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上杭县湖洋镇走出生态特色产业振兴乡村之路——
“果蔬”带动农旅融合发展
犁田农场100亩火龙果成熟了。
图为游客正在采摘草莓。
通桥犁田农场航拍。
■融媒体记者 陈志强 通讯员 江小燕 文/图
3月4日,既是生产基地、又是旅游景区的观音井百果园生产繁忙,游人如织;在温控大棚里,茄子、玉米垂吊,草莓、火龙果、西红柿红彤彤长势喜人......
走进上杭县湖洋镇,果蔬飘香,芬芳扑鼻而来。近年来,该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依靠科技,发展农旅融合、特色农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出了一条以生态特色“果蔬”优势引领带动农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2023年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6万元,财政收入2171万元,获得福建省农业产业强镇荣誉称号。
“果蔬”带动产业 农旅融合促增收
“‘红古田’现代果蔬产业园项目的落地,大概可帮助100个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加上设施大棚租金十年一次性付清,老百姓除了土地租金收入,还有就业工资收入。”在“红古田”现代果蔬产业园,项目组组长谢荣星为记者算了一笔农业增收账。
在湖洋,像“红古田”现代果蔬产业园通过生态特色做大产业促增收的事例还有许多,“红古田”仅是其中一个。
湖洋镇是农业乡镇,生态农业和特色产业优势明显,近年来,如何做大做强农业项目,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成为该镇领导深度思考的问题。观音井百果园就是该镇的一个生动实践,果园总面积4000多亩,总投资2.6亿元,如今脐橙、柑橘、梅子漫山遍野,年产值约8000万元。除了种果,该镇还赋予观音井百果园文化内涵,从一颗乌梅做文章,嵌入“望梅止渴”故事,让你在采摘中满足味蕾的同时,还能联想到曹操“望梅止渴”打胜仗的故事。如今,百果园已成为该镇农旅融合样板,美食、休闲、研学、亲子、观光、养生一应俱全,吸引更多资金、人才、企业驻留,激发出了更多的发展动力。
有生态作支撑,农旅融合发展空间更大。该镇先后举办了梅花节、文化旅游节、脐橙节等活动,仅每一届梅花节就吸引游客达15万余人次,旅游收入500多万元。旅游业还带动了餐饮业发展,仅鑫华农庄、宏泉山庄等餐饮店,年营业额连续多年超过100万元。观音井百果园所在的文光村也因此获得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省休闲旅游示范点、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等荣誉称号。
提升科技含量 依托科技要效益
“公司引进台湾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名优品种,依靠智能温控大棚,种植无公害、无农残、无污染特色果蔬,每年仅火龙果产量就达20万公斤,还种有番茄、玉米、茄子、大白菜等,一年四季可供应市场。”通桥村鑫中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场管理人员陈秀华对记者说。
因地制宜,依靠科技要效益、促增收,这是该镇乡村振兴的又一亮点。在梨田农场智能温控大棚里,记者看到青枝垂条、红果点缀,100亩火龙果正在适宜温度下尽情生长。通桥村鑫中合智能温控大棚温度可控,水埔村的“红古田”现代农业产业园种植科技含量高,如今在湖洋这样的大棚基地有3处,均能实现四季瓜果飘香,种植面积7200余亩,果蔬种植品种数百种,年产果蔬7300余吨,年产值5500余万元。
有了科技作依托,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在该镇党委政府指导下,通桥村农业企业采用“支部+公司+农户”和“政府搭台、企业补台、百姓唱戏”新模式,累计带动29户农户增收,租金+薪金,村民年可增收近3万元,百余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红古田”现代果蔬产业园每天吸纳当地村民就业约60人,每位村民月可增收近3000元,仅农业产业一项,水埔村年平均创收13万元到21万元不等。陈秀华告诉记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每天有采摘火龙果工人十多个,年收入两三万元。
“下一步,湖洋镇将以创建福建省农业产业强镇为契机,利用产业、区位优势,发展‘循环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打造生产、加工、销售、研学、体验等融合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样板,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打造‘果蔬小镇’,助力乡村振兴。”湖洋镇党委书记丘增旺对乡村振兴发展信心满满。
如今,湖洋的乡村经济已经实现由过去的“输血”转向现在的“造血”。一条以“果蔬”为引领、农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正在湖洋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