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最早的县级党报——《连城农村》


李贞刚

福建省的县级党报大多数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1956年全省有13个县创办了报纸,最早的县级党报是中共连城县委于1956年3月14日创刊的《连城农村》报。当年,连城县和全省许多地方一样,热烈响应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大办农业合作社”的指示精神,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为了适应形势的要求,加强对农业合作化的宣传和农业及农村工作的指导,中共连城县委决定创办一份报纸《连城农村》,并抽调人员,组成了以县委宣传部池海同志为社长、县委办公室主任杨林兼总编的编辑部,随后还配备了几名记者、编辑。

时任连城县委书记的沈茂槐对这份报纸相当重视,不但亲自为报纸题写了报头,还为创刊号撰写了《发刊词》。《发刊词》在头版头条刊发,全文连标点符号共137个字,文字简明扼要,明确办报宗旨。第一期报纸8开2版,除了“发刊词”外,还有七篇文章:《本县评模标准(草案)》《保护秧苗,防止烂秧》《油菜开花了,赶快追肥!》(朋口)《开展积肥竞赛运动》《新泉区设了35个“选种站”》《绿化莲峰镇》《下余乡是护林防火的一面红旗》等,内容几乎都是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

1958年随着“大跃进”高潮的到来,《连城农村》从5月1日起改名为《连城人民》,从原来的不定期改为三日刊,8开2版,交县邮局发行,报价一月2角,每份2分。随着“大跃进”形势“一日千里”的发展,《连城人民》出版至第95期后,于1959年元旦起又改名为《连城日报》,在“改刊启事”中说明“读者对象是工农兵学商,特别是工人、农民”。当时连城县委对改刊也很重视,为了保证报纸的正常出版,甚至一度还把连城印刷厂划归报社统管。1960年1月,由于受“大跃进”中“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全国经济遭遇严重挫折,连城也受到波及,纸张困难,于是把《连城日报》改为《连城报》,隔日出版。到了当年10月,由于整个国民经济处于一个十分困难的时期,根据省委统一规定一律取消县级报纸的要求,《连城报》因此而停办,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从《连城农村》《连城人民》到《连城日报》《连城报》,在前后五年的时间里,这份报纸几经改名变化,无不打下了时代的烙印。客观地说,它的创办不仅为当时向全县人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向农民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传播文化科学知识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连城的历史和经济发展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连城农村》的发展史,也是福建省20世纪五十年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历史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