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闽西与汕潮揭:大江奔流话“六缘”
图为潮州市广济桥雄姿。
图为潮州市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道韵楼。
图为胡文虎大楼。位于汕头市民族路69号,永安堂制药厂旧址,由爱国华侨胡文虎先生1927年投资兴建。
■刘友洪 邹文清 钟德彪 文/图
一江贯通,因江结缘。隋唐时,华南地区不断得到开发,流经闽西、粤东的一条大江,上下游分别设置了汀州、潮州。它们是今日闽西龙岩市与粤东汕头、潮州、揭阳都市圈的历史渊源。
闽西、粤东有深厚历史情缘,突出表现在“六缘”,即“水缘相连、血缘相亲、政缘相泽、商缘相通、文缘相和、红缘相承”,既是闽西大地自古以来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并获得发展的文化传承,也为两地四市在新时代加强交流合作、共创美好未来提供新的契机和强劲动力。
水缘 闽粤迢迢一水通
汀江浩荡南下,以雷霆之力切开玳瑁—莲花山脉,与向东而来的梅江相会,自此易名韩江,直奔潮汕平原,冲入无际南海。
这条被切开的千里山脉,东北—西南走向横贯于闽西、粤东之间。山脉西北,属客家民系;山脉东南,属福佬(闽南、潮汕)民系。大江奔流,将客家、福佬两大汉民系紧紧连在一起......
汀水、韩江全程470公里。汀江,因水流南方“丁”位而得名。韩江,则因唐代韩愈任潮州刺史而得名,是谓“潮州山水尽姓韩”。
“山遭庾岭为南徼,水与潮阳作上流。”宋代汀州知州陈轩的诗句,形象描绘出汀、潮山水相连之势。山之隔,造就了客家、福佬两大民系的独特性;水之通,呈现出闽西、粤东人流、物流交往的丰富性。一水相连,是上天赐予闽西、粤东独一无二的地理情缘;水缘相通,更是两地种种历史情缘产生的基础与展现的舞台。
江流不息,开创汀潮“水缘相连”新纪元的代表人物是宋慈。南宋绍定五年(1232),“大宋提刑官”宋慈刚出任汀州长汀知县。这时,细小的食盐仍在引发朝野大动荡。食盐来源本应遵循“量地以远近”的原则,但长期以来,由于食盐专卖榷禁政策,不产盐的赣南、汀州却要分别食用淮盐、闽盐(福盐、漳盐),而不能就近食用潮盐。比如汀州运食福盐(福州盐),路途遥远,价高质劣,人民苦不堪言。于是私贩潮盐的民间武装出没于闽粤赣边,与官兵相搏,形成令朝廷头痛不已的“盐寇”问题。宋慈与汀州知州李华关心民瘼,上奏朝廷,终获“汀州改运潮盐”,于是命令沿河上下艄公水手报告汀江险滩,召集工匠削石平滩、开辟汀江航道。自此,汀州往潮州运盐往返,盐价下降,可谓物美价廉,公私便之。
宋慈开辟汀江航道、汀州改运潮盐,既使汀潮两地因河道历史性疏通而大大加强了人流、物流交往,又使汀州人每日三餐都与潮州大地息息相通,山海情缘更为深化。
随潮盐北上的,还有妈祖信仰。南宋《临汀志》记载长汀城中的三圣妃宫,这座闽西有史记载最早的一座供奉妈祖的庙宇,就是分灵于潮州妈祖祖庙;而且,“今州县吏运盐纲必祷焉”,当时汀州的州县官吏组织汀人前往潮州运盐,开船之前必须入庙虔诚祈祷妈祖保佑闯滩过险、一路平安。
“妈祖娭太”是闽西地区最为崇敬的女神。据调查,今日龙岩市有516处天后宫或妈祖祭祀点,是山区妈祖信仰重镇。海神妈祖是福建莆田人,但汀州妈祖信仰却从潮州传入。潮州人先祖多迁自福建尤其是妈祖故里莆田,他们将妈祖信仰直接带入潮州,而上游的汀州人不是从同属福建的莆田而是从广东潮州接受了妈祖信仰,更实现了妈祖从海神到河神(汀水韩江航运保护神)形象的延伸,极大拓展了妈祖信仰的内涵。
从食盐到信仰,这是汀水韩江因一水相通而创造的汀潮两地水缘相连、身心相通的经典体现。
血缘 水自家山汇
以莲花山脉为界,韩江上游的汀江、梅江流域居住着客家人,下游则居住着福佬人。客家民系多由赣闽山地向闽粤山地散布,故称陆系,操客话。福佬民系主要由闽南沿海岸线南移进入潮汕平原,故称海系,操闽语。
闽西与潮州的情缘还表现在客家人向潮汕地区的迁徙。随着民系发展壮大,客家人越过莲花山脉向潮州散布。“大埔无福,澄海无客。”在旧潮州府9县,最上游的大埔县是纯客家区,最下游的澄海县是纯潮语区,其余7县则都同时存在潮、客两种方言。据潮汕学者统计,在今日潮汕地区,约有1/4—1/3地域分布着会讲客家话的居民,估计其数至少有100万。正如先贤丘逢甲所言:“潮人口音,与漳泉同者十之七,与嘉惠汀赣同者十之三。”
这些迁居潮汕的客家人,大都和闽西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其先祖多直接由汀州或由汀州迁居梅州等地后再辗转潮汕。如原属潮州府的大埔县,其氏族几乎皆由汀州直接迁入。“潮学”奠基人、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便是客家饶氏十九世裔孙,十二世从梅县松口迁往潮安。“上望汀州八角楼,下望潮州湘子桥”,客家饶氏皆出自宋末汀州推官饶济宇,其人居汀州八角楼旁。故饶宗颐先生指出“客家学根本是潮州学内涵的一部分,不容加以分割。”
在饶平县北部,客家土楼林立,据统计有200余座。楼中居民先祖大多来自福建汀州。如中国最大的八边形土楼、列入国保单位的道韵楼,所居黄氏先祖来自汀州。
客家人大量南迁潮汕,也有潮汕人大批北迁客家地区,时在1943年。1939年6月21日,农历端午节,侵华日军趁节日突袭汕头,妄图封锁这个东南沿海仅存的港口,切断中国抗日物资来源。次日,夏至,汕头沦陷。6月27日,侵华日军踏上广济桥耀武扬威,潮州沦陷。
1943年,广东大旱,全省饿死约300万人,日军侵占的潮汕死者最多达50万人,饿殍遍野,十里哀鸣,惨绝人寰。因汀水、韩江之便,潮州难民一路向北,寻找生命乐土。赣南羊肠鸟道,汀江沿途两岸,一时难民填道。个中历程,几多辛酸!闽西大地则张开双臂,把流离失所的潮汕难民紧紧拥入怀中,施以人间大爱和春日温暖,天地动容。据资料显示,当年进入闽西地区的潮汕难民至少在10万以上,真可谓“村村寨寨有潮民,家家户户有潮亲”。往事如烟,再续前缘。2015年龙岩市与潮州、汕头三地政协合编《闽粤一江亲》书籍,回顾闽西地区与潮汕地区人民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在两地之间激起强烈反响。此后,有关社会组织或义工队伍成立“梦回潮汕寻亲团”,帮助仍留在闽西赣南等地的潮汕难民寻亲,截至2021年志愿者帮助700多位古稀老人找到了潮汕亲人,至2023年仅上杭县就帮助60多位老人与潮汕亲人重聚。一幕幕思念亲人、久别重逢的故事在闽西与潮汕大地久久传唱!
政缘 笑指公家马足忙
汀潮士子易地为官,造福两地,涌现众多能臣循吏,为时人后世所传颂。
宋代,潮州官员主要来自福建。南宋《临汀志》记载,汀州进士有伍伯思、伍见独、伍纯中任潮州司户,赵希玙任潮州录参,伍杞任潮阳知县,王宗哲、阴一鹗、江天锡任潮阳县丞,张昊任潮阳主簿,造福潮州。
潮州揭阳进士黄焕国,则有“汀州生佛”美誉。南宋淳祐四年(1244)他任汀州通判时,汀州寇乱严重。他前往莲(连)城,护送老弱妇孺攀登东田石(冠豸山)避乱,选调精壮营兵大败匪寇。他前往清流县,安抚百姓,稳定社会,组织生产,重建家园。离任返潮之际,“汀民卧辙挽留之,如婴儿之失慈母”,在闽粤之界武平南安岩定光古佛祖寺旁,为他建立生祠。至今,揭阳市区的黄氏名贤公祠,有柱联纪念黄焕国:“名重汀州,戡乱怀和生佛誉;贤昭揭梓,御褒民祀学宫祠。”
元末动荡,汀州人陈良甫则在潮州戡乱,维护地方安靖。陈良甫少年随父入粤读书,寓居潮州惠来县。至正十二年至二十一年(1352—1361),先是贼犯海丰、揭阳,官兵不能抵御,陈良甫倡众奋击,以功任海阳县参簿。后有海盗占据潮州城,陈良甫募兵克复,升任潮州推官、判官。随后又升任潮州同知、惠潮总管、广东道宣慰司副使、佥都元帅,捍御江西汀赣、湖广等处各路,广大民众赖之以安。
明代,闽西龙岩县进士王源,因治理潮州而入《明史·循吏传》。宣德十年(1435),明英宗登基,精选11位廷臣(京官)出任知府。六十岁的王源,就近出任毗邻老家的潮州知府,开启十年治潮之旅。下车伊始,王源即选用廉能之人,罢黜贪婪之徒,营造良好治理环境。随后修建州县学、乡社学校,颁布著名的蓝田《吕氏乡约》,亲率士民每月初一、十五宣讲并实行之,“出乎至诚,远近感动”,净化社会道德人心。潮州临海多水患,他即“筑圩岸,障田庐”,又“复置社仓,立警铺”,人赞“政平讼理,善政多端”。王源治潮,至今最为人称道的是重修广济桥(湘子桥),建二十四桥台,“晴波千丈落虹蜺”,使之有“江南第一桥”之誉。古稀之年,王源向皇帝乞求退休,“潮人留之不获,立祠祀之”。后辈学者陈献章(白沙先生)赞叹:“吏于潮者多矣,其有功而民思慕之,唐莫若韩愈,明莫若王源!”把王源治潮与韩愈治潮相提并论。
明中叶弘治年间(1488—1505),潮州人饶金、汀州人叶元玉易地为官,书写了传奇华章。饶金出任汀州通判,不负所望,汀州因此讼理政平,人民安居乐业。潮州流传的“饶金释囚”故事说,汀州少年叶元玉被诬陷杀害邻家少女而投入死牢。一日恰逢饶金查狱,经重查此案,最终还叶元玉清白之身。饶金又资助叶元玉攻读高中进士。叶元玉为官后,特请朝廷调任潮州知府,易于报恩。叶元玉到达潮州,闻说饶金却已去世,为之痛惜不已,令修饰饶墓,建报恩亭,立报恩碑。墓成,素服厚礼,至墓号泣,陪祭者闻之莫不涕下。汀潮情深,脍炙人口。
叶元玉曾在弘治十三年至十八年(1500—1505)任潮州知府,为治潮名宦。潮州临海,海潮侵扰,叶元玉即组织砌筑堤岸。他还整饬吏治,重推教化,以道义勉励潮属士人,百姓称之贤守。
荦荦大者之外,明初汀州人雷春、雷迅任潮州知府,雷春主修了潮州史上第一部府志。龙岩人林元任潮州推官,“审狱明允,尝释无辜者百余,人称‘于公复生’”。长汀举人赵钺,是普宁第一任知县,当时县城初设,百业未举,他租住民房,“规度地势,亲行阡陌间,招集流亡,拊循无遗力”,入祀名宦祠。潮州海阳举人韦济任龙岩知县,“凡百经营,功垂悠久。惠政在人,章章可纪”。揭阳举人陈世俊任漳平知县,“廉介慈祥,省刑薄敛”,积善余庆,其子陈思谦高中解元、进士。海阳才子吴殿邦任永定知县,崇文重教,免除苛捐,被长久记颂。清代,上杭武状元丁锦堂、永定武进士马琳先后任南澳总兵,为捍卫祖国海防作出贡献!
商缘 商多里党亲
人员流动之际,物资流动也很繁忙。南宋以来,汀潮两地实际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共同经济区域,山海互补,融为一体,主角是潮州的鱼盐海产、汀州的竹木山产。民国时有人甚至说:汀江流域“在政治上言,虽划于闽省区内,就经济言,实应划入粤省范围”,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当时汀潮经济的密不可分。
南宋绍定五年(1232),宋慈等人开辟汀江航道,不但实现了汀人改食潮盐,实际上也促成了赣人改食潮盐。赣南人“走汀州”,以米换盐,大米进入汀州,随后运往潮州,汀水韩江呈现“盐上米下”、百舸争流景象。
反观潮州,除丰顺、大埔二县外,“余各县类多童山濯濯”,而“汀郡在万山中,土产以竹木为大宗”。诸木之中又以杉木为最。于是,汀江木排如梭,源源入潮。闽西方志于此记载如缕不绝。
与杉木以原形入潮不同,竹则变形为纸入潮。《天工开物》曰“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汀州又独专闽省之盛。民国《潮州志》载:民国五年(1916)、九年(1920),潮汕输出土纸,海外输出分别为124539担、121313担,国内输出分别是154849担、201968担。输出总量约在30万担,它们至少七八成出自汀江流域。
清初,龙岩升格为直隶州,通过汀江支流永定河,与潮州的联系更加密切。为加强在潮州的木纸等行业经营,闽西商人在潮州广设纸行。汀州、龙岩州旅潮人士更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在潮州开元街合建了汀龙会馆。会馆仿北京汀州会馆形制,正堂供奉妈祖。汀龙会馆后发展为潮州最大会馆,这是汀、龙、潮三州商贸至为密切的象征。1916年,闽西上杭举人丘复前来主持汀龙会馆,他赋诗感慨:“水自家山汇,商多里党亲。”1935年由其倡议,在汀龙会馆创办了汀龙小学,专招汀龙旅潮人士子女,有学生300多人。
清咸丰十年(1860),汕头开埠;民国十年(1921),汕头市政厅成立。汕头发展为岭东出入口之总汇,逐步取代潮州,跃升为潮汕、粤东乃至闽西、赣南的航运、金融、商业中心,“商业之盛,于全国中居第七位”。在潮汕的汀州客商与时俱进,以纸业为例,在以潮州设立总行,利用汕头海运之利,从海上将汀纸运往广州、佛山、上海、海外,使深山土纸走向辽阔海洋。
1927年,“万金油大王”“报业巨子”闽西永定人胡文虎,在汕头建胡文虎大楼(永安堂制药厂);1934年建胡文豹大楼(《星华日报》地址)。两幢大楼仍屹立汕头市区。
文缘 鹧鸪声里下潮州
汀水韩江是汀潮人民的衣食之源,更是共同的精神家园。两地文人墨客,沿河上下,足迹所至,心灵所发,留下佳篇,为山川壮色,让历史留痕。
明嘉靖十三年(1534)的一天,汀州永定县西陂村,鼓乐喧天,人们正在迎接一位贵宾到来。来人是状元、翰林院修撰、潮州海阳县人林大钦。两年前他高中状元,年仅21岁。是年,他以母老乞归,携母自京入闽,顺汀江南返潮州,特在途中赴永定西陂村拜谢恩人林贲山。民国《永定县志·惇行传》为之记载:“林贲山,性慈祥,经商潮州,时有潮阳士人林大钦者,贫寒无依。贲山怜而助之,勉成其学。后大钦登嘉靖十一年进士,廷对擢第一人。告养回籍,道经上杭,赴西陂造庐拜谒,执义子礼。”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十月,汀江两岸枫叶如丹。潮州揭阳人、原兵部尚书翁万达,北游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后南归。这位威震北疆的兵部尚书,前一年竟遭“免归”(免官遣归)。进入汀州,依然是乘舟自汀至潮。这时,汀州知府陈洪范刚好召集石匠,将长汀、上杭交界处汀江两个著名恶滩——白头礤、回龙滩上的顽石,“群然攻凿,两滩始平”。翁万达应知府之请,欣然作《汀郡守华山陈君平两滩碑记》。此记成为汀水韩江的著名文献。行到上杭,翁万达卒于舟中。
明万历十七年(1589)春,潮州澄海进士、年届五十的名儒唐伯元,辞别老父老母,重回北京礼部任职。舟至上杭官庄,入住蓝屋驿,唐伯元写下《夜宿蓝屋驿不寐》诗,字里行间,家国情思,溢于言表。
明崇祯十五年(1642),35岁的福建学政、揭阳人郭之奇前来汀州校士(考核秀才),他选拔第一的是40岁的李世熊。李世熊这位有“明代文脉”之称的汀州才子,却在考场连连败北,而潮州神童郭之奇21岁就高中进士。但郭之奇引李世熊为知己,邀往泉州府学,一起校阅福建下四府(福、兴、泉、漳)岁考试卷。李世熊感知己之恩,一丝不苟完成任务。明亡,郭之奇矢志抗清,李世熊前往揭阳问候郭之奇,作诗赞其抗清之志坚定不移,非世俗可以改变。
清代、民国潮汕的繁华,不断吸引汀州文人画家前来谋生发展。清初长汀著名画家上官周,“遍寻丘壑,屡至粤土”。他的《春日潮州金山眺韩文公祠》诗,写景怀古抒情,盛赞韩愈治潮的过化伟功,感叹像潮州这般名胜、韩愈如此文宗,人世能几回来、几世有!随后,武平画家李灿也屡居潮州,所作之画,惟妙惟肖,备受潮人珍重。
清末民国,汀州两大名士康咏、丘复常年居潮,更将汀潮文化交流推上高峰。汀州进士康咏少年成名,曾在北京学诗于宗室、著名诗人宝廷。他三次居潮,办学办公司,惠及汀潮。第一次在1891—1893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仅30岁的康咏京城归来,受聘出任潮州著名的东山书院院长。春水南流,一舟如叶,冲过了汀江恶滩白头礤后,乡愁与豪情共生,康咏吟咏出《由汀往潮舟中作》诗:“盈盈江水自南流,铁铸艄公纸作舟。三百滩头风浪恶,鹧鸪声里下潮州。”康咏第二次居潮在1905—1907年间。清末,大兴新式学堂。康咏出任官办广东惠潮嘉师范学堂(今韩山师院前身)第一任监督(校长)。潮汕报纸盛赞康咏“在闽新学界素著名誉”,公认他是最合适人选。康咏第三次居潮在1912—1916年间。时清帝逊位,康咏在北京结束资政院议员之职归里,倡议汀人在潮州办盐业公司,被推任总理。凡汀潮地方兴革,康咏无不倾力襄助,深受汀潮人士推崇。1916年,康咏在潮州病逝,归葬长汀。令人欣喜的是,康咏后人康惠芳定居潮州,心灵手巧,学得一手精湛的潮绣技艺,飞针走线,绣出的作品(工艺品)蜚声遐迩,享誉海内外,她如今成为国家级“潮绣”技艺传承人。
步随康咏长期居潮者,是上杭举人丘复。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阳节后一夜,青年丘复于潮州汀龙会馆会晤神交已久的同宗丘逢甲,作诗唱和。此后,两人更是互相支持,交谊尤深。1915—1937年,丘复长年客居潮汕,主持汀龙会馆馆务。潮州青年学者饶锷(饶宗颐父)辑有《潮州西湖山志》,丘复欣然允诺为之作序。丘复的《念庐诗话》《愿丰楼杂记》等著作,是汀潮珍贵文献。
红缘 汀水韩江红一角
1925年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消灭了盘踞粤东的军阀。由东征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等人倡议,1925年12月,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创办。军校历时一年,共办两期。近水楼台先得月,福建籍学员23人,其中14人来自闽西上杭、长汀、连城、武平等县。“青年有志之士”、连城籍革命烈士李云贵曾在这里学习,参加北伐回闽西后,1929年领导了连南十三乡大暴动,在家乡“望云草室”,受到毛泽东、朱德的亲切教导。
“革命者来”。1927年南昌起义后,周恩来、朱德等率起义军,按“先取东江,次取广州,再行北伐”的既定战略,南下广东,决心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行至赣南,因汀韩一水贯通,起义军决定改道沿汀江直下粤东,再入东江。9月6日、9日起义军先后进驻长汀城、上杭城,开展革命活动。18日,起义军进入广东,23—30日,占领潮州、汕头,史称“潮汕七日红”。
1931年12月上旬,周恩来离开上海,乘船浮海经香港抵达汕头,沿着他亲自开辟的中央红色交通线,溯韩江、汀水北上,经潮州、大埔、永定、长汀,到达“红都”瑞金,电告中央:一路顺风,平安到达“娘家”!这条以韩江、汀水为基干的中央红色交通线,不仅传送上海党中央与苏区的往来文件,运送苏区急需的物资和经费,而且安全护送了一大批党的重要领导人,被誉为“苏维埃血脉”。
揭阳普宁市有方方纪念馆,闽西长汀县也有方方纪念馆。方方是揭阳普宁县(市)人。1930年,方方进入闽西苏区工作,成为闽西苏区重要领导人之一。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方方奉命留守闽西苏区,任红九团政委和岩连宁特区政府负责人,领导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1937年2月,方方奉命前往延安汇报工作,带回了党中央的亲切问候:“三年苦斗,伟大胜利。”1937年10月,中共闽粤赣边省委(后改称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成立,方方任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方方仍对闽西革命老区一往情深,时常牵挂,留下许多感人佳话。
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成立。总兵力约1万人,军政主官和指战员大多来自汀江、韩江流域的闽西和粤东梅县、潮汕等地。闽粤赣边纵队配合人民解放军南下大军,或独立作战,横扫二十余县,先后解放了闽西、粤东全境,被誉为“华南坚强的一翼”,为华南解放创造了历史功勋。
“汀水韩江红一角”,闽西粤东两地人民的红色情缘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历久弥新。
往事越千年,汀潮话“六缘”。两地都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之地,闽西客家、红色、生态文化深厚,汕潮揭商业、侨乡、特区文化凸现。两地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全方位天然互补,历史上走出了一条山海共进的成功之路。
进入新时代,便捷的交通和密切的人员往来,必将开启闽西大地与汕潮揭都市圈协作共进的新程,互联互通,合作共赢,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