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大张枫正红
——连城大张村红色之旅
大张村红军桥
■ 吴尧生
癸卯孟冬,一帮作家、诗人、摄影发烧友,结伴造访素有“红色摇篮”的大张村。车出连城北门,过隔川、北团、老铺口,沿着连城通往长汀的县道,经石峰往大张进发,公路在山沟里盘旋而上,海拔越高秋意越浓,沿途的枫树、漆树等经过霜冻后,就像一面面迎风招展的红旗。
大张村属连城县北团镇管辖,距离县城30多公里。是一个坐落于连城与长汀两县交界处崇山峻岭之中的古村落,原名大坑源,一条小溪从村头那高耸入云的白石壁发源,沿山涧逶迤而来,一年四季唱着欢快的歌。村民大部分为邹姓,在明洪武三年(1370)由汀州四堡里的上堡村(今连城县四堡镇上枧村)迁至此开基。村落面积3.2平方公里,辖5个自然村,180多户人家或依山而筑,或临水而居,新楼古厝星散其间,形成了一个狭长陡峭、村头村尾有200多米落差的村庄,人口950余众。村庄隐藏于密林竹海间,古树环抱,枫叶流丹,房屋错落,民风淳朴。
大张村,曾经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汀东游击队的重要据点。如今,发生在这块红土地上那段峥嵘的革命岁月虽然远去,但是,当年红军驻扎时的遗迹——红军桥、红军树、红军楼等却保存了下来。徜徉在这些红色遗址间,走过飞檐翘角、临溪而卧的古廊桥,徘徊在枝繁叶茂的红军树下,登上绿茵漫阶的红军楼,透过楼上那些字迹模糊的红军标语,我们仿佛还能感受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触摸到那段不朽的红色历史。
1932年2月,闽西的革命烽火已经熊熊燃烧,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101团曾进驻大张村,广大村民在红军的帮助下,积极响应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成立了大张村苏维埃政府,妇女委员会,以及有10多人组成的农民赤卫队等政权和武装。选出苏维埃主席邹传身,赤卫队长邹礼维,妇女主席肖金凤。他们利用山高林密、进退自如的有利条件,充分发动群众,配合连城、宁化、长汀等红色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与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一直坚持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后,才停止活动,展现了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1933年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汀东游击队第一大队120余人又奉命进驻大张村。据96岁的邹富发老人回忆,初进村时不扰民,住在村口的三角廊桥(现被称为红军桥)及桥头的森林里。后由村苏维埃政府主席邹传身安排到邹玉水、邹南阳等群众家中居住。部队不仅纪律严明,还常常帮助群众担水、劈柴、打扫卫生。在大堂屋邹南阳家院内左侧一座两层小楼的4个房间成为了临时会议室、作战室和队长室。这座小楼现被称为“红军楼”。我伫立在阳台走廊上,瞻仰着壁板上“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苏维埃政权”“打倒国民党”等当年红军题写的字迹斑驳的许多红色标语。眼前仿佛又看到了作战室里,红军指挥员运筹帷幄的身影,耳畔仿佛又听到了远处隐约传来隆隆的枪炮声。据2011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连城县革命基点村简史》载,当年红军部队曾在大张村驻扎、从事革命活动8个多月。
1933年夏,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经四堡腊坑埠头进入大张村休息整训三天三夜,该村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全力支援红军整训。他们不仅在红军桥扎彩门、贴标语欢迎红军,还动员群众把门板卸下来搭床铺,腾出房间给红军住宿。此外,他们还杀猪做饭慰劳红军,并为红军筹集50多担粮食,赶制2000余双草鞋支援红军。在红军撤退转移之际,群众还制作了许多干粮、粽子送给红军,同时,他们还动员了10多名青年报名参加红军,壮大红军队伍。
1934年5月,国民党第三师、第九师进攻连城,明光县(今连城县)苏维埃政府转移到岩头(今罗坊乡)长坑店直至1935年春。这段时期,黑云压城,天昏地暗,白匪复辟,血雨腥风。大坑源村在劫难逃,写有不少红军标语的一座拥有108个房间的二层土楼和两座房屋被白匪烧毁,许多耕牛财物被洗劫一空。赤卫队旗手邹合生在躲避敌人追捕时,左大腿不幸中弹,终身残疾。
大张村的人民为工农红军、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革命史诗。如今的大张村,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那些承载着红色记忆的遗迹依然清晰可见。走进这里,仿佛听到历史的回音,感受到那份坚定的革命信念。
然而,岁月无情,有些遗迹已经破损相当严重。比如坐落在大张上村的大堂屋——当年的“红军楼”,因为年久失修,除八间图的主屋及其左侧的两层小楼保存稍好外,主屋厅堂两侧的厢房及背后的后厅都已破败不堪。让人惋惜,同时也深感修复这些历史遗迹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据陪同我们采风的村支书邹秀生介绍,近年来,大张村凭借乡村振兴的东风,着力推进该村的软硬件建设,引导群众垦复竹山,发展茯苓、小黄姜、茶叶与河田鸡等种养业,2022年产销茯苓70万斤、小黄姜31万斤,出栏河田鸡9万羽,全村仅种养业销售额就高达500多万元,村民逐步迈上了小康路。
驱车返程之际,天空虽然飘起了小雨点,回望村边那棵像火一样红彤彤的大枫树,我依然心潮澎湃,为大张村的巨变和充满希望的未来而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