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建议,盘活农村闲置房屋——

探索“候鸟式”养老 助力乡村振兴


融媒体记者 刘菲菲 梁熙 通讯员 赖文光

“候鸟式”养老,是指老年人旅游似的养老,离开居住地,像“候鸟”一样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选择不同的养老地点。近年来,“候鸟式养老”成为了老年人新宠,老年人随着天气的变化改变生活的地方,不仅是在养老,更是在旅游,还能弥补传统老年团走马观花、舟车劳顿的疲惫和辛苦。

随着城镇化的日益发展以及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年轻人纷纷外出,农村常住人口变少,导致农村闲置房屋增多。为了让闲置的“沉睡资源”成为乡村发展的“振兴增量”,市政协委员结合新形势新要求,聚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通过提案履行职责,建议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开展“候鸟式养老”试点,引导群众转向健康养老服务业,引导村民致富闯出新路径。

挖掘潜力 缩短差距 提升服务

“不少城里的老人在农村出生长大,进城工作后就在城里安家,等退休之后,他们已经实现财务自由、时间自由,希望能回到农村体验乡愁。”市政协委员欧月萍在采访中表示,随着人们经济水平和精神要求越来越高,旅居观也在不断更新,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退休者,期望在农村四合院或土楼、围屋居住,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寻找农耕文明的快乐体验。

从城市到农村,如果乡村提供的居住房屋还是与在城里一样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一样,那就没有新鲜感了。因此,市政协委员们建议将农村闲置的四合院或土楼、围屋等老宅旧屋进行适当改造提升,修旧如旧。与旅馆和民宿相比,准入门槛降低、价格也更实惠,采取一家租住或多家共租住等灵活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退休老人来农村租房生活,以“候鸟式养老”提高幸福感、体验感。

与此同时,建议我市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借鉴国内外“候鸟式养老”好经验好做法,为投资者经营者指明发展目标和方向。科学制定建设经营的标准,加强对项目建设和行业发展的指导和扶持。加强监督、服务和管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成功者进行扶持和鼓励,积极对外宣传,树立典型标杆,吸引越来越多的“候鸟式养老”群体。

推进旅居养老 完善产业体系

针对市政协委员们的建议,相关部门也作出了相应的回应。目前,我市文旅、农业、林业等部门制订了较为完整的民宿、农家乐、森林人家等产业扶持、规范政策。全市范围内已有一大批管理成熟、服务优质、特色鲜明的农家乐、森林人家、土楼民宿等遍布乡村,为前来旅居的老年人等各年龄段群体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服务。

1月22日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我市依托养老机构,积极推进旅居养老。目前,上杭金秋老年公寓是我市设施较完善的旅居养老基地之一,每年接待不少来自我国北方的“候鸟老人”。市民政局也正积极与广州市开展旅居养老对口合作,共享双方旅居养老资源,丰富旅居养老合作模式,让我市老年人外出旅居有目的地,外地老年人来岩旅居有落脚点。

为了推动旅居产业不断发展,民政部门对非龙岩市户籍老年人来我市旅居式、候鸟式养老也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措施:对组织外地老年人团(10人以上)的旅行社(含自行对接的符合条件的老年公寓、酒店等),按每位老年人每天5元给予奖励。对入住的符合条件的养老公寓、酒店的,另按每位老年人每天5元给予奖励。同时,鼓励在我市范围内条件成熟的区域或具体楼栋(民房),在遵守住建、食安、消防、环保、文旅等相关法规政策的基础上投资进行改造提升,为前来龙岩旅居的老年人提供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