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柏翠的海峡诗情


廖汉奎

提起“傅柏翠”这个名字,在闽西似乎家喻户晓,他的人格魅力、海峡诗情,受到大家的关注与景仰。

傅 柏 翠(1896-1993),上杭县蛟洋人。早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后转东京政法大学),在东京受到孙中山接见后,加入中国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山寻求“扫除专制,振邦济世”之道。回国后,积极参加民族、民权、民生等各项社会活动,曾任福建省人民法院院长、省文史馆馆长、省政协常委、民革福建省委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顾问等职。

傅柏翠在台湾有许多故旧世交,早在1930年代,他就与陈立夫等国民党军政要员有过交往。出于两岸炎黄子孙同根同文之感,傅柏翠高瞻远瞩,通过各种渠道联络他们,让他们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义,以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为重,共谋中华民族复兴之前景。1982年,廖承志副委员长致蒋经国公开信中有云:“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傅柏翠极为欣赏这两句诗,因为诗句正表达了他同样的心意。后来在一次省政协座谈会上,他即兴赋诗以抒怀言志:“依时顺势合人情,泯灭恩仇手足亲。接受和谈天下利,管教青史永留名。”

1983年,傅柏翠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后回到福州,应邀会见了当时来闽访问的旅日台胞棒球队领队和全体队员。面对来访的台胞,88岁高龄的傅柏翠写下《欢迎旅日台胞棒球队来闽访问有感》:“台湾我邻省,历史关系深。地隔衣带水,人本骨肉亲。反帝出传统,爱国同此心。旅日棒球队,海外播名声。应邀返大陆,比赛上北京。观光犹未艾,访问来八闽。同胞兄弟至,老少尽欢欣。相见无畦畛,喜悦难具陈。”

傅柏翠曾对《港台信息报》记者说:“我1985年虚度九秩时,曾口占一绝,其中有‘九十春秋百折程,谬蒙文采饰生平。犹怀隔海金瓯缺,盼赏中原璧月明’的诗句,以聊表老夫心愿......”在1989年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20周年时,93岁高龄的傅柏翠赋诗《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二十周年》:“力肩危局脱儒巾,抗鞑驱荷萃一身。碧血丹心照日月,千秋忠义仰斯人。一水未通白发增,先贤遗志应相承。金瓯补缺期今日,国土分离万不能。”

1992年春节,时任福建省省长的贾庆林代表省委、省政府亲自登门拜访傅柏翠,祝傅老新春快乐、健康长寿!同年7月间,项南带着陈丕显等中央老同志的问候,从北京回到福州,看望正在医院治疗的傅柏翠。在住院期间,傅老对来访者说:“我现在最关心的是我们以什么方式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992年冬,《港台信息报》记者到医院采访傅老时传达了陈立夫在台湾寓所接受大陆记者专访的信息,又聊谈起60年前与陈立夫交往的话题。傅老关切而又激动地说:“贵报9月中旬转载台湾记者所写的《大陆记者访陈立夫先生》一文,我略知一二......”记者深为住院治病仍不忘国家大事的傅老所感动,诚恳地说:“我今天带来了陈立夫先生最近亲笔书写的6条题词的复印件,请您过目。这是陈立夫先生的私人代表,原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陈大齐先生特地寄给本报的。”此时身患白内障的傅老在病榻上架着特制的眼镜专注地阅读。当他读到“家和万事兴,国平天下宁”时,心情异常激动,连呼:“好!好!好啊!”当记者问傅老还有什么话可以通过本报转达给海峡对岸的陈立夫先生时,傅老深情而又感慨地说:“......我已老病交加,来日无多,个人生死固不足道,魂牵梦绕乃台湾回归,祖国一统也!历数十年如一日未敢忘怀,盼望陈立夫先生和在台湾的国民党故旧袍泽、亲戚朋友多多出力,与海内外各界人民和有识之士一起,共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在我们有生之年实现,则我死亦瞑目矣!”

1993年初春,福建省领导专程前往医院探望病重的傅柏翠。弥留之际,从傅老迷迷糊糊、断断续续的话语中仍可以领悟到他还在操“祖国统一大业”之心,还在发“海峡两岸同胞”之情。1993年1月30日,傅柏翠逝世,享年98岁,而他的“海峡诗情”,却永远澎湃在两岸同胞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