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祖地与汕潮揭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山海交响


图为潮州市饶平县新丰镇丰联社区润丰楼内景。

图为汕头市东海岸韩江入海口。

图为揭阳市揭西县河婆街道三山国王祖庙。

钟德彪 文/图

盈盈江水自南流,铁铸艄公纸做舟。

三百滩头风浪恶,鹧鸪声里下潮州。

——(清)康咏《由汀往潮舟中作》,代题记

早在1858年恩格斯就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指出,“汕头是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可见汕头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口岸之一,其中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其潜在的活力已被西方所认知,也被工业化大生产向外扩张的经营模式所青睐,以至于清咸丰十年(1860)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英天津条约》,汕头由此开埠。

汕头开埠,刺激了潮汕地区(含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的经济发展,也倒逼了相邻的闽粤赣边客家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贯通客家地区与潮汕地区之间紧密联系的韩江,其源头即为穿越闽西全境的汀江、穿越粤东全境的梅江以及发源于漳州平和流经福建永定边境的梅潭河,在广东大埔三河坝汇合后,一路向南,激情飞奔,在汕头扑向大海......

汀江、梅江、韩江,作为华南地区最为优质的黄金水上通道之一,千百年来,成为拉动汀州、梅州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从此闽粤赣边与潮汕大地结成“融合、联通、共享”命运共同体,推动了两地的文明进程。

带着闽西客家祖地的美好愿景,2024年3月17日至23日,龙岩市政协、闽西客家联谊会组织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沿着韩江的走向,前往潮州、汕头、揭阳考察,从而领略了闽西地区与潮汕大地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以及由客家文化渗透、融合的潮汕文化的万般风情!

汀江>>>韩江

构成水上交通运输大动脉

潮汕文化的中心在潮州。

如果把潮州、汕头、揭阳连成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那么潮州则正好在这个三角形的顶端。以潮州北端之凤凰山为标志,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连亘山脉。潮州、揭阳的北端均与梅州市相毗邻,既是潮汕平原的北部屏障,使潮汕平原有阔大的熔炉淬炼潮汕文化,又是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的融合地带,思想碰撞,习俗和合,活力四射。

从历史的源流看,潮汕文化脱胎于揭阳,发轫于潮州,光大于汕头。如果说汕头是近代“开埠”、对外通商催生的宁馨儿,那么潮州则在东晋咸和六年(331)即置海阳县,隋朝时设立潮州,明洪武二年(1369)改“潮州道”为“潮州府”,至今有约1700年历史;而揭阳县则于秦始皇三十三年(-214)置桂林、象、南海三郡时,就是南海郡辖的六县之一,至今有2200余年历史。潮州是历代郡州路府的治所。1992年潮州市成为地级市。

登上潮州市的广济城楼眺望,但见沃野平畴,市井繁华,木棉花发,灼灼其华。城楼前,一脉韩江穿城而过,广济桥如长虹卧波,嵌入水中的24洲(墩)如串串佛珠,晶莹剔透。汹涌澎湃的韩江水清澈湛蓝,水浪滔滔。桥上桥下,人头攒动。“桥自南宋乾道七年(1171)初创,至明嘉靖九年(1530)形成‘十八梭廿四洲’之格局。”据介绍,广济桥合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且浮桥可开可合。徜徉其间,见诗书题刻于石质匾额之上,水何澹澹,美轮美奂。

据史料记载,明永乐进士、福建龙岩人王源,曾于宣德十年(1435)出任广东潮州知府,任上重修广济桥,培修四厢堤防,演绎勤政廉政佳话,时隔500多年还在坊间流传。

王源治潮,得益于明“易地为官”规制。而更多的汀州人则前往潮州做生意。开启两地密切往来的契机便是南宋绍定五年(1232)——长汀知县宋慈开通汀江航道,打通汀州的出海口,开创“盐上米下”、货畅其流的新纪元。汀州改食“福盐”为“潮盐”,更多的闽西特产如木材、土纸、烤烟和手工艺品以及从赣南运来的大米、大豆,源源不断通过水路运往潮州,发散周边和海外。从潮州、汕头运回闽西山区闻所未闻的海味、煤油和琳琅满目的日用百货。潮州作为“坐庄”的货物集散地,不仅直接催生了潮汕一带商业的繁盛,也直接推动了闽西乡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使闽西乡村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中挣脱出来,固有的“视商为末业”的思维定式从此得以改变,涌现了以放排、贩卖、经纪人为主要职业的产业大军,从潮州带回白花花的银圆,以至于如今闽西许多乡村仍留下明清时期建造的巍峨壮丽的土楼、宗祠、庙宇等,这些古建筑无不一一诉说着曾经的过往。

到潮州开拓天地、施展才干的梦想吸引了更多闽西士子纵情奔赴。清光绪年间进士、长汀县人康咏前后三次定居潮州,先后任东山书院院长、广东惠潮嘉师范学堂(今韩山师院前身)校长、倡议汀人在潮州办盐业公司并被推举为总理。就在“由汀往潮舟中”,面对满目青山,康咏触景生情,感慨系之,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经久传唱。

从汀江、梅江出发,“下潮州”,成为闽西、粤东客家人出外闯荡、憧憬美好未来的豪迈宣言!在潮州,一条条古老街巷,一座座西式骑楼,一幢幢精致别舍,穿行其中,一代风华,令人肃然起敬。

汀州>>>汕头

构造海上丝绸之路蔚大观

一进入汕头东海岸公园,便听到从茫茫无际的大海传来的涛声。

就南宋以来汀江航道的开通所营造的实际效果看,潮州更多承担了“吸纳”的角色,把源源不断输入的大宗商品兼收并蓄,再发散周边;在历史推演的进程中,特别是生产发展、科技进步、人口增长,至咸丰年间“开埠”伊始的汕头则更多扮演了“输出”的角色。这种“输出”,不但把大量的大宗商品、土特名产、手工艺品发散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甚至为自道光以来飙升的人口搭建输出的平台。这种“输出”,事实上把闽粤赣边客家地区临门一脚,纳入了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格局中。

汀江、梅江、韩江发达的航运,撑起潮州的鼎盛繁华。生意越做越大,人员越来越多,闽西、粤东客家人则在潮州设立会馆。据研究者考证,乾隆以降,在潮州设立的会馆(书院)就有镇平(今蕉岭)、汀龙、茶阳(今大埔)、嘉应(今梅州)、鹏湖(今丰顺)和五华旅潮同乡会等。会馆作为旅居异地的同乡人共同设立的馆舍,供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居。汀龙会馆由汀州人、龙岩州人共同斥资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兴建,位于潮州市开元街。有学者指出,汀龙会馆直到民国时期都是潮州城内最大的会馆,下辖12个商纲:篓纸纲、龙岩纲、履泰纲、立本纲、福纸纲、九州纲、运河纲、武平纲、上杭纲、莲峰纲、永定纲、白沙纲。走进开元街,街道宽敞,楼宇林立,只可惜再没有汀龙会馆的影子。据悉,汀龙会馆于1995年旧城改造时拆除。

又据武平县有关史料记载,潮州有一个专供武平县水运木竹商人聚集、休憩的会馆——和平馆——坐落在潮州市意溪镇韩江堤岸,是清咸丰、同治年间,武平进士林其年在潮州韩山书院任主讲期间,为顺应武平水运木竹商人在潮州出售木材的需要,倡议并集资兴建的。和平馆建筑面积488平方米,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战爆发,潮州沦陷,和平馆被日军轰炸;抗战胜利,武平县知名人士练惕生等倡议得以复建,聘请驻馆人员专司保管和出售竹木等事务。只是后来世事迭变,和平馆不再,往事如烟。

潮州有限的生存空间,不仅使越来越多的大宗商品趋于饱和,需要拓展更大的市场,就连本土日益膨胀的人口基数也无法在有限的土地刨食,不得不寻求新的生存空间,踏上“下南洋”的创业历程。

从此汕头登上历史舞台,取代潮州。特别是1921年汕头市政厅成立,到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三,商业之盛位居全国第七。据《潮州志》载,汕头自清咸丰八年(1858)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平均每年贸易额有二三千万关平两,至1937年达到1.4亿元,汕头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通商口岸。

历史上的潮州人就在今下辖的饶平县柘林镇港口经西澳,或经汕头港踏上闯荡的旅程,过台湾、下南洋,办公司、做实业,苦心孤诣,抱团取暖,履险犯难。赚了钱,便想念亲人,怀念唐山,希望有生之年能为家乡做些造福百姓的公益慈善事业,于是诞生了专门从事原乡与侨居国(地)之间传递信息、侨汇的“水客”。数以百计的代带信款成批到达家乡,以批局、银号、商号、钱庄等承办机构为代表的“侨批”正式出现。

电的使用,实现了近代工业的第二次飞跃。作为以承载商品转运贸易为己任的汕头,得风气之先,逐大潮而出,近代化工厂如雨后春笋,落地生根。据《汕头指南》载,至1931年汕头市区共有各种工厂50余家。此外,周边县(区)也开设了许多实体工厂。

风生水起,大海潮声,汕头一时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世界万金油大王、报业巨子、爱国侨领,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人、旅缅华侨胡文虎、胡文豹兄弟在汕头抢占商机,于1927年兴建胡文虎大楼,是为永安堂制药厂。1934年再建胡文豹大楼,是为《星华日报》新址。流连于汕头市区,四通八达的骑楼建筑鳞次栉比,仰望着修葺一新的胡文虎大楼,不禁感慨万千,多少事,在心头!

汕头,还因为素来是军事重镇而备受瞩目。汕头市下辖的南澳岛便是南中国的海防前线。此乃天然良港,且扼台湾高雄出入之咽喉,地理位置不言而喻。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台湾府设立,隶属福建省布政使司;次年,升“闽粤南澳镇”(明万历三年1575年设立,派驻副总兵)为“闽粤南澳总镇府”,设总兵。明清两季共设副总兵、总兵计176任、166人。福建省永定县西洋村(今仙师镇西洋坪)人马琳(1718—1781),武进士,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四十六年(1781)两度调任南澳镇总兵,鞠躬尽瘁,巡海遇风,卒于任上。福建省上杭县人丁锦堂,同治十年(1871)钦点一甲武状元,同治十三年(1874)六月以南澳厅右营游击代理南澳总兵。走进南澳总镇府驻地,百年古榕昂扬挺拔,亭亭如盖;八千斤生铁大炮雄踞镇府内坪,威风凛凛,令人感叹。

华洋杂处,百业并存。凭码头、河埠优势起家的汕头,还是红与黑、正与邪反复较量的名利场,刀光剑影、险象环生。这种混杂的社会层面为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底建立三条红色交通线创造了条件:从上海经香港到汕头,再经韩江、汀江进入闽西永定、上杭、长汀进入江西瑞金,或经韩江、梅江、松口、梅县、蕉岭、平远(经福建武平下坝)、进入江西瑞金,或经韩江、潮安、大埔、永定、瑞金。据史料记载,汕头是秘密交通线的大站,位于汕头市金平区海平路97号,当年的交通员以开设华富电料公司(行)为掩护,隐蔽潜伏,乔装打扮,出生入死,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输送物资、护送干部、传送资金等一项项艰巨任务。直至1934年中央主力红军长征,汕头交通站及其延伸的闽西、粤东各个交通站点,均全身而退,毫发无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汕头交通站设在一座平常的三层楼门店。这里发生的故事却那么惊心动魄!勇敢而智慧的交通员,面对生死考验,奋不顾身,赴汤蹈火,为汕头这座百载商埠增添了血色风采。

客家>>>福佬

构架潮客文化融合古风情

潮汕文化是本土、客家、海洋、商业、华侨文化融合的产物。一方面具有传承中原文明的顽固性,另一方面又有挣脱束缚的开放性,就整体表征而言,极具包容性。

潮汕文化坚守传统的一面,得益于客家文化的浸染。这是由于历史上兴梅五属均属于潮州府辖的地缘所致,也是自古以来福佬、客家两支民系和睦共处的结果。简言之,东北—西南走向的莲花山,横贯于闽西、粤东之间。山脉西北,属客家民系;山脉东南,属福佬(闽南、潮汕)民系。龙江、练江、榕江、韩江、黄冈河,自北而南流贯潮汕大地,成为两种文化交融的生命热土。

福佬中有客家,客家中有福佬,尤以潮州北、揭阳西为最。

潮州城内有一座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的寺庙,曰“开元寺”。历1300多年风雨,仍威武庄严,华光璀璨。

潮州市潮安区凤凰山,有“潮汕屋脊”之称,最高峰“凤凰髻”,海拔1497.8米,是粤东第一高峰、畲族的发祥地,更是全世界畲族同胞的心灵家园。据专家考证,“唐末五代出现‘畲山儿’一词,可能是畲族酝酿时期,南宋中叶《舆地纪胜》使用‘山客輋’,是正式作为后世畲族族称的最早史例。”漫步棋盘茶园,但见茶田叠叠,薄雾袅袅,一株株单丛茶树正冒出翠嫩芽尖,让人心生爱怜;走进畲族祖地陈列馆,一件件与客家地区并无二致的老物件和生产生活复原场景耳熟能详,“凤凰山上好家园,百鸟朝凤转团团。乃因生个凤凰卵,山哈故老万年传。”凤凰于飞,图腾精美,令人赞叹!

走进揭阳市博物馆,客家地区熟稔的农事活动同样如临其境,亲上加亲。揭阳是粤东古邑,是广东省最古老的县份之一。在揭阳市揭西县河婆街道(镇),有一座三山祖庙。祖庙位于玉峰山下,东耸巾山,西对明山,北倚独山,三山鼎峙,气象天成。早在隋朝时期,以“护国庇民”为旨意的三山国王崇拜即已盛行,是潮汕、客家两支民系共同崇祀的神明。三山祖庙,距今已1400多年,成为粤东地区最古老的神庙,也是全世界三山国王神文化的发祥地。据介绍,如今海内外有崇祀三山国王的神庙6000多座。在台湾,三山国王崇拜特别盛行。三山国王祖庙由此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揭阳市区,榕江穿城而过,故称榕城。登临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的进贤门城楼,俯瞰揭阳古城,尽显一派古意。漫步骑楼街区,眼观手摹,一石一瓦,令人遐思悠悠,穿越洪荒。

揭阳学宫,又名孔庙,是揭阳古城最高学府,初创于宋绍兴十年(1140),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年(1876)重修所定,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全国除曲阜孔庙之外的最大学宫。

揭阳城隍庙,始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历明清各朝重修扩建。庙宇面积2056平方米,是广东省建成最早、规模最大、建筑保存完好、工艺最精的城隍庙。

禁城,原称金城、石城,是古代揭阳县的内城。元至正十二年(1352),揭阳“达鲁花赤”答不歹为防御海寇而筑,现存西南面城墙一段,长660多米,高约4米,巍然屹立700年之久,。

骑楼,主要集中在中山路、西马路、韩祠路、打铜街。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长约2000米,范围集中,规模壮观。既留住榕城古韵,又体现多元文化,成为揭阳的乡愁寄托。

瞻仰修葺一新的丁日昌(1823—1882)旧居,追寻这位“近代开明的政治活动家和洋务运动实干家”的睿智风范。

如果说,揭阳地区大多为客家、福佬杂居之处,那么潮州市饶平县北部山区则大多为客家人居住。他们的祖先大多从汀州迁来,或经梅县、大埔繁衍数代后再辗转迁来。饶平是闽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的强烈交融地,随处可见的客家土楼便是明证。据统计,饶平境内有土楼600多座。

走进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这里有一座中国最大的土楼道韵楼。“道义为本根天下无双克念祖德,韵文光奕叶实华并茂贻厥孙谋”。该楼肇基于明成化年间,经三代人营构于万历十五年(1587)建成。八卦形建筑布局,三进三环围,内有房屋72间,水井32口,架梯112个,周长328米,高11.5米,墙厚1.6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该楼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介绍,楼主黄氏即为客家人。

走进饶平县樟溪镇乌溪村,有一座二层土楼紫来楼,明末清初始建。坐西朝东,直径57.4米,面积2348平方米,楼内有房屋54间,水井3口。石构门楼,石地基,灰沙外墙,墙体均用铁钩连接,保存完好。楼内居民为钟氏,据称祖上从大埔迁来。

走进饶平县新丰镇丰联社区,有一座二进二环土楼润丰楼。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北朝南,面积1846平方米,周长152.5米,楼高10.52米,为二层半,二进一天井,全楼皆以黄泥土夯成,外抹灰贝,共有房间29间。该楼小巧玲珑,结构紧凑。“志凌云霄而上,心契兰芷之间”,这里是被誉为“岭南词宗”的詹安泰先生(1902—1967)故居,其子詹伯慧曾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教授、博导。詹氏一族即为客家人。

在潮汕地区,只要走进客家村落,便能听到亲切的客家话并互相用客家话交流,有“他乡遇故知”兴奋。地处潮汕方言包围而突围,始终传承客家方言,本身就说明客家文化的坚韧和顽强,充分展示了客家文化的崇正本质和亘古魅力。

大山>>>大海

构建再续前缘合作新契机

山风海涛,敢立潮头,潮汕大地把自古以来创造的文化视若珍宝,无论朝代更迭、风云变幻,传承文化的初心矢志不渝。

客家饶氏十九世裔孙、“潮学”奠基人、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有言,“客家学根本是潮州学内涵的一部分,不容加以分割。”在他的倡导下,潮学研究从来不排斥客家学,相反,把客家学作为潮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唐元和十四年(819)著名文学家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一上任便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治潮八个月,赢得“潮州江山尽姓韩”的美誉。当地群众感念韩愈功德,建韩文公祠,奉“百代文宗”,顶礼膜拜。从此,潮州的崇韩文化长盛不衰。

为推进人文教化,早在宋元祐五年(1090)潮州即兴建“韩山书院”,广纳贤才,课子读书。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惠潮嘉师范学堂”,成为中国第一批、广东省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现为韩山师范学院。走进百年名校,但见白玉兰树枝粗壮,根深叶茂,浓荫蔽日。多少饱读诗书的学者在这里抒发理想,多少有志于传承潮汕文化的学子在这里逐梦放飞!

重视文化,传承文化。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发展文旅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潮汕大地打造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潮汕样板。

潮州是“中国瓷都”。特别的质地和烧制工艺、画工创意,瓷器产品物美价廉,蜚声海外。

潮州“刺绣”一枝独秀。“潮绣”紧跟市场节拍,贴近百姓生活,成为国家级非遗。康咏后人康惠芳,是“潮绣”国家级传承人、中国首届刺绣艺术大师,被授予“联合国文化大使”称号。走进“康惠芳大师工作室”,墙上挂满精美绣品。绣品针线活泼,色彩清雅,图案秀丽,构思奇巧,令人叹为观止。

人称“精致”是潮州的气质,信也。

汕头也高度重视潮汕文化的挖掘整理。1991年成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会(中心),广募潮汕文化研究人士加盟,不断壮大学术研究队伍。一晃30多年,成果斐然。搜集书画作品600多幅、唱片800多片、图书3万多册,出版图书400多册,一些孤本、手稿均得到抢救性出版。研究中心主任胡冬介绍,早在1994年研究中心就着手搜集“侨批”资料,组织专人到各家各户收集“侨批”信件(函),共收到12万封,且均为免费提供。这些“侨批”,在陈列馆展出的仅是冰山一角,更多的存研究中心收藏。

揭阳市注重潮汕文化研究的同时,重视客家学研究,引导专家学者开展田野调查,夯实理论根基。揭阳市专家学者欧俊勇介绍,“揭西县的居民好多都是福建来的,或从汀州来,或经汀州转其他地方迁来。‘义门陈’的陈氏在揭西县68个自然村都有从汀州迁来的记载。”揭阳普宁市文史学者钟俊红介绍,“普宁市有约客家人50万,18个乡镇中,有8个是客家人聚居区。他们的上祖大多是从汀州经丰顺迁来。”

龙岩市政协副主席、闽西客家联谊会会长刘友洪指出,闽西地区与汕潮揭的渊源可以概括为“六缘”,即“水缘相连、血缘相亲、政缘相泽、商缘相通、文缘相和、红缘相承”,为两地四市加强交流合作、共创美好未来提供了契机。

以韩江、汀江、梅江为主要水上运输的时代,造就了闽西历史的辉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交通基础设施今非昔比,两地互联互通更加便捷,闽西的区位优势得以重现——这是党中央对闽西革命老区的深切关怀,也是闽西再次抓住历史机遇,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闽西具有资源、环境、产业、人力资源等优势,潮汕的港口、商贸、华侨、资本等更具优势,以及强烈的创业精神。龙岩与汕潮揭在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开发程度、市场开拓等方面有诸多互补性,为山海协作、合作共赢提供了战略机遇。

从大山到大海,从大海到大山。

闽西客家祖地与汕潮揭,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山海协作必然再次奏响。

再续前缘,时不我待,奋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