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融媒体记者 黄俊
昨日上午,位于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的长汀水土保持科教园又迎来了一批批县内外游客。近年来,露湖村扎实推进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创新治理方法和生态开发治理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同时围绕水土保持科教园,打造集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和对外交流为一体的水土保持风景区和旅游目的地。2021年至2023年,该村集体收入从56万元增长到69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1万元增长到2.9万元。
露湖村的发展,是长汀以水土流失治理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近年来,长汀县持续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以推进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契机,强化科技创新,建立健全“四站二院一中心”科研平台,积极探索和应用推广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新技术,为加快推进长汀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聚焦生态提升 创新技术模式
在水土流失治理进程中,长汀县始终坚持系统观念,用“反弹琵琶”理念指导水土流失治理,变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为顺向演替,深入开展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全面推广“等高草灌带种植”“老头松施肥改造”“陡坡地小穴播草”“草木沼果循环种养”等一系列新技术、新举措,推动水土流失治理提质增效。《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老头松”改造技术》被评为福建省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长汀县制订三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地方标准得到省级颁布实施。
同时,综合运用“天地一体化”、无人机航测、“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完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标准体系和监测网络体系,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站点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完善监测、观测、试验设备配置,推广应用自动化监测设备,提升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评价水平。
聚焦人才引领 强化科技协作
人才是水土流失治理持续创新的关键。长汀县健全长汀水土保持院士专家工作站、南方水土保持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长汀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研究站等“四站二院一中心”科研平台,全面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科技协作,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福建红壤区生态修复和持续经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8项研究课题,先后吸引了国内科研机构、院校的12名博士、45名研究生前来开展科研攻关。
长汀县着力拓宽用才渠道,实施“六大工程”“十八项行动”,组建联合攻关小组,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人才支撑。聚焦水土流失治理难点重点,该县选派一线治理能手开展关键技术科研技术攻关和课题研究,2021年以来,长汀县水土保持研究课题先后获水利部珠江委科技成果一等奖、福建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同时,坚持推动把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文明理念纳入省委、市委、县委党校党政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和国民教育体系,开展不同治理模式和治理技术培训,提高水土流失治理质量和水平。
聚焦生态富民 推动绿色发展
推动绿色转型,赋能乡村振兴。长汀县按照“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资本”的发展思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行林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推行“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探索开展天然林、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森林资源成为林农的“绿色银行”。为发展好生态农业,长汀县组建“党支部+企业+合作社”生产经营体系,定目标、建示范、抓产业,推行“政策引导+企业投资+社会融入”机制,大力发展大田经济、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带动村财增收、农民致富。
在生态旅游发展方面,长汀县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紧密衔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原水土流失区打造“红旗跃过汀江·两山实践走廊”乡村振兴示范片区26个项目,依据不同类型治理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示范点,并串点成线,让示范点成为乡村旅游增收点、生态文明现场教学点。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5个、省级生态乡镇17个、“绿盈乡村”287个。
水土流失治理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长汀县水土流失率从31.5%降至6.44%,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9.55%。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344.9亿元,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34996元、23852元,近7年6次获评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成为中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示范样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典范,“长汀经验”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向全球推广,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决定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