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南极科考龙岩人


詹鄞森

上海同济大学博士生谢陈雨回到了上海,他跟着国家科考队,完成了对南极的“极地研究”科考项目。

谢陈雨是新罗区雁石人,龙岩一中毕业后考上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为本科保送直升博士生。他说:“这次我通过选拔,与导师乔刚同行。乔刚教授是学院第一个到南极考察的人。”

这次考察,标志着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内陆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对谢陈雨个人来说,他有太多的感叹!

他说:“我们惊叹于世界最后净土的魅力。共度喜乐,同担苦泪,干着最艰苦的活,享受最快活的人生。”他说:“在日不落的天地中,穿行在波光粼粼的格罗夫山,品尝万年蓝冰,共同感受白色沙漠的残酷,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暴风雪中搀扶前行。”

他说:“我们在深不见底隐匿于冰雪间的裂隙上,飞跃而过,感叹大自然的力量,也坚定着人定胜天的信念。”

他说:“1983年,我国开始对南极进行科学考察,那时多是部队的同志参加。而这次是我们中国的第40次南极考察。”

2023年11月1日,他随“雪龙”号启程,海上之路极为艰辛。经过“西风带”时,风大,浪涌,浪高四五米,谢陈雨经受了呕吐、晕船等考验。经过一个月,破冰船抵达南极。

第一站是“中山站”,他们通过直升机,把装备从船上吊卸下来,通过雪地车拉到所在位置。在中山站,他们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复杂环境:固定冰融化、碎裂,破冰船不能直接靠港,浅礁,零下二三十摄氏度低温,谢陈雨穿着“企鹅服”,戴着雪镜,防止白皑皑雪光反射造成雪盲。12月19日,最后一件货物安全离船,驳运至罗斯海枢纽站,考察队人员、材料和机械协同登岛,完成了第一个挑战。

此时,国内正是冬季,而南极正好相反,是夏季。极昼、狂风、大雪、强紫外辐射......南极的自然环境恶劣,这里几乎没有黑夜,谢陈雨住在类似集装箱一样的生活舱里,这是在国内量身定做的装配式钢结构件,到南极拼装后搭起“骨骼”,安装功能模块,模块分为度夏、越冬、办公、实验、厕所等。幕墙由不锈钢板、铝型复合板、聚氨酯泡沫板组成,美观保暖,搭起智能先进、低碳环保的科学考察站。

谢陈雨就这样与29名队友,克服种种困难,迎着恶劣环境,进行科学考察,与企鹅、海豹为伴。有时遭遇暴风雪,每秒一二十米的极风,伸手看不见五指。

“这次考察,面向太平洋扇区,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谢陈雨说。整个团队围绕海洋生态、海冰、冰川、海平面、大气、地球物理、高空大气物理、陆地生态等业务化观测,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为了解罗斯海区域自然特征提供重要保障。

谢陈雨说:“我们团队在中山站、秦岭站完成调查监测,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反馈等前沿科学问题和极地生态系统评估,从而提升海陆空立体观监测能力。”

“我们跟着科考队,带着大疆无人机,通过电脑,进行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处理。”谢陈雨说。

考察队开展了近岸海洋生态、湖泊生态和土壤生态环境调查、植被样方调查、鸟类与哺乳类动物调查等,获取了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料。

在考察中,谢陈雨乘坐“雪龙”号破冰船,航程3.2万海里,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首次大规模利用船舶舱盖、直升机平台等有限空间完成卸货任务。面对绕极气旋密集、强气旋多且覆盖范围广等情况,选择合适窗口,择机穿越。他说:“这5个多月的经历,是我一辈子受用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