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记忆


吴纪杨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春节后的第一个传统节日,有着特别的指标意义。儿时的记忆里,元宵留下的印痕是深刻而难以忘怀的。

元宵,是农历过年的一个重大时间节点。大约在廿四节气的雨水前后,是春风化雨,冬去春来的大好日子。“愿忧愁如冰雪,全部消融不停留;愿快乐如春雨,随风而至满心间”是人们的共同祈盼。

曾记得,正月十五元宵日,早晨起来,打扫庭院,庄重地准备将春节“入年架”时徐徐展开在祖屋中堂的祖先画像慢慢卷起。先是点燃陪像的蜡烛,然后是向天地、向祖宗上供上香虔诚膜拜,宣告一年春节的正式结束。

老父亲沏来一壶“石璧茶”,端上一盘“金橘饼”,向着天地,向着祖堂,念念有词的敬告祖先、敬告天地,满满的挚诚与感恩,令人动容。

来到元宵早餐,母亲首先端来油炸年糕,蒸得软软的、香香甜甜的,用筷子一摇,放入口中,那是相当的可口。

尔后端上的,是一碟清一色的鸡头。鸡肉都在持续的待客中消耗殆尽,只有鸡头是不能轻举妄动的。老父老母颇为讲究地把正月留存的鸡头,收拢在一起,加热加熟,加上葱姜佐料,让心爱的孩儿拌饭而就。我身为满子,一如既往享有了这份口福与荣耀。父亲说:“吃头,当头,一定要敢于当头,善于当头。”我不知父母的这种思想、这种寄托是否妥当?却还是成了激励我人生奋进的一个由头。

元宵的另几个环节,随着岁月的推移,稍有点模糊不清。一是吃元宵。用糯米粉搅拌做泥,用冻糖、红枣做馅,以清水煮熟。一人一碗,汤多丸少,清清淡淡,圆圆实实,香香甜甜的;二是放天灯,当时也叫点洋灯。是用土制的玉扣纸扎成一个灯笼,在其下方的核心部位,绑一个纸环,或绑上松明,或沾满煤油,找一个空旷场地,簇拥着将其点燃送上天空。追逐着灯笼飘动的轨迹,一路奔走,祈盼着灯笼落下时,能够一把拽住,再次回收。其间的欢乐,是非亲历者难以感悟的。

元宵像一声号令,点到为止,万象更新。家人各就各位,各奔东西,各赴前程。孩子该上学了,农田的劳作播种开始了,外出打拼谋生的人们启程了。

随着烟花爆竹的消停,人们又进入了新一年的劳作与奔波。如此循环往复,岁月如歌,情怀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