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1929年第一军规的漳平实践
图为朱德率红四军出击闽中纪念馆:荣福堂
■陈龙林 文/图
1928年3月,工农革命军南下湘南,由于种种原因,部队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时有发生。为了彻底纠正这些现象,毛泽东将过去陆续提出的纪律和注意事项合在一起,并作了修改补充,于当年4月3日在湖南桂东县沙田村正式定为“三条纪律六项注意”予以颁布,“第一军规”就此诞生。三条纪律是:“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第三、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是:“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此后,根据实际情况,经过多次的修改、提炼,形成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颁发的《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从此,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人民军队一个法规性的纪律条令沿用至今。
人民军队的纪律条令,自1928年正式颁布之后,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和遵守。1929年8月,朱德率红四军出击闽中,在宁洋、漳平,即今漳平13个乡镇(街道)行军过程中,严格执行毛泽东亲自制定的“三条纪律六项注意”,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给漳平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赢得了漳平各地群众的有力支持。
“红军真公道!”
1929年8月3日,朱德率红四军军部和二、三纵队由白沙进入宁洋县罗畲、罗坑、安坑,当晚抵达赤水。次日攻克宁洋城。在红军抵达宁洋城前,反动政府大力进行反动宣传,污名化共产党和红军,当地群众一时人心惶惶。
东门内有个人名叫罗龙,是个贫苦农民,平时还兼做轿夫,抬过县长、科长。他想到自己和官府也有关系,心里害怕,一听说红军要来,便赶紧跑到乡下躲起来。红军离开宁洋城后,他才回家。在回家路上,他心里记挂着自己屋后的一架南瓜和一棚冬瓜,生怕被红军“共掉”。到家后,他赶忙奔向屋后,一看,南瓜架上7个大南瓜、冬瓜架上8个大冬瓜都不见了。他嘴里嘟囔着:共产党真连几个冬瓜、南瓜都“共”走了!这时他老婆向他招手,说是发现了冬瓜蒂边有一个小纸包。罗龙取下小纸包,解开一看里面包着两个光洋,心里一算,8个冬瓜和7个南瓜,加上一小畦葱,总值还不到两个光洋哩。于是他笑逐颜开,拿着两个光洋,跑到南门街,逢人便嚷道:“红军真公道!”南门街头围着一堆人,听罗龙这么一嚷,不少人跑回自己菜地去看。不久,他们又跑回来,有的说在自己的南瓜架上也找到红军买南瓜的留款,有的说红军用竹片夹着光洋插在菜畦上。于是全城老百姓都啧啧称赞:“红军真公道!”
1978年3月间,漳平县文物小分队访问当年目击红军的宁洋老人黄正养、林宗英时,他们也说:“红军到我家买两斗米,付给两元白银”“红军到店里买东西,店主不在,就把钱放在柜上”。
红四军驻营地在谢氏祖祠树德堂。红军战士征得主人同意进入大门后,除打扫卫生、挑水外,就是登记物品。出发前,他们把房内房外打扫得一尘不染,将借用的物品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同时检查房子里有没有少掉什么物品,水缸的水有没有盛满。红军良好的纪律使屋主谢光英夫妇十分感动,逢人便说:“红军太好了,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好的事情。”
“从没看过这样好的军队!”
1929年8月7日,红四军沿宁洋溪南下,途经公馆、北寮、梧溪并在南洋、党口等村留宿。北寮“五老”人员张才广是目击红四军过境的亲历者。据他1984年回忆,红四军所经过村庄,买卖公平,秋毫无犯。如在茶林盂过境时,群众不了解红军的军纪,怕抓挑夫,青壮年都跑光了,家里只有老弱妇女。有人烧了开水给红军喝,红军就拿钱给她们作为煮开水的费用。住宿时向群众买瓜菜,群众不收钱,不过秤,红军自己过秤,照价付款,一文不少。如遇无人在家时,红军需要瓜菜,到园里自采自称,用纸把钱包好,放在瓜棚或菜畦上,不让群众吃亏。
他又回忆道,红军住宿时没有床板,把门板拆下来当床板,第二天一早起床,照旧把门板装好,所用的东西哪里取来,就原位放好,并无半点损坏。水缸水用光后又帮群众挑满,将房前屋后打扫干净,叫群众看有没有什么损失。大家都赞不绝口,说“从来没有看过这样好的军队”。
张才广亲眼看到红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是为贫苦大众求解放、谋幸福的好军队,很受感动和启发,于是组织大家起来闹革命,他自己还担任了北寮赤卫队队长。
“跟反动派造谣的完全不一样!”
1929年8月8日,红四军攻下漳平城。当天部队开进城时,天气炎热,群众和商店为战士们供应茶水,战士喝过后,都留下铜板和银毫子(当时使用硬币)作为茶水钱,轰动了整个县城。群众纷纷说:“红军喝点水也给钱,真是开天辟地没见过的好军队。”
当年在县城西门头住家并开设私人诊所的名医陈善述在父亲陈良章的催促下带着妻子儿女到拱桥后路顶老相熟家住下暂避,后接到父亲的口信一个人先回来为红军看病,并与红军指战员合住。1983年,91岁的陈善述回忆:“有一次三个红军弟兄来看病,因为钱不够,不想打针。我认为他们的病较严重,非打针不可。要他们先打针,不够的钱可以明天再拿来。他们要求写张欠条给我,我说别写了,治病要紧。第二天他们果真拿了两块光洋来。”
作为亲历者,陈善述还回忆道:“这次红军在县城住了十来天。临走前夕,他们还把我家庭院、房间、楼上楼下,统统打扫得一干二净,物件照旧放好。他们在我家拴养的一匹马受了伤便宰杀了,在我家厨房煮吃。红军战士们把地板用水刷洗干净。水缸也打满水。杨仲篪、张健等同志再三对我们说,“这次住你们家,打扰你们了,对不住,有缺损什么,你尽管说。”我说:“你们很好。跟反动派造谣的完全不一样!”
红军题壁留款信
1929年8月17日至19日,红军分两批离开漳平城,8月20日抵达象湖镇杨美村休整。因为饱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欺压,当地老百姓“谈兵色变”,红军还未进村,老百姓早就吓得纷纷逃避到村外。为了购买粮食,红四军跑遍全村,终于在一间阴暗的房间里找到一位身残体弱的老汉苏观泗,向他宣传红军买卖公平的纪律,请他帮忙购买粮食。老人打消了顾虑,带着红军战士来到他堂弟苏和家中找到了大米。红军战士称了26斤大米,拿出二元大洋请老人转交。临行前,红军战士在苏和存放大米的房间墙上写下了珍贵的“红军留款信”:“老板你不在家 你的米我买了廿六斤 大洋二元在观泗老板手礼 红军。”这段佳话是人民军队纪律严明的重要历史见证。如今,苏和家荣福堂被辟为“朱德率红四军出击闽中纪念馆”(龙岩市党史教育基地),“红军留言墙”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在红四军二纵队担任参谋长的郭化若将军回忆说:“我亲自写标语,做过宣传工作。我还亲眼看到在店铺柜台上、老百姓家里桌上,放着许多‘红包’。一问,原来是我们红军拿了群众的东西,把钱包在红纸里,还写有‘老板,我拿了你们的东西,现在付给钱’等字样,付给群众。这在当时对群众的影响是很大的。”
由于红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群众争相传颂,8月28日当红军回师途经象湖、溪南时,广大群众不但没有躲避,而且还热烈欢迎和盛情慰劳红军。在溪南圩战斗中,群众积极为红军提供有关敌军情报,象湖的一个寺庙里的和尚和杨美一个放木排的农民,还自告奋勇为红军带路。时任三纵队二支队二十四大队大队长赖毅将军回忆道:“这时正好张贞派两个团来追我们,我们处在两面夹攻。匪军到处打劫,而我们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所以老百姓倒向我们,把张贞匪军的情况告诉我们,给我们带路。因此我们对敌人的情况很了解,在溪南打了胜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