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邹学圣:四堡雕版印刷第一人
四堡,地处武夷山南端东侧的丘陵地带,连城、长汀、清流三县交界处。宋时属长汀县永宁乡辖境。明清时期,这里成就了一段长达300余年的雕版印刷传奇。此后逐渐归于沉寂。1955年4、5月间,原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兼文物局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郑振铎先生到厦门视察,并在厦门大学发表讲演,认为“汀州雾阁(今连城县四堡)是明清时期与南京、杭州、苏州同为我国古籍雕版印刷的四大基地”,从此揭开了连城四堡雕版印刷基地的神秘面纱。1984年冬,经连城县地方志办公室发掘,还原了当年四堡雕版印刷的辉煌,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1999年初,“中国四堡雕版印刷陈列馆”开馆展出。同年,四堡被福建省政府命名为首批“历史文化名乡”。2001年6月,四堡古书坊建筑被国务院纳入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08年2月,四堡雕版技艺被文化部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5年,四堡乡被列为首批中国印刷博物馆福建印刷文化保护基地。
仓廪大使 携版归乡
根据《范阳邹氏族谱》,四堡印刷业的发轫,可追溯到明朝嘉靖三十年至万历八年(1551—1580年)在浙江杭州任仓大使的邹学圣。
邹学圣(1523—1598年),字宗道,号清泉,明嘉靖二年(1523年)十月十二日出生在连城四堡雾阁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祖父邹礼崇,是四堡名贤;父亲邹雄,为堪舆大家。邹学圣小时就聪慧伶俐,通读经史,善诗文,能辞令,文理优良,出语不凡。曾经跟随父亲到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经商游历。不仅懂得一些地方方言,而且因频繁接触外商外侨,学会了日语、英语会话。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邹学圣参加乡试中举,第二年参加会试,可惜未中进士,“后举监入太学”,即以举人的身份在国子监苦读了三年。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授户部广积库大使(广积库为明代朝廷的内库之一,负责储存硫磺、硝石等战备物资)。当时朝政为宰相严嵩把持,打击异己,贪贿公行。邹学圣心中忿忿不平,尤其嫉恨逢迎阿谀。严嵩同党视邹学圣为“异类”,对其不予重用。嘉靖三十年(1551年)外放扬州,负责催征督运漕粮。后调苏州,再迁杭州仓大使(主管仓库,府级仓大使是从九品)。在任期间,心忧边患,积极筹粮,漕运北上,解民饥困,充实军饷,反击异族入侵。杭、嘉、湖虽素有江南粮仓之称,但是倭寇连年侵凌窜扰,沿海州县均受其害,抢掠无时,人民苦难深重。因此,邹学圣调任杭嘉湖督粮道后,严抑豪强,以赋殷库。对无故或者恶意逋赋(未交的赋税,指逃避赋税)的豪富,强征粮饷,以充国库,输送军粮,赈济灾民,深得民心。
万历八年(1580年),邹学圣的父亲邹雄(碧涧)已92岁高龄,老迈多疾,母亲又早在14年前病逝,多次催促邹学圣致仕归里。当时朝廷准备提拔他到湖广“视篆”(掌印视事,官印例用篆文,故称)。邹学圣深感时局严峻,官场污浊,难以独处,不愿随波逐流,于是决心致仕归乡。邹学圣的妻子邵妙正,苏州人氏,留恋苏杭繁华便利,更担心三个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因此,犹豫着迟迟不同意返回福建。邹学圣得悉夫人思乡和对幼儿学业的忧虑,想出三个解决办法:一是带回苏杭元宵花灯制作技艺,待春节到来时制作并在元宵一游,在四堡也可一睹家乡元宵盛况;二是带回苏杭出版的书籍,供子孙读,以期子孙学有所成;三是带回苏杭一带的雕版,雕版可在四堡印刷成书,书籍出售有利润收入,可保全家生活无虞。因此,“令家人集苏杭灯艺、图书及部分古籍雕版装运起行,博得夫人欣然同返”。邹学圣此一举,自己既能够回乡孝亲敬养,更体恤妻子思乡之情、顾全孩子学业,可谓万全之策。不想却因此成就了四堡雕版印刷的事业奇迹,带来了四堡300余年的繁华。邹学圣,由此成为四堡雕版印刷第一人。
首创书坊 书行天下
邹学圣回乡后,创办雕版印刷书坊,名叫“凌云堂”,印刷各种古籍,为四堡历史上的首个书坊,“镌经史以利后人”,从而开创四堡印刷书籍之先河。刚开始的时候,邹学圣将杭州携回书版进行小规模印刷自用。但是亲戚朋友有需求的,也无偿相赠,表示自己是在弘扬孔孟之学而不是在从事商业性活动。邹学圣课读孩子,几个孩子都不负期望,长大皆考入府县学为生员。邹学圣痛疾官场污秽,嘱咐儿孙莫入仕途为官,以终身力耕书田为上,借以传先哲之言,行圣贤之道,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邹学圣四子邹希孟,万历六年(1578年)生于杭州父亲官邸,3岁时随父母回乡,就读于学圣书屋。自小聪颖明敏,过目成诵,年18就中秀才,成为邑庠生。邹希孟看到父亲仕途坎坷、世道颓靡,于是一改其道,不求仕进,弃儒而承父业,添置书版,扩大印刷,创办益智堂书坊,镌经刊史,印刷了大量的经书典籍,往来苏杭,以书会友,诚信无欺,“士林咸敬之”。邹希孟大量收集江浙一带的诗文佳作、名贤集注,带回福建老家,请人雕成印版,再刊印成书。几年后,雕版就汗牛充栋,收入倍增。据谱牒和口碑所传,邹希孟家一次从杭州、广州和樟树等地运银锭回家就达36担28800两,折合银圆4万个。邹学圣二子邹震孟,生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杭州父亲官署,12岁时随父亲回到家乡四堡,少年时期也被父亲带到广东一带历练,长大后到杭州经商,开办了文澜堂书坊,除了印书外,还售卖家族印刷的书籍。邹学圣五子邹中原,生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创办在兹堂书坊,和兄弟一道,从事印书事业。四堡的印刷业顺应了时代需要而诞生。清代,康熙帝组织编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和其他儒学类的书,乾隆时期进行古籍的整理考据,对于我国古籍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客观上促进了四堡印刷业的发展。当时四堡的物产丰富,经济繁荣活跃,尤其印刷所需的基本原材料纸张、墨烟和雕刻印版的木材,在四堡境内均有出产,为四堡印刷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金姑田、银莒溪”的连城宣纸等优质纸品,更提供了就近的便利。此外,华侨资金的源源不断涌回故乡,也为四堡印刷业提供了扩大再生产的经费来源。
邹学圣的孙辈邹士俊,又建崇圣堂书肆于苏杭售书。曾孙邹启观承上祖余绪,继志述事,“走武林、游东粤,入五羊城设书肆,广售经史秦汉诸书,”获利颇丰。第六代裔孙邹尚忠于清康熙中后期创著名古书坊“碧清堂”,八代儿孙一脉相承沿袭不断。据近年搜集到的部分账册所记,碧清堂每次发货给外埠各书店的价款就有白银近万两,外地客商前来采购的每年营业额均在10余万两白银的价值。邹学圣家族成为四堡雕版印刷大户,“殷富冠都邑”,四堡由此逐步发展成为明清时期中国古籍雕版印刷四大基地之一。
万历十五年(1587年),邹学圣筑室于鳌峰山麓,名学圣书屋。广置经史书籍,并与致仕的海阳县丞、肇庆府仓大使邹邦贤和地方名士邹邦儒、邹运光、邹峄等人讲学其间,四方士子慕名而来,享誉一方。在理学大儒的建议下,书屋更名清泉书院(清初,更名为鳌峰书院,现仅存遗址)。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邹学圣无疾而终,享年76岁。后人挽之曰:“一代贤哲辞人世,满屋诗书启后裔”。
在邹学圣开创四堡雕版印刷业后的39年后,四堡诞生了一个把雕版印刷事业推向高峰的人,他叫邹葆初。邹葆初,生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邹希孟、邹震孟堂侄。因自幼家贫,弱冠时向堂叔邹希孟书坊贩书,到广东兴宁销售,获利颇丰。顺治十一年(1654年),邹葆初在兴宁募工雕刻印版,再印成书籍销售。四堡乡人迅速仿效这种雕版、印刷、销售为一体的新的经营模式,并很快蔚然成风。康熙二年(1663年),邹葆初将全家迁回四堡,创办崇德堂书坊,以雕版印书为业。邹葆初为四堡坊刻业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继雾阁邹氏之后,居于四堡马屋的马维翰(字翊腾,号原斋),生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比邹葆初年轻20岁。他见家乡的书坊事业兴盛,于是贩书于浙江、广东一带,经过十五年,成为巨贾。康熙十三年(1674年),回家乡四堡开办书坊,聘请雕工雕刻版籍并印刷成书,批发给书贩。马维翰是当地马氏家族开创书坊业的第一人。
奠基四堡 垄断江南
由邹学圣开创的四堡雕版印刷业,乾隆、嘉庆时期达到鼎盛时期。书坊遍布雾阁、马屋两大村庄,并辐射到严屋和上枧等村。已查实名称的明清时期书坊就有92家。清代,比较著名的书坊有雾阁的碧清堂、文海楼、文香阁、翰宝楼、五经堂、崇文楼、素位堂等,马屋的林兰堂、万竹楼、翼经堂、德文堂等。中小书坊星罗棋布,小镇从事印刷业的男女老少不下1200人,占当时四堡总人口的60%强,可谓家家无闲人,户户有书香。这些作坊都是家族家庭作坊,从版面设计、底本考据、书写校核、刨制坯版、雕刻到调墨、裁纸、印刷、装订等20多道工序,均有专人负责,分工细密,这种数十口人的家庭作坊,是近代工业的雏形。
四堡所印书籍种类繁多,据族谱、账册及现存书版统计,四堡刻书见到实物或有文献记载的有667种,除各种重复外,共489种(《闽西科学技术史》记为9大类1000余种),其中有《四库全书》《四书集注》等儒家经典105种;有《千金翼方》等医药类58种;有《人家日用》《弟子规》等日常实用类65种;有《文心雕龙》《楚辞》等文学类80种;有历代文人诗文、宋词、元曲、小说等51种;有地理勘测、占卜、星算等42种;有启蒙读物41种。甚至明、清的禁书如《金瓶梅》等亦有刊本。四堡雕版印刷纸张质地好,装帧考究,精致大方;字体多为宋体,笔画齐整,字形秀丽;校核精细,讹错甚少。而且书页天头高,便于读者批注。尽管价格高昂,销路却广泛,当时江西许湾书商就派人在四堡坐地购书。
四堡刻书行销线路四通八达。从四堡向西、向南、向北三线出发后,再分水、陆支线往四周扩散,《四堡雕版印刷业的堂号书目和售书网点》列举了发行网络5个国家(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诸国)、国内13个省(包括台湾)的145个网点。四堡籍书商有案可查的就有629人,“邹氏之书行天下”。清光绪四年出版的《临汀汇考》载:“长汀四堡乡(四堡于1951年划归连城县管辖),皆以书籍为业,家有藏版,岁一刷印,贩行远近,虽未必及建安之盛行,而经生应用典籍以及课其应试之文,一一皆备”。中国南方的印书业一时竟为四堡这样一个并非通衢的山乡所垄断。
清同治年间,石印在上海出现,四堡雕版木版书籍的销路开始下降。活排铅印新工艺在上海出现后,原有雕版印刷市场几乎全被铅版书占据,雕版书店频频破产,或者改为采购铅印书籍贩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雾阁的邹海成、马屋的马传图两家,还微量印刷若干种农村幼儿启蒙读物、年历和门神、灶君版画之类。在“文化大革命”中,许多雕版被付之一炬。1999年初,中国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成立并对外开放,部分雕版和全套完整的印刷工具被送入陈列,供大众参观与缅怀。
鉴贤启后 雕版流香
四堡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明清时期我国四大古雕版印刷基地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明珠”,拥有我国唯一幸存的雕版印刷书坊群,成了全国出版界同仁“朝圣之行”的打卡之地。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评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镇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幢,其中,雾阁片30幢、马屋片20幢,主要分布在雾阁、田茶、中南、四桥4个行政村,总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2012—2018年,四堡雾阁村、中南村、四桥村、田茶村陆续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幢,另有历史建筑78幢。2013年起,先后争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7000多万元,用于定敷公祠、山光入户、碧清堂、素位山房、种梅山房、大厅厦等27个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和书坊建筑消防工程项目的实施。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雕版印刷技艺,省级非遗项目锡器制作技艺,市级非遗项目四堡服饰、拔龙、银器制作技艺,县级非遗项目七吉节。“中国四堡雕版印刷陈列馆”展示明清时期保存下来的古雕版354块、古书籍400多册(2000年数),“四堡雕版印刷工艺流程馆”展出整套的印刷工具,静态展示四堡雕版印刷的历史沿革、生产场景、相关工具、工艺流程、出版书籍、雕版文物。近年来,通过活化利用子仁屋、定敷公祠等5幢国保单位,创建四堡雕版印刷古镇旅游区,2023年9月,成功获评四堡雕版印刷古镇AAA级旅游景区。
四堡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如今,四堡雕版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坚持非遗传承和活化利用并重,必将推动龙岩市的文旅融合大发展,服务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执笔:中共连城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李元杰中共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游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