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在闽西的“一文、双柏、三匾”文化印记


纪昀(1724—1805年),清代学者、文学家,《四库全书》总纂官。字晓岚,又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人。官至礼部、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著有笔记体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留有诗文集《纪文达公遗集》。嘉庆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御赐碑文),赐谥号文达。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纪晓岚任福建督学。次年,他到汀州府、龙岩州督学,雪泥鸿爪,留下了一文《重建龙岩州学记》、双柏《试院古柏》及三匾(“文明有象”“渤水蜚英”“追步东山”),见证和推广了闽西兴学育才、倡导忠义、趋向正道等优秀传统,抒发其人文情怀,更丰富提升了闽西的文化品位和历史内涵。

《重建龙岩州学记》:传承崇文重教,致力文治教化

龙岩州学,即龙岩官办学校,始建于宋皇祐初年,对龙岩自宋以来的文治和教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龙岩州志》(乾隆三年版)记载:“龙岩州学,即旧县学也,在治西。唐时无考,宋皇祐初(1049—1054年)始建于县治东,在地藏、报恩二寺之间。寻迁于南通环桥东,或曰近南坛,今俗谓黉(hóng,古代称学校)门前。”可以看出县学最早有记录的时间在宋朝皇祐年间,地点不断搬迁,从西到东再到南,今天俗称的“黉门前”就是乾隆三年的州学旧址所在(具体地址待考证)。

《重建龙岩州学记》,开篇介绍龙岩州基本情况。“龙岩初为漳支县,后以距漳远,升为州。民俗视漳为淳,教化易入,而朴僿(sài,朴陋而浅薄)刚劲之气,待教化亦至急”。龙岩最初只是漳州的一个支县,后来因为距离漳州较远,所以升为州。这里的民风比漳州淳朴,教化容易深入人心。而民风中的朴实刚劲之气也很强烈,教化也很急迫。“州有学宫,建于宋皇祐初,迨淳熙重修,而子朱子为之记,其言特详且至。数百年屡兴屡废,岂非待其人而后举哉?我国家敦崇实学,兴起人文,山陬(zōu)海澨(shì)(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莫不丕变(大变之意)。龙岩升县为州之后,学校规模视昔加备”。龙岩学宫,在皇祐年兴建,重修于宋淳熙年间,时任漳州知州的朱熹有感于龙岩虽地处僻陋却尊重文化、重视学习,为龙岩学宫作《龙岩学宫记》,指出学宫的使命及作用“敦崇实学,兴起人文”,就是强调通过学习经义和修身、提高人文教养和道德修养,培养有德行、有知识的综合人才。在龙岩县升为州后,学校的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乾隆癸未,使者以岁试临是州,首诣学,学方重建,堂楹巨丽,气象欲轶出诸大郡上”。几百年来,学宫屡建屡废,知州嘉谟推动文治教化,重建州学。乾隆癸未(1763年),纪晓岚作为学政,岁试巡考到此,首先到州学视察,龙岩州学刚刚重建好,看到州学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超越了许多大郡的学校。州大夫嘉公告予曰:“兹学之将颓有年矣,且旧制明伦堂与崇圣祠位置弗称,司铎(谓掌管文教)者及诸生斋舍亦弗完,惧无以重风化之原,爰创捐更新,庶邦人有所观瞻矜式,愿有以记之”。知州嘉谟说:“学校已经倾颓多年,而且旧时的明伦堂与崇圣祠的位置不相称,主管教育的官员以及学生宿舍也不完善,为重振教化之源,决定捐款重建,希望州里的人有所观瞻效仿,并希望您能为此写篇记文”,应知州的要求,“使者以天子命,司学校之责,义不敢以无文辞”。纪晓岚赞赏州官敢于担当,大规模扩建修缮州学,推动教育文化发展,改变社会风气。作为学政,代表天子来管理教育事务,有责任记录这些事迹。但如简单记述学宫规制和重修工程过程等,恐怕不符合知州的意图。那么,是否可以用朱熹所作《龙岩学宫记》所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准则,作为对教者和学者的教导和约定?

“从来士习与民风相维系,而民之转移视士,士者,民之望也。闽之民多嚣悍善讼,无乃士有以启之,是在教士者示之以先师先圣之尊,志日以懔,则学日以醇。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修其身;求师取友、诵诗读书,以穷其理,其端盖肇诸此。朱子所云敩学半者,不专以怵迫诱夺责诸生,而以此勉邑大夫,意良深哉!贾生有言,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同心而向道 ,類非俗吏之所能为”。记中,纪晓岚不仅阐述了教育的根本原则和方法,还提出了培养士人品德的具体要求和方法。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要教育士人以尊敬先师先圣为准则,使他们志向坚定、学风醇厚。要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不仅需要遵循忠孝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还要求士人通过求师访友、诵读诗书来提升自己的学问和修养。强调士人的习性与民风是相互维系,紧密相关的,要使全体州人同心同德保持正确的人生方向,关键在于“士”,而民风的改变,取决于士人的引导,士人也有责任去引导百姓。

“而簿书旁午之中,特以建学为急,又能倡率绅士,捐金为书院膏火资,可谓识为治之本,非俗吏之所及矣。州之人士亦体兴学造士之意,而勉进于善,是尤使者所厚望也”。纪晓岚强调了学校建设的重要性,赞许知州嘉谟善于创新,率领和倡导士绅们捐赠资金,以社会集资方式建设学宫。《重建龙岩州学记》饱含了纪晓岚对龙岩崇文重学传统的肯定和勉励,“谓识为治之本”,肯定龙岩执政者的见识和作为是治理国家、获得民心的根本,也体现出他深切认知到士人需肩负文治教化的重大使命,希望州里的官员和士人能够深切领会,共同努力,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为地方的繁荣昌盛做贡献。

朱熹、纪晓岚,两位历史名人,分别作《龙岩学宫记》《重建龙岩州学记》,实在是龙岩教育史上的一大盛事!

《试院古柏》:关注民间文化,引导人心向善

“福建汀州试院,堂前二古柏,唐物也,云有神。余按临日,吏白当诣树拜。余谓木魅不为害,听之可也,非祀典所有,使者不当拜。树柯叶森耸,隔屋数重可见。是夕月明,余步阶上,仰见树杪两红衣人,向余磬折(弯腰,表示谦恭)拱揖,冉冉渐没。呼幕友出视,尚见之。余次日诣树,各答以揖,为镌一联于祠门曰:‘参天黛色常如此,点首朱衣或是君’。”这是纪晓岚晚年追录在汀州试院巡考的见闻,收录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滦阳(河北省承德市的别称)消夏录》的文字,题为《试院古柏》。

汀州试院,位于汀州古城历史建筑的中轴线上,始建于宋代,明清两代辟为汀州试院,是汀州所辖八县科举应试考秀才的场所。汀州试院的大坪里有两株郁郁葱葱的参天柏树,种植于唐代,距今1200多年。相传,清军入闽后,在福州即位的明隆武帝出走汀州,城破之日,忠臣熊纬、赖垓二人,拒敌不胜,双双穿着红袍在双柏树下殉节。此后,汀州人称这两株古柏为“双忠树”,并视为神树。纪晓岚到汀州试院巡考,当地官吏请他参拜这两株古柏,他不以为然,觉得自己作为皇帝的使者,可祭天、祭祖、祭孔,却不可拜木魅(旧指老树变成的妖魅)。当日,纪晓岚夜宿试院,趁着月色在庭院中漫步,忽然抬头看见树梢上有两个红衣人向他弯腰作揖,惊讶之间,赶忙呼叫同僚一同前来观看。第二天,纪晓岚毕恭毕敬地向两棵古柏树作揖礼,当即撰写一副对联:“参天黛色常如此,点首朱衣或是君”,刻在树神祠堂门旁,以示敬仰。文中纪晓岚借所谓的木魅,表达对两名忠臣的敬仰,体现了他关注汀州民间文化、尊重汀州民间意愿和风俗,倡导忠义节烈、弘扬民族气节,引导人心向善。“点首朱衣”典出宋赵令畤(zhì)《侯鲭(qīng)录》,见好文章便频频点头的朱衣人,是帮主考官欧阳修评鉴士子文章的神人。纪晓岚作为督学主持汀州试院府试,由古柏上的朱衣人联想到品评士子文章的朱衣人,再自然不过了。100多年后,清知府刘国光写了《双柏歌》,记述了从河间而来的纪晓岚莅临汀州所发生的志异故事,借两株古柏,歌颂两位殉国的忠臣,凛凛浩气永存天地间。

如今,为了纪念纪晓岚,根据纪晓岚六世后人、画家纪清远先生绘制的画像,汀州试院内建了一座纪晓岚静坐读书的石雕像。只见他身穿侧面襟长衫,脚着布鞋,平实而朴素地坐在一条竹椅上。左手握着大烟斗,右手捧一本书,一双睿智的眼神凝望远方。身旁的石桌上摆着笔墨纸砚与茶壶,还有厚厚的《四库全书》。

“文明有象”“渤水蜚英”“追步东山”:推崇耕读传家 绵延惠及后人

匾额,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之眼”,它以简约不简单的文字赋予各式古建筑身份和地位,表达宗族的信念追求、对先祖的追思,主人的初衷抱负,对家教的推崇,以及题匾之人的赞誉、勉励和期望。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纪晓岚巡察闽西教育文化事业,充分领略到客家人耕读兴家的传统、书院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乡村教育的勃勃生机,大兴爱才惜才之心,欣然题匾,流传有三。

“文明有象”。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纪晓岚无意中得知地处偏远的山区迪坑村(连城县塘前乡迪坑村,原清流县辖,1959年划入连城),有江氏族人创办书院免费教育孩童,乡里读书成风,考出了不少庠生、廪生、监生,称得上是乡村教育的典范。江氏族群中,有一对父子,名为江一诚和江龙蟠,学问过人,教学有方,闻名乡野。纪晓岚乘兴而至,在当地同江龙蟠进行深度交谈,发现他学养深厚,所问必答,引经据典,皆有出处。纪晓岚欣喜之余,专门为江龙蟠题写了“文明有象”(文明,指文采光明,文教昌明;有象,喻世事昌平、景象美好)四个大字,勉励江龙蟠和江氏家族子弟读书上进,弘扬道德气象,遵行忠孝气节。江龙蟠颇为感动,将题字精心制成黑底金字的牌匾,悬挂于宗族祠堂。江氏后人为铭记历史,传扬耕读传家的淳朴民风,在迪坑村口建造了一座气势宏伟的石柱门牌,上面镌刻着纪晓岚手书的“文明有象”四个大字。为传承振兴书院,江龙蟠坚守乡村书院教育事业,在乾隆至嘉庆年间,先后培养出进士、举人、贡生等大小功名者数十人,江氏宗族由此人文蔚起,人才辈出。“文明有象”牌匾,左有“提督学院纪为生员江龙蟠立”,右有“乾隆二十八年一阳月之吉”的金粉繁体字。题匾保存至今,目前被连城牌匾博物馆收藏。

“渤水蜚英”。培田吴氏历代崇文重教,文风朴茂,名列汀州前茅。当年末,纪晓岚便去村中详察细访,震撼于培田书院群落高堂华屋、蔚为壮观,感染于培田吴氏兴养立教、耕读传家的崇正家风,叹服于培田一户三代出了七名监生、贡生及进士,慨然挥毫“渤水蜚英”四字。村人如获至宝,将之制成牌匾高悬于堂,代代流传。该匾长约2米,高约98厘米,红色制边,黑底金字。惜已失传。“渤水”,代指吴姓(培田全村姓吴,郡望“渤海”)、“蜚英”(指扬名,驰名),即赞誉培田重学兴文,代有英才。培田的耕读之风,可追溯至明成化年间,历年累计有18个书院、私塾和学堂,最为著名的是南山书院。村里为学风绵延献资出力者,代代不乏其人。明代吏部尚书裴应章(清流县人)曾题联“距汀城廓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明清两朝,举人吴茂林、福州才子邱振芳、翰林曾瑞春等一批名士曾执教于此,学员中有73人登科,11人“学而优则仕”,武官文职皆备。2017年3月21日,中纪委官网头条对“连城培田吴氏的家训族规”进行隆重推介,图文并茂地诠释了培田吴氏家族之所以绵延兴盛、才俊辈出,源自于其孝悌忠信、耕读传家等家风家训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追步东山”。连城冠豸山自然风光雄奇秀美,人文积淀丰厚深沉,书院文化源远流长,历代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和匾额楹联,其中,纪晓岚题写并悬挂在东山草堂正厅的匾额——“追步东山”尤为珍贵。东山草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连城谢氏家族修学育才,后裔子弟传承先贤谢安(别号东山)、谢灵运治家爱国理念之所,浸润了一代又一代谢氏子弟,被誉为“冠豸文化明珠”。《连城谢氏族谱》载:嘉庆戊午年(1798年)秋,谢氏子弟谢凝道(与其子谢邦基并称“父子两进士”)北上京城任职,向纪晓岚送上伯父谢国治编辑的《谢氏族谱》,索求序文。恰逢“东山草堂”重修竣工,遂一并向纪大学士求匾。纪晓岚慕谢氏家风肃然,以德立业,才俊辈出,欣然应允,为连城谢氏留下族谱序文曰:“吾见宦绩可纪,著述可传,隐德潜行可模可范,且迈前贤而跨晋代矣”,并为东山草堂题匾:“追步东山”,以表对谢安子孙忠厚清廉传家的敬重,同时也对谢氏后辈寄予重望。由乾隆年间到光绪年间,谢氏族人先后有五十余人被皇帝诰命敕命封赠。“追步东山”原匾已佚失。

《福建省人物志》“邹经”传记载,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岁试,邹经(连城人,字年官)深得汀州学宪、著名学者纪晓岚赏识,“取入邑庠,为名诸生”。乾隆三十年(1765年),举乡试,名登虎榜。后邹经官至台湾水师提督,印证纪晓岚慧眼识英才。

(执笔:中共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曾昭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