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陈仁麒:开国将军的“政工”力量
■符维健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迹,家喻户晓,至今还广为人们所传诵。董存瑞的英雄事迹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矗立的丰碑背后有这样一位塑造者——陈仁麒。
陈仁麒,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汪洋村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警备三旅政治部主任,热河野战旅十四旅、十三旅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十一纵队政治委员,四十八军政治委员。建国后,曾任海南军区政委,中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炮兵政委,成都军区第二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陈仁麒长期担任部队政委,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在长征途中,他充分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优势,鼓舞战士克服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表现出高水平的领导艺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开始长征。调至军委干部团特科营任政治教员的陈仁麒,随部队踏上漫漫长征路。一路上,他既要艰难跋涉,还要做好战士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长征行至遵义时,他所在部队的江西籍战士和福建籍战士因吃与不吃辣椒而发生争吵,闹得不可开交。陈仁麒虽为不吃辣椒的福建人,可他不偏袒福建籍战士,他耐心地对家乡战士说:“江西战士生活苦吃辣椒,福建战士虽不吃辣椒生活也苦,同样为了改变贫苦命运一起干革命,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为这件小事争执有什么意义呢......”几句话,他便将争吵的战士说得心服口服。大家又团结一致,共同前进。
在红军攻打直罗镇前夕,陈仁麒向战士们作动员,他说:“这是我们关键的一仗,关系到我们在西北能否立足,我们走了那么长的路,吃了那么多的苦,死了那么多的人,如果这一仗没打好,打败了,我们还得走回头路,原来吃的苦算白吃了......”听了陈仁麒的战前动员,已疲惫不堪的战士们振作精神,斗志昂扬,全力以赴投入这场战斗中。
陈仁麒长期从事部队的政治工作,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一旦发现群众中的新事物和首创精神,认真总结并及时推广,他所在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卓有成效。名扬陕甘宁边区的模范军人张治国就是他和部队领导发现和培养的。延安联防军政治部经过调查,授予张治国“模范军人”的称号,号召全边区部队向他学习。
1948年3月,中央军委组建东北野战军十一纵队,陈仁麒任纵队政治委员。董存瑞是十一纵队三十二师九十六团六连六班班长。十一纵队组建伊始,陈仁麒加强“整纪”工作,因为刚组建的十一纵队,虽然有一些部队是井冈山红一方面军的老底子,但由于频繁的战事,部队成分变化大,思想复杂,再加上过去进行的都是小规模的游击战、运动战,随着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要展开大兵团步炮协同的攻坚作战,须提高部队的思想觉悟和战术技术水平。要把这支成分复杂的部队在短时期内建设成为统一指挥、统一意志、相互密切协同配合的战斗集体,任务是艰巨的。他领导十一纵队在朝阳地区进行了50天的整训,健全各级党的组织,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通过班排党小组的积极活动,部队的思想状况精神面貌越来越好。
董存瑞出身贫苦农家,从儿童团长、民兵一直成长为主力部队的班长、战斗英雄。他的家庭长期遭受地主的残酷剥削,他对敌人怀着深刻的阶级仇恨,立志要为人民立功。
陈仁麒领导开展新式整军运动,以“诉苦三查”为中心的群众性阶级教育,启发了干部战士的觉悟。陈仁麒亲自作报告树典型,抓紧时机加强形势教育,分析即将攻打隆化的政治、军事形势,极大地激发了士气。部队把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作风作为重要环节,开展战场“杀敌立功运动”。在陈仁麒等的教育培养下,革命英雄主义一直激励着董存瑞为人民解放事业随时准备英勇献身。
1948年5月25日,进攻隆化县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的六连负责拔除敌人核心阵地——隆化中学。爆破组组长董存瑞带领战友接连炸毁了敌人3个炮楼5个地堡。打开隆化中学东北角的外围工事之后,敌人隐藏在围墙外的机枪突然开火,部队遭受严重伤亡,突击受阻,派去爆破的战友一个个倒下。
面对敌碉堡的凶猛火力,董存瑞再次请战,在战友的掩护下冲到桥底。此时,他的左腿被敌人的机枪打断,暗堡的底部离干涸的河床还有段高度,河道两侧护堤陡滑,他两次安放的炸药因没有木托都滑了下来。此时,冲锋号已经吹响,拖延一分钟就会有更多的战友牺牲。董存瑞毅然用身体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桥形暗堡被炸毁,红旗插进了隆化中学。董存瑞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突击隆化中学,董存瑞的爆破组共用了100公斤黄色炸药。董存瑞托举的炸药包所含药量在15公斤左右,威力能将桥形暗堡炸开。事后,战友们在现场搜寻他的遗体,只确认了一只鞋是他的。四周一些血肉模糊的零散残骸只能和其他烈士的遗骨一同收殓。
攻克隆化后,陈仁麒等十一纵队领导迅速抓住这个典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向英雄董存瑞学习的活动。1948年6月8日,十一纵队党委决定,追认董存瑞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他生前所在的六连六班为“董存瑞班”,规定纵队所属机关和部队在点名和集会时,静默3分钟以示悼念。7月10日,冀热察行署发布决定,将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1950年,在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会上,董存瑞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董存瑞成了全军学习的榜样,人民军队的一代楷模。
在解放战争中,十一纵队还培养出诸如郅顺义、郭俊卿(电影《战火中的青春》的原型)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政治工作卓有成效。
作为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的领导和发现、宣传英雄典型的主要当事人之一的陈仁麒,新中国建立后,身居高位,但始终牵挂着董存瑞及其家人,一直跟烈士的父亲董全忠保持着书信往来,不时寄些钱物给董家。
1958年夏天,时为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的陈仁麒中将,赶到河北怀来县董存瑞烈士的家乡,看望烈士一家。他紧握着烈士父亲董全忠的手,激动地说:“老哥,我这是来探亲的!感谢你为我们部队养育了一位伟大的英雄!”临别时,将军听说正在读初中的妹妹董存梅热爱读书,便高兴地说:“这是好事,我支持你!”自打那以后,将军在经济和学业上一直给予董存梅帮助,直到她上完大学。
1961年,全国上下遭受大饥馑,董家虽是烈属,受到政府优待,但也常常揭不开锅,董父和小女儿还得了浮肿病。将军得知后便和老伴黎萍商量,将家中积攒的二百多斤粮票和二百元钱派人送到董家,并将董家父女接到北京住院治疗。
光阴流逝,抹不去对英雄的思念。1983年,陈仁麒将军正式离休。晚年他一直致力于宣传和弘扬董存瑞英雄事迹的工作。
1988年,河北隆化迎来了解放40周年纪念日,陈仁麒应邀参加纪念活动。陈仁麒抚今追昔带病撰写了纪念文章《纪念隆化解放四十周年》,回首我军政治工作经验,让董存瑞英雄形象永远光昭后人。
1993年,隆化隆重地纪念董存瑞烈士牺牲四十五周年,早已百病缠身,瘫痪在轮椅上的老将军接到邀请信后,不顾子女和秘书的劝阻,说:“就是爬,我也要爬到隆化去!”纪念会上,老将军和老战友一道,忆往昔峥嵘岁月,回想到悲伤处,他们都非常难过,悲痛地流下了眼泪。
一年后,老将军在北京溘然辞世。临终前,他用微弱的声音对亲属说:“董存瑞是我部队涌现出来的英雄,我的追悼会一定要有董存瑞烈士的亲属参加。”适逢董存瑞大妹董存梅出差在外,为了满足将军的遗愿,将军的追悼会推迟了五天才举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长历史证明: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从根本上提高干部战士的政治觉悟,塑造人民军队的崇高精神——军魂,是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中心环节,是我军战无不胜的传家宝。陈仁麒就是用自己一生去塑造军魂,被誉为“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