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年味情意浓
■向贤彪
“还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春节,是中国人最为浓烈的乡愁;年味,是中国人最为沉醉的味道。
年味,和平年代是火红的春联、响亮的鞭炮、丰盛的年夜饭、家人团聚的欢声笑语。然而,有这样一个时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年味是“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边”,是“寒风裂征衣,飞雪裹战袍”,是“剑戟多砥砺,神州无烽烟”。是的,这就是战争年代的年味。
战地年味弥漫着浓浓火药味。1929年春节前夕,连续征战的红军到了十分艰难的境地。2月9日,正好是农历大年三十,红军到达江西瑞金的大柏地。毛泽东与朱德在察看了大柏地的地形后,决定在这里打一场伏击战。随后,红四军干部会议在王家祠召开,毛泽东主持了会议,作出具体的战斗部署。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一,一路紧追不舍的国民党刘士毅旅两个团趾高气扬地进入红军的口袋阵,随着朱德一声令下,战斗在15时左右打响。红军弹药少,很快打光了,战士们便用刺刀、枪托、木棍、石头同敌人血战。紧要关头,朱德指挥埋伏在半山坡作为总预备队的独立营直属队向山下猛冲......时间的长河不知在大柏地留下多少枪声,唯有这个春节的枪声永远回荡在历史的天空,成为大柏地特有的春节记忆。在这记忆中,红军毙敌伤敌300多人、俘虏800多人,缴获800多支枪。经此一战,红军终于在瑞金站住了脚,新年迎来了新气象。4年后,毛泽东再次来到大柏地,目睹战场遗址,想起当年情景,他不禁心潮澎湃,写下了《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战地年味洋溢着暖暖的领袖爱。一位历史学家曾说:“节日是一面镜子,能照出真正伟人平凡而真切的爱。”1941年春节,中央机关演戏,很多老乡也来看戏。那天晚上,毛泽东走进礼堂,看到前面的座位都留给了中央领导同志,接着坐的是干部战士,而老乡们都坐到了靠后的位置上。他对干部战士说:“同志们,老乡们生产忙,看戏机会少,要跑很远的路过来不容易,我们应该让他们坐最前面。”说完,自己带头坐到最后面,老乡们也被干部战士一个个请到了最前面。红军胜利到达延安后的每个春节,毛泽东都要在枣园小礼堂请村里的老乡吃饭。吃饭时摆上十几桌,每桌都有一位中央领导作陪,桌上无非是些家常菜。毛泽东给乡亲们敬酒时总说:“大家都是我的邻居,不用客气,过几天,我还要到你们家做客!”于是,乡亲们都把自家打扫干净,等着毛主席光临。但每次毛泽东去各家拜年总是来去匆匆,不吃饭更不喝酒。看戏群众坐在前,过年请老乡吃饭,上门挨户给老乡拜年......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正是这一个个温暖的细节,充分展示了人民领袖的爱民情怀,绘出了百姓灿烂的笑脸这张“最美的画图”,凝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
战地年味凝结了浓浓的军民情。战争年代,生活条件艰苦,想过一个有滋有味的春节只能是一种奢望。1947年春节前夕,太行山根据地的群众惦记刘伯承的身体,特意以贺年的名义给刘伯承送来了食品和衣物。刘伯承要求地方政府和群众不要送给他个人礼物,并将收到的礼物全部分给战士们。一天,刘伯承夫人汪荣华收到一封署名“小高壁村妇救会”的信,信中写道:“我们也像你一样爱他,可我们不能亲自去照顾他,给他送点东西补补身子,他又不让,我们没办法,只有请你代我们好好照顾他......不然的话,我们将会给你提意见的。”刘伯承把这封信当作十分珍贵的春节礼物,传给战士们看,读给战士们听。他说,为了庆贺新春的到来,我们一定要以特有的方式给太行山人民拜年,这个特有的方式,便是多打胜仗,用胜利和捷报为人民恭贺新春。
战地年味印证着昂扬的精气神。中国人过年离不开放鞭炮。鞭炮代表着中华民族乐观与豁达的精神。再清贫的日子,再纷乱的岁月,只要到了年节,人们都会放上一串串大红鞭炮,体现年味的“中国式表达”。1951年春节,26军战旗报社总编辑李治亭和一个连的战士在朝鲜战场度过除夕。敌机不时地掠过阵地上空,部队警惕地注视着敌人阵地,留下一些战士在地堡里包饺子。这时,有战士开玩笑说,要是不打仗,这个时候一定要放些鞭炮,好庆祝新年。恰巧在这个时候,敌机投下几颗照明弹,阵地一片光明,一个战士幽默地说:“嗬!敌人给我们送来了节日礼花,相当于帮咱们放鞭炮呢!”在敌人送来的特殊“鞭炮”声中,战士们在地堡里边吃着饺子,边唱着歌儿,说着快板书,迎接新年的到来。后来,李治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新闻特写,热情讴歌了志愿军战士昂扬的精神状态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一切事物只要掺杂了记忆,就会在心里产生双重效果。”穿越时空的经纬,战地年味的这些故事流传了下来,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并沉淀为一种精神。革命前辈战地年味的故事,让人温暖,令人感动,催人奋进,它不仅是我们的精神滋养,更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一代代去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