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绘就百姓和美乡村新画卷
——武平县中山镇乡村振兴工作见闻
游船在阳民河上穿行。(资料图)吴岩 摄
市妇联组织妇女代表前往合作社现场教学,交流种植经验。 吕洪荣 摄
农旅融合的龙济村松花寨茶园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危力志 摄
■通讯员 吕洪荣
2日,笔者走进武平县中山镇,这个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以其独特的人文底蕴和美丽的自然景观,成为闽西这片红土地上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中山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党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绘就了一幅“水秀林美村庄净,人和业兴思想新”的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串点连线成片的新画卷。
文旅融合 乡村和美
中山镇坐落在武平县西南部的绿水青山之间,地理位置优越,距县城仅8公里,镇域面积广阔,全镇辖11个行政村,2万人口。中山镇更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作为曾经的武平县治所在地,其珍贵的历史遗迹犹存。漫步古街,只见商铺错落有致,从迎恩门延伸而出的700米古街,百间店铺留存着昔日武所中山的商业繁荣景象。
近年来,中山镇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项目+文化”“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深挖古镇丰富的客家文化、百家姓文化、军家文化、骑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农耕文化资源,并巧妙地将其融入到现代旅游项目中,成功实现了农文旅的深度融合发展。特别是借助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优势,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文旅融合示范项目。
今年五一期间开放的地处中山镇的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武平“百家大院”,是省重点项目,项目规划用地1148亩,分三期建设,一期主要修建安装103栋明清木结构古建筑,二、三期配套建设食、宿、游、养、研等产业。该项目紧紧围绕“住百家院”文旅融合、“溯百家姓”寻根谒祖、“祈百家福”圆中国梦等内容,以“康养+度假”为主题,打造成为一座可居住的博物馆;以中山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独特的“百姓镇”文化为内涵,打造成两岸“宗亲”“姓氏”“根亲”文化基层交流驿站;以“福”文化为主基调,挖掘和展陈中华福文化,打造为海峡两岸“共祈百家福,共圆中国梦”的祈福圣地。
此外,中山镇还独具匠心地从“乡愁”和“旅游”角度出发,针对各个村落的不同自然禀赋和文化特点,赋予它们各自独特的主题风格。例如,太平村围绕“江”元素打造,阳民村则重点突出“竹”文化,龙济村则凭借“茶”与“果”产业发展,新城村则重现“古韵”。阳民村的“龙河竹漂”项目便是一例,该项目充分利用中山河畔“十里翠竹”的优美环境,开展包括手划船、水上自行车、竹筏漂流在内的亲水娱乐活动,并配套四季果园采摘、特色民宿及餐饮服务,构建起集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自2021年5月试运营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
村社共建 抱团取暖
人才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的基础。近年来,中山镇创新性地组建了龙岩市首家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武平县百家姓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联合社党总支,以“村社共建”的新模式,开启了“抱团取暖”的乡村振兴之路。
该镇通过搭建“红土初心·星光讲堂”平台,创办农村党员创业就业培训学校,精心配置了12个田间课堂和实训基地,邀请本土“土专家”“田秀才”进行集中授课和现场实操教学,将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业态、新理念广泛传播给全体社员,引导他们掌握高效、高产、高品质的现代农业种植方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
为了深度释放“资产变股本、农民变社员”改革效能,联合社党总支鼓励周边11个行政村集体通过土地入股、租赁经营、投资分红、提供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合作社运营管理,汇聚各方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如联合社与上峰、太平等5个行政村共建百香果果汁加工厂,年产量高达2750吨,产值突破4950万元,每年为共建村新增村财收入近10万元;阳民村则以集体所有的10亩杨柳陂鱼塘作资产入股,发展观光渔业,按照40%的分红比例,每年可为阳民村增收超过2万元。此外,联合社还投入巨资改善共建村基础设施,硬化道路近3500米,整修灌溉水渠5条,新建灌溉水池9个,铺设供水管4850米,维修水轮泵3个,累计为共建村节省村财开支约60余万元。
据统计,截至目前,联合社党总支已成功举办了各类技术培训班168期,进行了65次田间实地技术指导,培养了技术骨干和农民学员逾2万人次,直接或间接惠及群众3万多人次。
此外,近年来,联合社党总支创新采用“联合社党总支+村党支部+基地+农户”的联动模式,与周边行政村合作建立了涵盖仙草、百香果、无花果等项目的党员创业示范基地18个,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黄金百香果达到1600亩,带动4000多户农户从事仙草、盘菜、沙田柚、脐橙、淡水鱼、灵芝等多种农特产品的生产,实现了助农增收2500多万元,人均增收1000多元。
土地整治 百姓开心
近年来,中山镇坚持因地制宜,突出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在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上,确保辖区内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引导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旧村复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在中山镇自然资源所,笔者了解到,该镇2023年永久基本农田核实处置任务103.4亩,实际完成补划面积266.3亩,确保了辖区内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完成划定的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在此基础上,中山镇近年来还完成龙济、三联等8个村土地整治项目9个,新增耕地面积258.55亩。今年已完成县级踏勘论证项目5个,预计新增耕地面积176亩。
加强乡村治理 建设和美乡村
良好的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中山镇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依托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独特生态优势,加大对黄溪河、中山河等水域的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持续改善乡村居住条件,打造了一批高标准美丽乡村,形成了富有古镇韵味和客家风情的乡村建设典范。
2023年以来,全镇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948吨,清理村内水塘21口、沟渠289.7公里,淤泥109.54吨、畜禽养殖粪污106.1吨。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环境整治工作,有效净化了乡村生态环境。
2023年3月,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老城村及省级实绩突出村太平村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市级“两治一拆”验收。
“下一步,我镇将全力推进环千鹭湖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试验区‘新五朵金花’建设,持续打造‘水墨阳民’‘三江太平’‘茶香龙济’‘古韵新城’四大乡村振兴品牌,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建设‘主客共享、舒适温暖’的幸福中山。”中山镇党委书记赖东武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
行走在中山乡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