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县武东镇不断探索撂荒整治模式

实现化“零”为“整” 变“废”为“宝”


连日来,在武平县武东镇高林公路沿线,农户们正纷纷开展水稻插秧工作,不一会儿秧苗们便整齐地排列在水田中,一派繁忙的种植景象。

“原先这片田属于深水田,不适合耕种,一直处于抛荒状态。今年政府牵头出了政策,对这片深水田进行了整治,现在可以耕种,非常好......”看着整治后种上了秧苗的水田,农户们显得干劲十足。原来不久前,这片公路沿线连片区域的耕地还处于抛荒状态,与如今的勃勃生机截然不同。

为了有效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武东镇不断探索撂荒整治模式,高位推动,出台政策,将沿线撂荒田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并逐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确保整治后能常年耕作。同时,无偿流转,化“零”为“整”,多次深入农户家中,做通农户思想工作,将荒田无偿流转进行集中整治。经过整治,原先零散、抛荒的“巴掌田”变成了平整、连片的“高产田”,有效调动了农户和种粮大户的耕作积极性。此外,因地施策,变“废”为“宝”,通过现场办公,对沿线撂荒、抛荒地块逐个进行现场察看,并根据不同地块采取可操作性措施。

如今,武东镇炉坑村口大面积撂荒问题实行“村集体+农机合作社”模式,统一流转土地,统一提供农机服务。陈埔、四维村深水田撂荒问题采取种粮大户集中机械复耕模式,以最集约、最高效的方式实现撂荒地变“废”为“宝”。

“武东镇因地施策,出台奖补政策,鼓励种植主体采取‘村集体+农机合作社’、集中机械复耕等多种方式,规模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积极探索变‘荒’为‘宝’的发展路径,有效促进撂荒地复耕复种。”武东镇党委书记朱天林介绍,截至目前,武东镇已整治深水撂荒田40余亩,整治抛荒田60余亩,昔日连片的撂荒地已披上新绿。

(通讯员 钟晓芳 谢建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