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年味浓 龙岩过龙年
——闽粤赣客家非遗美食交流活动侧记
融媒体记者 罗姝 通讯员 邓钰文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1月16日至18日,“龙岩迎龙年”闽粤赣客家非遗美食交流活动在我市火热举行,集合了龙岩、梅州、赣州、三明四地客家非遗美食交流活动、客家非遗年货大集、首届客家非遗美食文化学术交流会等“八项活动”。
本次交流活动引来央视网、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新闻网、中国网、中国日报网、福建日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等中央、省级主流媒体的高频关注,在重要位置、栏目聚焦龙岩,对于进一步打响客家非遗美食品牌,促进非遗系统性保护,推进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助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面打响“客家美食宴”文旅品牌
17日,在“龙岩迎龙年”闽粤赣客家非遗美食交流活动中,三省四市的客家美食传承者共聚一堂,立足本地历史、人文优势,采用当地特色食材,围绕“回家过大年”主题,充分展示烹饪技艺和创意,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客家除夕宴”,并举行成果展示、颁奖仪式及成果品鉴交流会。
客家美食非遗项目众多、品种丰富,龙岩、梅州、赣州、三明四地共有277项市级以上非遗美食代表性项目。此次美食宴交流活动,四地代表都拿出了看家本领,各自现场演绎制作了10道客家美食,其中非遗美食就占了一半。龙岩市推出了“龙凤呈祥迎春宴”“岩之有味团圆宴”,三明市推出“舅公宴”“宁化府·客家宴”,梅州市带来了“龙腾华夏 情满客都宴”“龙行龘龘·‘红’福齐昌宴”,赣州市带来了“赣南客家团圆宴”“宁都团圆宴”。
“我希望客家非遗美食能够提升一个档次,打造一桌沉浸式的文化美食非遗宴。”广东梅州一队厨师陈泽换说。此次大赛充分展示客家非遗美食的文化内涵,每桌“除夕宴”有背景典故,有技艺的传承创新,有独具一格的上菜仪式。通过十道菜品组合摆台设计,反映出客家饮食风味和传统过年习俗。“客家菜虽五彩纷呈,但文脉相通,蕴含的客家文化精神内涵相通相融。我们要讲好客家美食故事,让世界爱上客家味道。”交流活动文化总评审、闽西客联会闽西客家美食文化与产业促进会主任委员陈文说。
客家非遗年货大集热闹开市
“一日游遍全龙岩、一夜赏遍全客家。”16日至18日,在中心城区龙津湖沿岸,闽粤赣客家非遗年货大集热闹非凡:游客们既可以看到来自四地市非遗传承人的各式绝活、绝技,还可以品尝非遗美食、赏玩非遗产品,体验到浓厚客家“年味”。
大集布置了9个非遗特色年货区,组织了三省四市最具有年味的非遗产品商铺230多家,擂茶、盐焗鸡、万应茶等280余项非遗产品、展演展示项目参加此次活动。据统计,此次客家非遗年货大集,商家销售额达320万元,人流量达30万多人次。
龙年游龙岩,非遗迎新春。新罗的剪纸、永定的牛肉丸制作技艺、上杭的提线木偶表演、武平的石家拳、长汀的木版年画制作、连城的四堡锡器制作技艺、漳平的水仙茶制作技艺......在大集现场,令人目不暇接的国家、省、市、县非遗项目一一展示,吸引着一波又一波的市民游客驻足观赏,让人流连忘返。“这次主题大集,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客家文化、非遗文化。我们报名参加,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广客家美食、产品。”梅州参展商、广东省客家盐焗鸡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杨正表示。
致力将客家菜打造为“中国第九大菜系”
16日,首届客家非遗美食文化学术交流会举行,三省四市文旅部门有关负责人、全国知名客家饮食文化专家学者、客家菜制作大师汇聚一堂。
“客家菜成为‘中国第九大菜系’,有必要性、可能性、紧迫性。这要形成全体客家人的共识,要做到‘不争谁正宗,不争谁的客家菜好吃’,要落实‘造声势、推品牌,提品质、育人才,扩市场、揽客源’三项措施。”“传统客家菜是‘香从青山绿水中来’。打造能跻身全国名菜系之列的客家菜系,必须秉持绿色、生态理念,建设好食材基地。赣闽粤三地应博采众长、融合创新,方能打造出独具匠心的客家菜系。”......
交流会上,与会专家分别作《为客家菜成为“中国第九大菜系”鼓与呼》《把散落各地的珍珠,串联成闪耀的项链——从客家非遗美食到世界的客家菜》等重点发言和专题发言,以美食文化交流活动为媒,探讨客家菜历史、烹饪技巧和发展前景,深入挖掘弘扬闽粤赣客家大本营客家特色美食文化,促进客家菜的传承和创新,提高客家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非遗美食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活动期间,我市还举行了“闽西客家全福宴”品鉴交流会、非遗一台戏《客梦千年》演出等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