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历史 启迪今天 开创未来

——《毛泽东在闽西》解读


沈世豪,何英.毛泽东在闽西【M】.北京:作家出版社,2023.12

一九二九年六月毛泽东与陈毅、谭政、朱良才在龙岩留影。

沈世豪 何英

伟人毛泽东130周年诞辰前夕,我们合著的《毛泽东在闽西》一书,近日由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此书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和专家的高度评价。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李建平教授在读完此书后,激动地说道:

“这是闽西儿女献给伟人的一份厚重礼物,此其一;其二,该书为中国共产党在1930年前后在闽西的活动提供了翔实的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的完整编写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三,为毛泽东传记的编写增添了在闽西那几年翔实而生动的宝贵材料。毛泽东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领袖人物,其中外传记成百上千,但在闽西那几年的记叙却语焉不详,这不能说不是个缺憾!该书的出版使这一缺憾得以弥补。”

我们读后,很是感动,也由衷感谢李建平教授的热情鼓励。

发现 定位

我们并非研究党史尤其是研究毛泽东的专家,为什么会写这本洋洋近3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呢?

多年来我们常在闽西采风。毛泽东在闽西这片红色土地上前后生活了5年多时间,闽西的七个县市,还有原来属于闽西的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以及附近的建宁,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毛泽东在闽西的故居数十处,堪称全国之最。毛泽东在闽西丰富、曲折且险象环生的经历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实践,引起了我们的浓厚兴趣和由衷的崇敬。

毛泽东在闽西两起两落,面对强敌的一次次残酷的“围剿”和党内错误路线、思潮、思想泛滥的危机,他始终坚持真理,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砥柱中流,扭转危局,书写了镌刻在我党、我军以及共和国史册上的辉煌篇章。

毛泽东不照搬“本本”,又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一切都是从头开始,一切都是新的。回首毛泽东在闽西这一时期跌宕起伏的实践历程,人们不得不赞叹,毛泽东不愧是个首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探索者、无畏开创者、不懈创新者。他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深深植根在人民之中,在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关节点包括诗词创作都有卓越的建树,他在闽西还亲自主持了在我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南阳会议、红四军的多次党代会,尤其重要的是在建党、建军历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古田会议。

写毛泽东的书籍多,却鲜见作家或学者对毛泽东在闽西的这段历史进行比较详尽的全景式的梳理和总结,更为重要的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宝库中,他在闽西的实践究竟具有何等的位置呢?这个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对毛泽东思想的深入认识与理解,而且直接关系到闽西乃至福建这片热土在毛泽东思想史、党史、军史、国史中的应有的地位和贡献。

毛泽东思想是怎样产生的?

借用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的逻辑和句式,是他头脑中固有的吗?不是;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更不是。毛泽东思想同样来自实践。闽西是当时根据地面积最大、力量最强的中央苏区,就毛泽东思想的发源而论,闽西却是具有发轫首创且鼎足天下的特别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闽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萌发地。这是一个重大的命题和发现,也是创作中极为难得的视角。

如今有个时尚的词:站位。杜甫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站在绝顶之处,最美的风光则可以尽收眼底。在报告文学创作中,思想就是站位,就是全书的灵魂。

在学习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因为我们找到全新的视角,于是决定写这本书。

谋篇与布局

这是个厚重如山并具有强烈攻坚性、创新性的题材,内容该怎么安排呢?

全书共分十一章。我们没有采用编年式的传统手法,而是运用以毛泽东思想中最为主要的理论、观点作为焦点进行描述。

第一章主要写毛泽东于1929年2月4日首次率领红四军入闽,如何在几乎陷于绝境中的成功破局。

从第二章开始到第十章,集中写毛泽东在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关节点上,如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军事思想、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合作经济思想以及金融战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即反对本本主义、人民至上、民主建政、土地政策、群众工作、统一战线等专题并包括诗词创作,进行详细的描述。最后一章即第十一章以毛泽东的词《如梦令·元旦》为引,写毛泽东离开闽西路经宁化、清流、归化以及附近的宁化的情况。从毛泽东进入闽西到离开,此为纵;而每一个关节点,此为横;纵横交织,浑然一体。这种结构方式,线索分明,严整有序,并有广阔的运笔空间。

每一章皆为五节。因为这是报告文学,因此,在具体内容上除了真实以外,要求生动、形象,需要让读者产生如入其境、如闻其声、进入栩栩如生的历史情境的审美感觉。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人物、故事、环境尤其是可以传神的细节。我们试以第三章《是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为例。在这个双方剑拔弩张几乎可以闻到浓浓火药味的历史关节点,我们安排了五节,实际上有点像五场戏剧,分别是:分歧和焦点、“前委”和“军委”之争、毛泽东落选了、“九月来信”、阴霾终于完全散去。五节内容,风波迭起且有风雷激荡的况味,在描述这段非常精彩的历史过程中,毛泽东最后成了胜利者。

伟人同样是有鲜明个性的,因为一票之差落选他亲自缔造的红四军前委书记,不得不到上杭苏家坡等地一边养病、一边做地方工作,业余时间,还教村里仅十多个农家孩子读书,得知中央“九月来信”的内容,要他重新出山,回到红四军执掌帅印,陈毅前去请他,有一个这样的真实细节:

毛泽东突然一变脸,收起笑容,故作严肃地说道:“出来容易,回去可就难喽。让我回去,也可以,不过得约法三章,写在纸上。”

陈毅松了口气,说道:“没问题,润之。只要你肯回去,别说是三章了,就是一百章,我也同意。我现在就去给拿纸和笔。”

很快,陈毅拿来纸笔。毛泽东认认真真在上面写了几个字,然后,交给了他。

陈毅拿着本子,贺子珍也凑过来看,只见上面写了八个大字,“相见恨晚,相慰平生。”

贺子珍埋怨他俩道:“你们俩呀,好得穿一条裤子都嫌肥,还吵来吵去的!”

陈毅呵呵一笑,解释道:“有时候,牙齿和舌头还打架呢。”接着,陈毅带着毛泽东等人,又回到了红四军。

这个细节太有趣了,细细品味,不得不为陈毅和毛泽东之间真挚的战友之情而喝彩!

报告文学的魅力往往就在这些细微之处。

还原史实

思想是灵魂,内容则是基础。毛泽东在闽西的革命实践,虽然散见于不少书籍、报刊、史料之中,但如何让其系统、相对完整并鲜活起来,就需要不辞辛苦地进行实地采访、考察,一是搜集素材,二是找到感受、感觉、感悟。

于是,我们踏着毛泽东在闽西的足迹,包括当时属于闽西的宁化、清流、归化以及近邻的建宁,整整跑了三个月。凡是毛泽东在闽西走过的地方,我们基本上都走了一遍,沿途得到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尤其是党史办和地方的热心人士,提供了大量我们以前从未见过的材料,实地考察使这些材料顿时鲜活开来。特别是细节,往往让我们无比震撼。在考察过程中,我们还采访了能够找到的当事人,即使有不少当事人去世了,他们的后代一直精心收藏着这些历史。例如,毛泽东在永定牛牯扑遇险时救了他的陈添裕走了,他的儿子陈庚生就给我们介绍了详细的情况;毛泽东写的《调查工作》即《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为保存此宝贵文件立下奇功的赖茂基走了,他的儿子赖建军就给我们讲述了当时的真实情况,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在进行认真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在采风中搜集到大量的文字档案材料以及他们编辑、撰写的书籍和文字等等。这些资料不少虽然没有正式出版,但同样颇为宝贵和重要。此外,凡是我们能够找到写毛泽东在闽西历史的读物,我们都找来了。粗略计算一下,这些材料高达1000多万字。

有了实地考察和大量的文字材料,我们就有信心和底气。都说脚板底下出文章,在创作中我们深感此话不假。

毛泽东在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闽西留下的内容实在太多。但因为我们确定了“闽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萌发地。”这一独特的视角,几乎让闽西所有的史料,都在这一灿然阳光的照耀下,闪现出熠熠的光芒!

内容的真实性,是极为严肃并且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此书成败的重要问题。这本书的初稿出来以后,曾经做成样书,由省里的权威部门组织党史专家进行审核,目光锐利的专家们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对内容真实性的审核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在审核过程中有个这样颇有情趣的细节:

1929年3月14日,毛泽东率领红四军打响了具有战略转变性质的长岭寨之战,击毙了闽西三大地方军阀之一的郭凤鸣,全歼了郭凤鸣的第二混成旅2000余人。书中写道:

此时,红军吹起了激越的冲锋号,潮水一样的红军指战员如猛虎下山,横扫残敌。郭凤鸣知道大事不妙,连忙躲到山脚下牛斗山栗树园的一间农家茅厕里,想脱下军装逃跑,被打扫战场的红军发现后当场击毙。

原稿中的最后一句,“当场击毙”是“一枪击毙”。审核过程中,专家提出疑问,到底是“一枪击毙”,还是开了几枪才击毙?现在无法找到当事人,所以改为“当场击毙”。专家审核已经达到如此认真细致的程度,可见对内容真实性的重视程度。

真实,是历史重大题材报告文学的生命,尤其是这本书。

近30万字的书稿,字字句句都进行了近似苛求的推敲。作者辛苦,审核的专家、本书的编辑同样辛苦。

表现形式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当年的毛泽东则选择了闽西!闽西因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迁,并以佼佼者的姿态,昂首阔步走进中央苏区的行列。新中国成立时,跟随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将领,大多数都在闽西战斗过。闽西无愧是新中国的奠基之地。回首历史,千山万水如大潮奔涌,红旗漫卷,雄奇壮阔,写尽风流!

时代在闽西曲折迂回地拐弯。

鉴于本书题材分量如此厚重,用行话来说,属于宏大叙事的范畴。因此,本书的风格应当有大气派,但又要避免令人生厌的简单的政治说教的弊病,我们采用“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创作路子。大处着眼,即以闽西是毛泽东思想重要萌发地为全书的主旨和视角;小处入手,则通过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在闽西的人、事、景、物等进行具体的描述。

我们采取政论体报告文学的形式。即有政论特征,又有报告文学的真实性、生动性、文学性,而语言风格则采用我们用得比较娴熟的散文表现形式。

政论的视角、诸多文学的表现手法、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我们尽全力提升本书的审美层次,让读者在阅读过程既能领略到伟人和闽西这片红土地的血肉之情,体味、领悟到毛泽东博大精深的思想并感受到其强烈的个人魅力,还能让读者和一起我们在阅读中得到心灵洗礼、净化以及美的享受。

政论色彩

不必讳言,本书政治性、思想性很强,政论是不可少的。如何避免流于简单的说教,而使政论的思想和风格在作品中闪烁的思想光辉,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

首先,政论是准确地解读或破译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重大事件或问题,具有报告文学创作实践经验的作家或作者,都懂得这个基本道理,但在创作的实践中却不容易做到,关键的是否有不乏犀利眼光的新发现。如果从政论的视角来解读此书,其实就是一句话:为什么说闽西是毛泽东思想重要的萌发地?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这一重要定论的成立,全面提升了闽西中央苏区乃至福建在党史、军史、国史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我们认为政论体报告文学中的政论言辞,不能仅仅是一般化的议论。从政论体报告文学创作的单体来说,它应该是水到渠成的画龙点睛。请看第六章《政治建军的不懈探索》中的最后一节《古田会议铸丰碑》中一段这样的文字:

如今,天高云淡,暖风轻拂。到古田来拜谒的人们,只见这里风光如画,重现当年情景的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演讲的巨幅油画,庄严肃穆,细致传神,让人肃然起敬。一切仿佛都是那么平静,那么顺理成章。或许,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或者关注发生在古田会议胜利召开背后的惊涛骇浪了。

这里所说的惊涛骇浪就是1929年6月23日,毛泽东在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会议意外落选,不得不离开他亲自创建的红四军。为此,他整整“闲居”了四个多月。此后,有一段这样的议论文字:

公开的敌人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中国共产党内部出现根本的意见分歧、对立甚至分裂,尤其是错误思想泛滥成灾,并以很能迷惑人的形式出现,便会让许多人迷失方向。

当一种错误的思潮占据主导的时候,连有红军之父之称的毛泽东也被冷酷地淘

汰出局。回味这段历史,在触目惊心之余,更多的是引发人们沉甸甸的思考和联想。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证明:关键是党,而核心又是领袖。党的领导是通过领袖团结最高层次的领导班子,以政治决策和思想武装而实现的。其中,党的灵魂是政治思想。严肃的历史允许一个党在具体工作有某些失误,可以“摸着石头过河”,但如果发生指导全党的政治思想的失误,悲剧和后果就不堪设想。

如果细细揣摩这段议论,敏感的读者或许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拳拳之心,感受到历史和现实交界的沉雄之力。诚如列宁所说的那样:“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政论体文章的力量不可低估。政论体报告文学之所以有气势、有气魄亦在如此。

散文笔调

用散文的语言笔调写报告文学,是报告文学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甚至有专家认为,报告文学的语言,基本上使用的就是散文语言。其原因是:

首先,散文体的文学语言既轻松自如、又自由洒脱。众所周知,散文体是最具有个性化的文体。运笔如行云流水,兴之所至,笔之所行。写作者尽可以轻松乃至以好奇的心态,体味并进入作品的情境甚至意境之中。

其次,抒情是散文之长,一个人人都可以理解的“情”字,是作品特别鲜活的灵魂。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报告文学,作者能怀着消融在作品中的情愫,生动地讲述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有利于写作者的内情与万物、心声与自然融洽和谐,浑然成为一体,让作者的情感从文字中透露出怡然的情韵、情调。散文讲究以情动人,报告文学同样如此。

其三,贵在有味。“味”是一种感觉,在创作的过程中,这“味”实际是一种艺术的感觉,就像人们在品味美味佳肴、或品茶、或品酒的意境中,其中雅情逸致,品者自知,甚至能在其中获得一种只可感觉却难以言传的意味,这是很难用准确的文字概括出来的。因此,好的文章贵在“味”,这是值得作家们在报告文学写作中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

散文是一种最能表现创作者人品、情趣、人生境界、艺术水平的文体。用散文的笔调写报告文学,尤其是政论体的报告文学,可以充分发挥作者之长,使政论体报告文学洋溢出浓郁的诗情画意且弥久醇香。

且看本书开篇即写1929年2月4日红四军第一次入闽进入的武平县高书村的文字:

闽西,武平民主乡,高书村。

这个村落的区域位置颇为特殊,它位于武夷山脉的最南端,系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闻”之称。离村庄不远的山顶上,有块国务院在1997年立下的大理石界碑,三棱柱形,朝着三个省的方向,分别标有“福建”“江西”“广东”的字样。伫立此处,环顾四野,不尽青山滚滚来,气势磅礴、风情万种,颇有“拔地青苍五千仞,劳渠蟠屈小诗中”之感。

高书村很美,如一颗绿色的明珠,静静地守望着绵延不绝的群山峻岭。春三月,阳光明媚,百花盛开,万木葱茏;细看,绿叶片片如拭,纤尘不染,化为漫山滴翠的迷人画幅。浓荫如泼之处,有清泉潺潺流过,草木不惊。时代变了,泥墙乌瓦的农家老屋已经鲜见,代之以明丽鲜亮的西式别墅,骄傲地深藏在山凹里,飘溢着新时代的迷人异彩。虽然,像高书村这样的山村,闽西太多,但该村拥有的殊荣,却是其他村庄所无法替代的。

这是开篇,如交响乐的序曲,是定调,不仅体现了散文语言的优美,而且展现了把读者当作朋友娓娓而谈从容淡定的描述风格。

严肃的重大题材,似乎被散文这种可以入耳、入情、入心的诗化氛围消融了其如正襟危坐的况味,而让读者感到分外亲切起来。这就是散文笔调语言的神奇和魅力。

诗和远方

同许多人一样,我们酷爱毛泽东的诗词。

毛泽东不仅是远远超出当时中国共产党其他领袖之上的思想家、战略家、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教育家乃至书法家,而且是下笔惊风雨的诗人。毛泽东在闽西的革命实践,阅尽风云变幻,建构了毛泽东思想的坚实基础,初试锋芒,便惊艳天下、彪炳春秋!

我们沿着毛泽东的足迹在闽西大地寻寻觅觅,跋涉在这位世纪伟人曾留下脚印、目光、笑声乃至温暖呼吸的地方,总感觉到他老人家并没有远去。报告文学固然不允许虚构,但并不排斥经过作者情感消融以及岁月沉淀之后形成独特的生命体验,特别是对写作对象的审视、审美。《文心雕龙》中有一句堪称经典的话:“物与神游”。我们要特别重视那个有点神秘的“神”字。

神是什么?是作者的精神,是作者超越时空的联想、想象,是洋溢着作者对崇高美好境界的向往、渴望、追求的心灵,是可以纵横驰骋犹如蓝天、大海般的自由广阔的思维天地。只有胸怀一颗崇敬、敏感、艺术的诗心,与时代共同感受、体验的脉搏,深情地品味毛泽东生活、生命、情感的细腻、灵动,让思想、思维如鱼翔浅底、鹰击长空,这就是诗和远方。

请分享以下的文字:

毛泽东一身轻松,心情极好。大黄马仿佛也感受到主人的心境,迈开四蹄,碎步向前。此次回师,毛泽东走的方向和朱德是相同的,但具体的路径却不大一样,他是个细心之人,按照行军的规则,兵分两路,遇到特殊情况,可以相互照应。

红军走的是山间小道。这里绝大多数是原始森林,树木遮天蔽日。小径弯弯曲曲,深山密林中,有不少是古驿道,长满青苔,上面铺着落叶,人踩上去,沙沙作响。有山泉潺潺流过,冷清、寂寞。偶尔,也遇到飞流直下的瀑布,空谷传音,声震四野。“争知不是青天缺,扑下银河一半来。”令人神思飞越。一路风光奇秀。绵延的竹林、杉树林、松树林、杂木林,还有罕见的红豆杉林、楠木林,就像奉命排列的大型仪仗队,肃立山间小径的两侧,热情地迎接这支气势轩昂的红军队伍。毛泽东是诗人,戎马倥偬的他,就这样渐行渐远,悠然走进诗一样的意境和世界。

心犀忽地灵动,诗情涌起,看不尽迤逦而行的红军队伍,人强马壮。这一天正是1930年旧历大年初一,也称元旦。人们或许不知道,把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是1949年以后的事情。骑在马上的毛泽东徐徐而行,一行行诗句,恰是飘飞的音符,悠悠然浮上心头: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全文只有33个字。轻声咏诵,却如一首欢快的歌,在无边的深山密林中回荡。细细品去,形神相生,韵味更是如高山流水,一气呵成。这是创作的神奇,同样是催生杰出作品的境界。

诗意来自何方?我们被感动了,被一代伟人毛泽东感动了,被闽西这片多情的红土地和感天动地的历史感动了。

但愿读者能喜欢这本书,并为毛泽东在闽西的伟大革命实践和毛泽东思想在闽西的萌发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