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建议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优化乡村主题业态——

凝聚合力促发展 乡村振兴谱新曲


融媒体记者 刘菲菲 刘玉荣 通讯员 赖文光

乡村振兴工程体系庞大,任务艰巨。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创新了不少乡村振兴的新做法,结出了许多实践成果。如何运用好乡村振兴政策,探索更多乡村治理新路径,解决乡村凋敝、空心化的困局,成为当前乡村振兴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市政协委员们从发展农村休闲种植产业、优化乡村主题业态、强化人才支撑等在等方面建良言、献良策,齐心协力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发展休闲种植产业

“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到乡村进行休闲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的关键。”市政协委员曾汉辉认为,过去简单的农家乐模式乡村旅游已经较难吸引游客,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过程中,要打造多元化、有沉浸式体验感的场景,丰富业态,要解决靠什么吸引人的问题。他建议,一方面,在保护乡村原有的田林农湖系统基础上,加大对乡村农用特别要加大对丘陵地带梯田的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力度,减少因天气异常干旱导致灌溉困难;另一方面,以村委会为单位,统筹规划所在村闲置的农田和山林地,广泛面向城镇居民开放农田或山林地的作物种植承包业务。

“既可以由承包人自行打理,也可请村民负责日常打理,以此吸引更多的城镇居民到乡村开展休闲种植劳作。”采访中,市政协委员表示,发展休闲种植产业是城乡融合多维发展的高层次旅游,应由城乡居民共同推动,进一步激活乡村经济活力。

优化乡村主题业态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和人文环境获得较大提升,市政协委员们认为按照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理念,需要加大对产业的导入力度,融入“互联网+三农”发展理念,构建集一、二、三产业与农业旅游相结合的“美丽乡村”发展系统,为乡村经济发展拓展新的可用空间。

曾汉辉建议,要对全市乡镇景区进行合理布局,统筹发展农家特色小吃、农副产品、文创产品、主题客栈、民俗演出、历史店铺、儿童娱乐和创意农场采摘等多元主题业态的乡村特色旅游,让城镇居民和外地游客能够身临其境体验浓郁深厚的乡土乡情。在产业布局上,要推动更多优美环境、不扰民的行业产业向乡村延伸,通过“人文环境+文化”“历史环境+旅游”“优美环境+健康”的形式,培育多元化乡村新业态。

强化乡村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发展关键在于人,在于领导干部这个少数,在于配齐配强乡村治理主体。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和要求不断提高,我市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人才需求与现实仍有较大差距,市政协委员们建议,需要多措并举,强化乡村人才支撑。

首先,建立乡村振兴发展人才库,对全市乡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摸排,收集汇总全市乡村振兴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需求清单,再根据人才需求清单逐步选拔出一批真正有情怀、懂“三农”、有志于长期致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干家,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培育领头雁。

其次,建立乡村振兴发展顾问团,面向全省遴选一批符合条件的退休领导干部、退休高校教师、退休农技人员等“老同志”顾问,借助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熟练的专业技能、广泛的人脉资源,激发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需求和动力,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可资借鉴的做法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