三招齐出 银行助力经济向“新”


在科技创新持续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时代背景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在五篇大文章之首的“科技金融”定向发力,通过金融供给侧的调整,建立健全多层级专营机制等,服务新经济并与之同频共振。

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1.73万家,获贷率47.9%,比上年末提高1.1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2.7万亿元,同比增长20.4%,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快11.2个百分点。

在和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等做好金融服务对接方面,银行业快马加鞭,为促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提供了越来越丰富多元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多家银行表示,将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围绕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抓产业集群龙头,沿着产业链做客户延伸;同时,加速探索纾解初创、成长期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题。

探索投贷联动服务新模式

对于未来银行如何更好支持科技创新,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建议,可继续探索投贷联动的支持模式,通过供应链模式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上下游的融资支持;商业银行还可在专精特新类企业债券发行、承销、投资等方面发挥支持科创企业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认为,银行的投贷联动模式是一个很好的创新,通过良好的产品设计以“投”的部分去稀释或吸收“贷”的部分承担的风险是一个好的思路和尝试。

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着力以商投行一体化服务体系,满足客户全周期、综合化金融服务需求,以“价值投行”高质量发展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光大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推出了“认股权”产品,加强投贷联动业务,由光大理财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优先认股权服务,将科技型企业认股权创新作为理财产品底层资产。

打造以“专”见长机制

业内人士介绍,近年来银行业对科技企业的授信机制发生了较大转变,比如从财务指标分析转向技术分析,从看重盈利性指标转向看重成长性指标,定量指标之外加入不少定性指标,注重对科技型企业打分和精准画像等。

不少金融机构成立专班人马,练就“慧眼识珠”的专业能力,不断探索更为多元化、多层次及更为精准、定制化的融资服务方式,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农业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构建了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科创金融事业部或专职团队、科技专营支行的三级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紧跟国家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布局,在各地高新区、科创园、软件园等科技创新集聚地,成立了200余家科技金融专业支行,提高了专业服务能力和效率。此外,知识产权和技术是科技企业拥有的主要资产,而这部分资产仍面临“评估难”。破解这一问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要素市场建设,这将为银行更好地开展科技金融实践、服务新质生产力发挥催化剂作用。(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