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武率红四团“飞兵”夺泸定


杨成武将军年轻时的照片。

飞夺泸定桥(油画)

杨秋明

1935年5月初,中央红军强渡天险金沙江之后,风驰电掣地继续北上,一路上途经会理、西昌、冕宁数县。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红一师一团组成先遣队,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迅速抢占大渡河边的安顺场渡口。

四川雅安安顺场是一个小镇子。它面对奔腾、汹涌的大渡河,背枕巍峨挺拔的营盘山。营盘山的名称,是人们为了纪念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而取。石达开就是在这里全军覆灭,成为千古恨事。蒋介石一切部署就绪,歇斯底里地嚎叫: “让共产党做石达开第二! ”

然而,他高兴得过早了。红一师第一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功地袭击了安顺场,抢占了这个渡口。紧接着于5月25日在刘伯承、聂荣臻的指挥下,红一团的十七名勇士一举从安顺场胜利过河,打开了第一条通路。

由于大渡河水流湍急,河面太宽,无法架桥。就在这十万火急的情况下,毛泽东决定“改向西北,争取并控制泸定桥渡河点,以取得战略胜利”,并命令红四团为左路军先锋团,先期袭取泸定桥。已过河的红一师为右路军,沿东岸北进,策应红四团夺取泸定桥。

5月27日清晨,红四团奉命从安顺场出发,沿大渡河西岸向泸定桥奔袭,全程320里。第一天打了两个遭遇战,歼灭、击溃敌军,并俘敌200余人,全天行军80公里。就在这时,红四团接到“万分火急”字样的电报,要求一天内完成240里强行军,夺取泸定桥。经过动员,部队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速行军。“坚决完成任务,拿下泸定桥”的口号此起彼伏,前呼后应,如铜钟声声,飞向蓝天,在群山中回旋。

红四团在和时间赛跑,敌人也没有睡觉。大渡河东岸原来有杨森的四个旅和刘文辉的四个团守着,现在听说红军在往泸定桥进军,他们急急忙忙抽调两个旅的兵力,沿着大渡河东岸火速向泸定桥进发增援。红四团几乎是在与敌人隔河赛跑。

红四团一边火速行军,一边连克猛虎岗、摩西面国民党守军两个营,并架设一座桥。

入夜,天下起了暴雨,部队忍住饥饿艰难前行。同志们发扬团结友爱精神,用绳拉,用手搀扶,走不动的再拄根拐杖;饿了,就嚼口生米;渴了,就捧把雨水喝喝......红四团的队伍就像一团烈火似的,在幽深的山谷里飞速滚动着。

突然,对岸出现了几点火光。还没来得及细想,对岸的火光,刹那间变成了一串火炬,原来敌人是点着火把在赶路,增援泸定桥。杨成武机智大胆地使用被歼之敌的番号与对岸之敌联系,同时也点起火把加速前进,趁着敌人宿营休息的时间很快超越了他们。

英勇顽强的红四团一昼夜强行军240里,于5月29日凌晨六点按照指定时间赶到泸定桥,占领西岸桥头阵地和一座天主教堂。杨成武与黄开湘随即领着营连干部察看地形,制定夺桥计划。

泸定桥悬于山谷高空,没有桥墩,只有13根铁索连接两岸,9根铁索上铺木板作为桥面,4根作为栏杆扶手,桥面上原来铺有桥板,可是敌人已经把桥板全部撤掉,只剩下寒森森的铁索,看上去令人头晕目眩。铁索两端还筑有桥楼。在东岸的桥楼上,敌人垒起沙袋,搭成一个牢固的桥头堡,黑幽幽的射孔里露着机关枪口。显而易见,那个桥头堡,紧紧连接着泸定城。

在敌人的叫嚣声中,指战员们纷纷请战,部队立即掀起了“争当突击手,飞夺泸定桥”的请战热潮。杨成武随即组织干部分头到各个连队去动员,各连都送来了突击队员的名单,也都主动要求承担光荣的突击任务。

到了中午,也没顾上吃午饭,红四团就在天主教堂里召开了全团干部会议。会议刚开始,碰上敌人从对岸打过来一排迫击炮弹,其中一发落在天主教堂的屋顶上,顿时炸开了一个大窟窿,好像开了一个天窗,随之弹片、瓦片直泻下来。但是,坐在会场里的干部只是抬头瞅了瞅,一个也没动。杨成武抓住这个机会,站起来说:“敌人又给我们动员了! 我们必须打过桥去,刻不容缓!”各连连长摩拳擦掌、纷纷请战,要求加入夺桥突击队。最后,杨成武和黄开湘决定由二连22名共产党员、积极分子组成一个精干的突击队,连长廖大珠担任突击队长。

16时,杨成武与黄开湘手握短枪,站在桥头指挥战斗。战斗进行了精密的部署:用两个主力营组成严密的火网掩护,防止两侧增援之敌,其余人员分成三个梯队正面突击,其中22名突击队员为先锋。为了加强红四团的力量,军团首长把军团的教导营拨归红四团统一指挥。杨成武把教导营部署在打箭泸方向,监视、警戒该方向的敌人。这是因为之前从俘虏那里了解到,康定方向还有几个团的敌人。

全团数十名司号员组成了司号队,当冲锋号同时吹响时,夺桥部队所有的武器一齐向对岸开火,枪弹像旋风般地刮向敌人阵地,一片喊杀之声犹如惊涛裂岸,山摇地动。这时,22名经过精选的突击队员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在队长廖大珠的率领下,如飞箭离弦,冒着对岸射来的枪弹,扶着桥边的栏杆,踩着摇晃的铁索,向敌人冲去。后续部队立即背着枪,腋下挟着木板,一手抓着铁索链,边爬、边铺桥板、边冲锋,一路跟进。

敌人本想负隅顽抗,用各种轻重武器喷吐着火舌组成的火网阻拦夺桥队伍。但是,敌人的火舌很快就被火力压制的火龙吞掉。突击队员精神抖擞,越战越勇,踩着铁索稳步前进。敌人被我们英勇的突击队吓呆了,他们像丢了魂一样,纷纷从桥头工事里钻出来,掉头就跑。

突击队加快了前进速度,他们迎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激流奔腾的江面之上,攀缘铁索,奋勇前进......突击队爬完最后一节铁索,几乎就要接近敌人的桥头了,突然,桥头燃起熊熊烈火,火光冲天。原来,这是敌人的预谋——他们为了防止红军攻进城去,用桥上抽下来的木板,集中起来,然后浇上煤油,一旦用水挡不住,就用火来拦阻。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顿时火光照红高峡之间的天空。杨成武不顾敌人的炮火,冲上刚铺设的桥板,向突击队员高喊:“莫怕火,冲过去!冲过去就是胜利!”突击队员勇气倍增,闯过火海,占领了桥头堡。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红四团一鼓作气占领泸定县城。一清点人数,突击队22名队员,牺牲了四个。杨成武心情沉重,清醒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战士们登上巍峨的城楼鸣枪欢呼胜利,为了防止敌人的反扑,杨成武重新部署,派出一个营,沿河警戒。

几个小时后,匆匆赶来的刘伯承参谋长、聂荣臻政委连夜走上泸定桥,刘伯承激动地说:“应该在这里竖一块碑,记下我们战士的不朽功勋!”

打下泸定桥的第三天,军团主力到了。杨成武和黄开湘到桥头迎接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及中央机关的同志。这时,毛泽东赞扬红四团取得了夺桥的胜利,宣告蒋介石企图要“朱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妄想彻底破产。

第四天,红军千军万马从泸定桥上越过了天险大渡河。中央军委为了表彰红四团,除了颁发一面奖旗外,还给首先过桥的突击队员,以及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发了奖。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套印有“中央军委奖”字样的列宁服,一支钢笔,一本日记本,一个搪瓷碗,一双筷子。在那时算是最高的奖赏了。

毛泽东紧紧握住杨成武的手,赞扬道:“我们英勇的红四团已经完成了光荣伟大的任务,夺下了泸定桥,为红军渡过大渡河继续北上开辟了道路。”

红四团作为先头团继续向前开进,不料在化林坪遭到国民党军阻击。在兄弟团配合下,红四团以六连担任主攻,连续打退敌人多次反扑,俘敌数百人,缴获许多战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