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溪行


图为毛泽东开调查会旧址:翠畴公祠

沈世豪

连城县庙前镇的芷溪,其名源于该地独特的芷草,是个神奇乃至神秘的村庄。

这是名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古村落,全村有74座宗祠、139座古建筑。明清时期,出了4个文进士、2个武进士、51个举人、300多个秀才,其文化之厚重、鼎盛,叹为观止。用民间的俗话来说,“芝麻都滚到一窝”里去了。村中高耸的石桅杆之多,更是成为一大特色风景。石桅杆又叫贡杆或石笔,是用石头或木材雕琢的圆形或方形的柱状物,柱上雕刻各种图案,有带斗的,一个斗是举人,二个斗的是进士。古代读书人考取一定功名(至少为贡生,或称作拔贡)才有资格竖立贡杆。

岁月远去,村中一根根耸立的石桅杆,被风雨染成苍黑色,如丰碑,见证历史,也见证芷溪昔日的辉煌。莫道悄然无语,细细品味,不仅依稀有琅琅读书声从耳边响起,更有无数的人才俊杰,或一袭青衫,或峨冠博带,从你面前迤逦而行。芷溪依山傍水,像一艘航船,停泊在碧波粼粼的港湾里。

伟人毛泽东曾经三次到芷溪,留下了永恒的佳话。

详细记载的有两次:一次是1929年7月中旬,毛泽东在芷溪澄川公祠召开农工商学座谈会,为召开中共闽西“一大”做准备,有原芷溪乡苏维埃文书黄荫达、“福昌店”商会会长黄就梅、“笃兴店”商会会长黄斗隆、“永名”商号、“祥顺宝”号商会代表,以及黄倬英、黄佑滨等行业商会代表、学界代表黄益铎、工农代表黄汉兴,黄孟伊、杨元明、黄仕潮、黄必明等近20名代表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上,毛泽东亲切地和与会代表交谈,认真调查了解当地食盐、工业产品是否紧缺、农产品销售、商品贸易等情况,以及芷联桃源沙率先开展农民暴动、打击土豪黄七来等革命斗争情况。

还有一次是1929年12月9日上午,毛泽东到了芷溪黄氏翠畴公祠,请乡苏维埃政府的负责人找来几位贫苦农民开调查会。下午近2点,毛泽东、陈毅、傅柏翠及随行警卫一行人到赤卫队员经常聚集的地点——“亚魁”即杨元明的家中上厅,那里厅堂宽阔,比一般祠堂面积大,召开座谈会。

据当年参加座谈会的革命老人回忆,毛泽东坐在圆桌边,招呼大家说:“今天召集各位农民兄弟到这里开个会,想了解一下农民的疾苦,更多的是希望农民朋友对我们苏维埃政权建设,对我们红军建设提一些好的想法和建议,帮助我们改正缺点,巩固苏维埃政权,扩大红军队伍。”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有杨佛养、黄象春、黄萌达、黄孟达、杨学生、杨壁芳等农民。这次调查会和前两次不一样,这次是贯彻中央“九月来信”精神,毛泽东重新回到红四军的领导岗位,意气风发,原来患病的身体也已经康复,率领红四军到新泉整训,准备召开古田会议。

芷溪房子多,新泉整训期间,有2000多红军指战员驻扎在这里。此时的芷溪已经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人们筹粮筹款,支援红军,还有40多位芷溪青年参加红军。后来,他们中不少人参加长征,大部分牺牲在惨烈的湘江战役。

新泉整训时期,芷溪人民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往往注目在红色历史上名声更大的新泉和古田,芷溪人成为“无名英雄”。虽然,革命者并没有标志他们身份和褒奖的石桅杆,但他们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精神,却如雄奇壮美的冠豸山一样,永存人间,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