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深入实施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林业生态修复,筑牢森林生态屏障——
执笔绘绿 生态山水
■通讯员 谢思妍
初夏时节,行走在龙岩市的山水之间,山峦青翠欲滴,溪河秀美灵动。微风轻抚,绿水清波,林木摇曳,清澈的河水倒映着郁郁葱葱的山林,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尽收眼底。
龙岩市地处福建省西部,地理条件和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其中,新罗片区现有林地面积228153公顷,森林覆盖率78.94%,是省级森林养生城市,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势头向好。
早年间,随着矿产资源需求持续增加,一些无序开山采石导致新罗区局部森林资源遭受破坏,部分山体裸露、水土流失严重。此外,据统计,2020年新罗区马尾松林分面积占全区森林面积21%,占比较大,林分结构不合理,单一的林分结构使得森林抵御火灾能力弱,更易导致松材线虫病等虫害传播。而新罗区周边的漳平市、连城县、上杭县及漳州市南靖县均是松材线虫病疫区,作为一种毁灭性病害,松树一旦感染松材线虫病,最快40天即可枯死,松林从发病到毁灭只需要3至5年,属世界性的防治难题。
2021年,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入选“十四五”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十大山水工程”,作为龙岩市山水工程子项目——新罗区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正式开启执笔绘绿之路。
曾经,在新罗区天宫山片区,一处裸露山体分外醒目:山坡林木稀少、黄土裸露,地表被雨水冲刷得沟壑纵横,风一吹过,便扬起一片沙尘,弥漫在空气中,整个画面充满荒凉和萧瑟。
该片区位于江山镇前村村,因森林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壤贫瘠,山体裸露。为改变这一状况,项目通过前期实地勘察,收集片区裸露山体的地形地貌、土壤质地、立地质量等状况,综合运用树种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择优种植适宜本地生长的耐贫瘠、抗火性强的木荷以及耐贫瘠、具有景观效果的杜鹃等树种12.19万株,有效修复片区77亩裸露山体植被,增强森林御灾能力,恢复森林生态功能。
如今,片区内裸露山体已长满茂密的林木,微风过后,如同绿色海浪般起伏。阳光穿透云层,洒落在山峦之间,那抹绿色更加鲜亮生动。
把家园变得更绿,是家乡人共同的愿望,而森林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离不开治理上的“绣花功夫”。
在曹溪马坑山场,一片片新种的杉树、木荷、枫香等针阔混交林翠绿挺拔、生机勃勃,形成一道美丽的针阔混交林风景。
“这片山场原来都是马尾松林,面积高达346亩,是松材线虫害防控的重点区域。通过皆伐后,重新种植杉树、木荷、枫香、火力楠等树种合计约5.81万株,形成针阔混交林,有效防止松材线虫病的发生,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市山水办相关负责人指着一片林地说。
据悉,新罗区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总投资1亿元,项目以“科学营造混交林、培育复层林,优化森林资源结构”为引领,通过松林改造提升、裸露山体植被修复、病虫害防治和松材线虫病防控等综合保护修复技术措施,有效搭建起松材线虫病防控屏障,精准提升九龙江北溪上游片区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2021-2023年,项目累计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松林改造提升)7.50万亩,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603.64万亩次,松枯死木清理2.68万株,松墨天牛防治8.23万亩次,松材线虫病防治性采伐除害处理0.43万亩,裸露山体植被复绿77亩。
山水工程如同一支神奇的画笔,将曾经的荒凉与萧瑟化作如今的生机与希望。每一片复绿的山林,每一条清澈的溪流,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