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的新时代图景


高营光 詹鄞森 阙国豪

2012年1月8日,这里吹响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军号!

从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建设——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且听山水江河、大树小草在诉说;

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已经扎根福建,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已然成为新时代现实图景;

那么,“长汀经验”新时代波澜壮阔的画卷,又是如何徐徐展开?

“长汀经验”的3.0升级版是什么?

从破坏——治理——以文化人——生态信仰,我们寻找全民觉醒的意识、主流意识、道德行为的锐变、升华,在这里找到答案;

连日来,我们来到长汀,追寻这片土地上的实践者,叩问青山绿水,倾听他们的回答。

“滴水穿石,人一我十;进则全胜,绿富共赢;生态文明,自然和谐”,可以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长汀经验”的3.0升级版吗?

大树、小草在诉说:植此青绿,造福人民

这是一棵香樟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在长汀水土保持科教园,2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捐种的编号为“A-32-01”的香樟树,见证了长汀这片红土地的绿色奇迹,也伴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和发展,成为科教园最炫目的亮点。

2000年3月,长汀县组织干部和群众捐款建设河田世纪生态园。习近平同志得知后,当年5月29日托人送来1000元,为生态园捐种了一棵香樟树。次年10月13日,习近平同志来到这里,为他捐种的这棵香樟树培土浇水。

2022年3月3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植此青绿,造福人民》为题,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神州大地,种下三棵意味深长的大树:长汀的生态之树,兰考的精神之树,深圳的改革之树。

百年中国,大树小草会说话。

长汀,曾经林木茂繁,水草丰足,川流浸灌,田畴青沃。随着人们开垦山地、砍伐林木,特别是在战乱、火灾、滥伐、过度开荒等非常时期,出现《永乐大典》诗中描述的“荒山无寸木,古道少人行”的凄景。当年水土保持专家张木匋描述为:四周山岭尽是一片红色,闪耀着可怕的血光。

20世纪中叶,长汀成为中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水土流失面积之广、程度之深、危害之重、影响之大,居全省之首。大量水土流失,山崩河渍,水库淤积,灾害频繁,百姓苦不堪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长汀开启了水土流失规模化治理的长征之路。

1983年,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专程到长汀考察水土保持工作,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总结出《水土保持三字经》。之后,省委、省政府把长汀列为全省治理水土流失试点,拉开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序幕。

以封山禁伐治理为主,封、管、造一起抓。造林、种草、封禁、提升林分质量,改造低效林,果园套种。以工程措施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建谷坊、挖“鱼鳞坑”、挖水平沟、围山塘、筑防洪堤、坡耕地改造、护岸护坡、河道整治。

1986年始,国家把长汀列为南方小流域治理示范区,国家林业、农业、扶贫、国土、财政、发改等有关部委以“以工代赈”,大力支持。至1988年,全县综合治理水土流失11.83万亩。“草、灌、乔综合治理”经验在全省及全国南方推广,水土流失治理由生态型转向经济开发型,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五下长汀考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他的亲自倡导、推动下,长汀县通过大规模植树种草覆盖荒山,实施水利工程建设涵养水源。实行“谁种谁有、谁治理谁受益”政策,极大调动了群众植树种草的积极性,长汀实现了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嬗变。

2004年,已调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心心念念长汀的水保工作,他在给长汀人民回信中殷殷叮嘱: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以全面根治为目的,切实把这一工程抓紧抓实抓好,把长汀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的生态县。

瞄准全面根治,推进生态县建设,从治山治水到“知山知水”,人们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在实践中升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正如一位长期在水保一线的老科技工作者说:最忆曾经绿色梦,汀江白鹭约我行;喜看群山无穷碧,柳村再现还河田。

“长汀经验”,走出福建,走向世界

2011年12月10日,习近平同志对《人民日报》报道的《从荒山连片到花果飘香,福建长汀十年治荒山河披绿》,作出重要批示:“请有关部门深入调研,提出继续支持推进的意见。”

历史记住这一天,2012年1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七部委联合调研组提交的《关于支持福建省长汀县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上,再次批示:“同意中央七部门联合调查组关于支持福建长汀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经过十余年的艰辛努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艰巨的任务。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2011年12月,福建省水利厅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总结为“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韧性;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的闯劲;民生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

2012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看望福建代表团全体代表时,再次叮嘱:“要认真总结推广长汀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经验,加大治理力度、完善治理规划、掌握治理规律、创新治理举措,全面开展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一任接着一任,锲而不舍地抓下去,真正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

从此,“长汀经验”开始打响,走向全国,成为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金钥匙。

同年5月17日,水利部在长汀召开总结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座谈会,把“长汀经验”总结为: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基础性长期性战略任务;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不断探索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途径;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让人民群众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得到实惠;坚持政策扶持、机制创新,不断强化广大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主体地位;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革命老区优良传统。

福建省委、省政府又把“长汀经验”归纳为“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

2017年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打造“长汀经验升级版”建设生态文明先范区》一文批示:进一步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汀生态建设经验,推动全国生态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同年3月,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到长汀县调研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形成《福建长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验总结》,具体指出“长汀经验”:坚持党政主导,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坚持依靠群众,更加突出人民群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体地位;坚持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注重民生,让人民群众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真正得到实惠;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举措。

还是“五个坚持”。

2018年11月,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先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新闻联播《践行“两山论”兼得“富与美”》和《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重要版面、重要节目亮相。

同年12月,中国社科院在特大项目“改革开放40年百县调研”中,总结“长汀经验”:理念先行、久久为功;平衡发展、绿富共赢;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因地制宜、多策并举。

就这样,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经过不断总结、提升和完善,2019年国务院研究室概括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28个字。

2020年11月25日,水土流失治理“长汀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推广。

“长汀经验”花开福建,生态文明竿头日进。2020年全省水土流失率下降至7.52%,达全国领先水平,森林覆盖率连续42年保持全国首位,八闽山水散发迷人魅力。

“长汀经验”不仅在八闽大地开花结果,也走出省外,走向全国。在甘肃定西,峁梁连绵的黄土地上吸纳“长汀经验”,超2万亩水土保持生态林茁壮成长;在宁夏固原,运用“长汀经验”成功创建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工程,给贫瘠荒凉西海固平添生机活力......

徜徉于长汀的青山绿水、美丽山河,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曹文洪感叹道:“长汀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人类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长汀经验、中国智慧,更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生动示范。”

“长汀经验”对中国具有典型示范作用,也向世界讲述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在传播中国生态智慧、贡献中国绿色经验方面意义深远。

2021年10月,云南昆明召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入选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并在大会主题论坛推广。“长汀经验”从此走向世界。

人民群众不断实践、创新、发展“长汀经验”

这里的小草会说话。

在河田晨光村,保留了一片40多亩的山地,只有稀疏矮小的“老头松”和刺人的芒萁,是特意留下为河田水土流失区生态恶化的对照区,是过去长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真实写照。

如今,晨光村1500亩的山场,上植枫香、木荷等阔叶林,下撒宽叶雀稗等草种,让草灌乔讲述群落生物多样性和蓄水保土的生态故事。

在河田罗地“以草促林”实验区,我们看到,原来3300多亩的“火炉”,早被绿意覆盖,植被覆盖率从38%提高到85%以上。

长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重要萌发、升华的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先后9次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近年来,长汀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打好‘绿色生态牌’的工作要求,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采访时,长汀县委书记赖进益说。

他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扛起探索新时代推进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课题研究的历史重任,全力实施水土保持精准治理、监管保障、质量提升等“十八项行动”,持续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拓展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全面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实现由治到防、由量到质、由进到胜的提升,全力打造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长汀样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家园。

这是一份亮丽的成绩单:长汀水土保持率从2011年的89.74%提高到2022年的93.43%,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9.55%,实现了从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历史性跨越,水土流失治理取得决定性胜利。

习近平同志2012年1月8日批示是一个时代节点,长汀人民牢记习总书记“进则全胜”的殷切嘱托,持续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长汀经验”升级版,该如何总结、提炼、提升呢?

享誉海内外的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怎样为全球生态修复保护起到探路子、树典型、作示范的重要作用?

汀江如练,千山叠翠。秀美的生态画卷,浓缩着水土流失治理的历程,也映射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

冬日暖阳,我们走进了三洲镇汀江国家湿地公园。只见碧涧映红叶,青林缀白云。汀江国家湿地公园主任上官明汀顺手摘起道边的乌蕨说:“这可是出了名会‘挑地方’的植物,哪儿生态好,才往哪儿长。”他说,这是生物多样性的风向标,时代在发展,认识在提高,“长汀经验”也一直在提炼、提升之中。

汀江国家湿地公园,是长汀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在这里,原水土流失区的山地、水体、田地,进行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为“南方丘陵水土流失地区湿地生态建设新模式”。

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辉说: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感恩奋进,一次次掀起推进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热潮。2023年来全县综合治理水土流失13.96万亩,完成年度计划的107.7%,在先行区建设方面,机制体制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生态产业更添活力、生态品牌更加亮丽。

既重覆绿,又重固绿。在露湖村补植的近千亩阔叶林,10多种树风姿各异,郁郁苍苍。增绿提质,持续进行阔叶林改造,2012年以来全县阔叶林造林超过34万亩,林分结构更优化,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更巩固。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生态自觉、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复绿护绿”,创造了绿满汀江的生态奇迹。

在长汀河田、三洲,山水林田湖草沙是有机整体,生态保护和修复一体化推进。多策并举,推进汀江流域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养山涵水增加生物多样性,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这里是河田南塘万亩良田示范基地,沃野平畴、阡陌纵横。昔日水土流失区,如今是龙岩市连片面积最大的农垦区。专业合作社理事傅木清说,“福田种福稻,我们的水稻亩产在1000斤左右。”他说,这得益于水土流失治理,也得益于机械化耕作。从育秧、插秧到稻谷烘干,全是机械化,效率提高了,收入也增加了。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河田窑下车田寨,曾在一线城市做网络工程师的曾宪富,看到水土流失治理后老家山清水秀,返乡办起生态农庄,种黄花远志,林下套种。他用黄花远志根搭配河田鸡,这款“药膳鸡”一上线就热卖。建房车营地、乡间别墅,让城里人归隐山水田园。他认为有好山好水,做大康养,不愁没卖点。

在三洲丰盈农场,农场主沈树朝正忙着发货,红美人、葡萄柚、马家柚、春香橘、甘平柑橘......品种不少。他说,最贵的果能卖到50元一斤,今年农场预计收入1000多万元。2012年他从浙江台州来到长汀承包3200多亩山地,种植果树、油茶等,如今成了新长汀人。

按照“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景区、特色产品变商品”思路,长汀人久久为功,换回绿水青山,也鼓起腰包钱包。一个个绿色富民产业拔节成长,去年全县182万亩林下经济,带动2.15万户林农参与,产值8.65亿元,生态旅游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产值11.66亿元。

生态高颜值,产业高质量。长汀医疗器械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壮大,产业园聚集医疗器械企业50多家,曾宪星的康博医疗器械公司是第一个进驻企业,他说,看中的就是长汀的好山好水好空气。做防护服和引流导管,无菌车间最讲究的是空气质量。

绿水青山间,医疗器械、纺织服装、文旅康养等新兴主导产业来了,长汀连续6年5次荣膺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2022年8月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再次提及长汀:“我给大家讲,给生态投了钱,看似不像开发建设一样养鸡生蛋,但这件事必须抓。抓到最后却是养了金鸡、生了金蛋。”

市林业局局长张田华说,过去讲穷地方是鸟不拉屎。现在龙岩生态变好了,很多珍稀物种回来了,爱在山溪沐浴的水鹿,百年难遇的兰花“无叶”,最神秘的海南鳽,最美小鸟蓝喉蜂虎来了,凌波仙子水雉来了,两次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斑头雁也来了。这些不会说话的生物,说明完整的生态体系构建起来了。生态文明给人类提供更清新的空气、更洁净的水源,更加美丽的视觉画卷。

市水利局局长熊瑞春认为,水土保持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上下牢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嘱托,感恩奋进,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全市水土流失治理取得决定性胜利。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增加植被覆盖、增强水保功能、控制水土流失,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美化了村庄。

『长汀经验 』3.0升级版,该如何提炼、提升呢?

2023年11月16日,市委书记余红胜带队赴长汀县调研汀江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余红胜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扎实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持续推进汀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共同守护好客家母亲河。

11月17日,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武平经验”专题会议召开,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杨溢,市委常委、秘书长廖深洪等出席会议。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巩固提升水土流失治理的工作要求,就推进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武平经验”升级,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进一步擦亮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两块“金字招牌”。

水土流失治理是我市一张响亮的名片,怎样在新的形势下,策划好、谋划好,实做、做实?如何真正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怎样全域推进,百花齐放,争取我市全域列入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新亮点、爆点、网红点开始涌现。

去年12月7日,水利部在长汀举行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长汀罗地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碳汇项目签约,交易该地碳汇10万吨,总价180万元。

此次水土保持碳汇项目成功交易,是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的再次提升,是推动小流域治理与提高区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更多更优蕴含水土保持功能生态产品的成果实践,是体现水土保持碳汇价值、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大胆探索,有助于推动长汀县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长汀县副县长巫成火,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一线的亲历者,他是这样理解“长汀经验”3.0版的。他说,从2011-2018年,作为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牵头者,我们组织开展植树造林43.5万亩,首推马尾松林改造,全县水土保持率从89.74%提升到92.05%,实现从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历史性跨越;2019-2020年贯彻落实省委“水土流失率下降1个百分点”的要求,我们全力推进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全县水土流失率下降到6.78%,取得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决定性胜利;2021年至今,长汀列入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水土保持率提升至93.43%,进入国际、国内先进行列,“长汀经验”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典型案例。

“滴水穿石,人一我十;进则全胜,绿富共赢;生态文明,自然和谐”,可以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长汀经验”的3.0升级版吗?

在长汀县水保局工作了12年,两次近距离向习近平汇报工作的钟炳林说,我最自豪的事,就是把习近平在宁德的治穷精神,“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用于长汀的治山精神。

“滴水穿石,人一我十”,是“愚公移山”精神,是锲而不舍的治水精神,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是更伟大的目标,永远不会过时。

“进则全胜”,进,是只争朝夕,群策群力。进是举措,带来山河变化,绿福共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汀正在绿富共赢的路上稳步前行。

“进则全胜,绿富共赢”,就是生态惠民、生态乐民。这包含了“三大目标”,一是“长汀经验”从引领福建到推向全国,再到走向世界;二是绿色长征,从治山治水治穷,到以“绿量”促“金量”,再到生态文明、生态振兴新高地;三是生态心态,从生态敬畏,到生态主流意识,再到生态信仰。

“生态文明,自然和谐”,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长汀的成功实践,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开发扶贫,生态保护和发展经济,生态文明与自然和谐的有机统一。这是“愚公移山”精神和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的高度契合,是“滴水穿石、人一我十”和“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精神的具体诠释,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彰显。

“生态建设,泽惠人民。垂荫江山,草木沾恩。功业昭昭,长汀精神。薪传百代,千秋彪炳”。

这是老同志邱炳皓《绿色丰碑赋》里发出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