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转 』的人生


戴春兰

车子从长汀城南出发十几分钟后,来到一个路口:直走,奔向龙岩中心城区,在那里,厦门大学毕业的她是一名新闻记者;左转,小路蜿蜒曲折,来到偏远的长汀伯湖村,在这里,她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是帮助红三十四师烈士魂归故土的牵线人,是关心留守儿童成长成才的“邱妈妈”......

那天,我也站在这个左转路口,追随那个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毅然“左转”的身影——

初夏的阳光已然热烈,沿着伯湖村石砌路施施而行。我来到“红色华佗”傅连暲将军的故居前。近年来,伯湖村打造形成集傅连暲将军红色文化及休闲、采摘、观光于一体的美丽乡村,声名远扬。我绕过田垄走到屋前,只见一位头戴太阳帽的女子正指挥工人在门前贴“1934”字样的大理石碑,面容清瘦,声音洪亮,很是干脆利落。

“热烈欢迎你们来参观‘情系湘江1934展览馆’,这是为了宣扬和传承湘江战役后卫师精神而办的展馆。”她主动招呼我们,“大门左边画着广西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右边画的是广西桂林兴安湘江界首渡口段,第三十四师的军旗永远留在湘江东岸,这随风飘散的杜鹃花瓣就代表我们沉痛的悼念......”

我看着坪上飘扬的国旗和红三十四师军旗,再读门上的对联:“英雄姓名无人知晓,烈士功勋与世长存。”一刹那,时光静止,我仿佛望见天地间矗立起的无字丰碑!

门内是客家普通的上下厅,中间天井摆放着几排建兰。左侧是三十四师的英雄事迹陈列:红三十四师在成立后隶属关系几次变更,在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中屡建战功。1934年11月26日,主要由6000多名闽西子弟组建而成的红三十四师接受命令,独立担任后卫部队,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全州、灌阳三个县与国民党军苦战四天五夜,最终成功掩护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强渡湘江,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而英雄的红三十四师在此战役中浴血奋战,几乎全员壮烈牺牲,其中留下姓名的龙岩籍烈士仅606名。

由于湘江战役过于惨烈,当地百姓甚至流传“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俗语!上厅展览柜前,鲜艳的国旗党旗上,整齐地摆放着从潇水、灌江、建江、湘江界首段取来的四瓶江水和三瓶两岸的泥土,这里面饱含着烈士们的鲜血与生命!

在灌阳水车遭到敌机轰炸,翻越海拔1900米高的宝界(盖)山,在洪水箐村宿营遭到道县国民党民团何汉部袭击......一个个陌生而遥远的地名,一场场尘封在历史深处的战斗,从她心里缓缓流淌出来,声音慢慢低沉,眼角还隐隐有泪光。

我以为她是红军后代,才能对革命历史如数家珍。她淡淡一笑,陷入回忆之中:2016年,以红三十四师悲壮史实为原型创作的电视连续剧《绝命后卫师》在长汀拍摄,她作为龙岩电视台记者,对其拍摄和播出状况进行跟踪报道。在后续采访闽西籍将军后代以及实地走访湘江战役战斗旧址的过程中,她对红三十四师先烈深感敬佩,并萌发了帮助红三十四师烈士寻找亲人的想法。

就这样,她与红三十四师结下不解之缘,先后20次奔走在湘江战役沿途,拿着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中烈士的碑文照片,自费租车,一一走访了烈士籍贯所在乡(镇)、村中老人,搜集红三十四师烈士的有关信息。2017年起,她开始筹办帮助闽西烈士英灵回归故土的活动,自费出资或筹资用大巴车载着烈士后人去广西、湖南湘江祭奠烈士英魂,带“英灵”回家。至今,她已帮助100多位闽西烈士“回家”,与亲人“团聚”。

在展馆右侧鲜红底色的墙壁上,按县市分列着部分三十四师烈士英名录。魂兮归来,朝着太阳的方向倒下的烈士们!我们在一个个鲜活而年轻的名字前深深地鞠躬,传达永恒的怀恋和崇高的敬意!

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充分发挥职业优势和母校厦门大学的资源优势,联合厦门大学、龙岩高校、社会爱心企业与热心人士,在伯湖小学设立“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少儿国学教育基地”,实施“树人计划”项目,发起以关爱、支持留守儿童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支教活动。这些年,她用自己数十万的积蓄,在伯湖村修建并装修了“厦大支教之家”,让支教老师有了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并提供营养丰富的一日三餐和来回的交通费用。截至目前,累计有超700人次高校师生参与支教活动,先后开展了公益夏令营、冬令营、周末主题支教、研学、比赛等活动,伯湖小学的学生人数一路攀升考试成绩名列前茅!

现在,已经退休的她又自己出资3万多元,加上社会各界的帮扶,仅用半个多月就办起了展馆。为了尽量节省开支,她自己动手设计、描画、清洁卫生、清理环境,甚至一天搬一千多块砖;为了精心布置,她事无巨细,忙得团团转,单单门前的大理石碑和后面的墙绘中线对齐,她就让工人把底座砌了两次、大理石贴了三次。为了更好地宣传湘江后卫师精神、当好展馆的讲解员,她自己种菜自己做饭,整天“泡”在小山村里,面容黧黑却脚步轻盈。

她,便是邱学军!邱学军的人生在伯湖转了个弯,这斩不断的赤子情怀在阳光下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