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的山
■ 吴浣
《临汀志》山川篇记:“卧龙山,山脉分支于赣之宁都东北为虎头山,历石城界,走五百里为大琴坪,为茅坪,又为上下田,过瑞金界,委蛇至石含源过脉。白鹤仙云:汀州地脉艮来,常二龙过水,石含当是也。由长龙、温地、翠峰、狮岩直渡横溪,屹然平田中一山盘踞,不与群阜属,如龙卧状,实州治主山也。登山椒洞见井邑,他山皆供揖俯伏其下。旧经云:亦名无境山。《郡县志》:在州治之后,实为主山。州之四山环卫拱揖,皆朝此也。”卧龙山是主山,其命名取盘旋如龙之义;四面的山则环绕拱卫,有如朝拜。卧龙山简称龙山,山上多植松树,长得郁郁葱葱。晨昏阴雨,山上时有白雾漫起,弥漫于松林间。因之有龙山白云一景,为昔日小城八景之首。“东山,在城内正东,乃卧龙山之首。古松偃蹇,鹤鹳来巢。上有鄞江台,旁有五显庙,乃古迹。”东山为卧龙山之首,又叫龙首山。因是孤峰独立,又有状元峰之说。其上建亭,为白沤亭,是明代进士吴廷云的读书处。吴廷云号白沤,便以其号命名。与龙首山相邻的,是江边一块高地,高地上多灰黑的巨石,便叫乌石山。其上有座宋代建的阁楼,叫云骧阁。有云骧风月一景,为八景之一。“横冈岭,在汀州城内东北,乃卧龙山之左支,横于中路,故名。”由龙首山往上,便是横冈岭。山岭上多为民居,山已不太明显。“西峰,在长汀县西,乃卧龙山之右支。上有西峰、法林、罗汉三刹。”西边的山叫西岭,又以山顶为西峰,分支则有云梯岭、罗汉岭等。除了西峰、法林、罗汉三刹,还有一座蛇王宫,今都不存。
《临汀志》山川篇中记:“通济岩,在长汀县东十里。大观中,僧惟秀奉伏虎香火于其间,祈祷响应。”山在东北方向,其上有庙,是敬伏虎禅师的。又有通济瀑泉,为昔日八景之一。“苍玉洞,在长汀县东三里,东禅寺前道旁。两石对峙如门,中间玲珑岋岈,奇怪万状,不减灵隐天竺。石有数名:曰石门、烟屿、仙掌、鹤巢、抱云、二老峰、狮子、马鞍之类。名胜篇章最多,姑举其概:运使蒋公之奇绝句云:‘苍玉门径阔,白云庭院深。鄞江一丈水,清可照人心。’郡倅郭公祥正云:‘片片冰崖裂,淙淙雪浪深。举头看白鹭,相伴洗尘心。’郡守谢公洞云:‘溪瘦玉声小,山横翠色深。’郡守陈公轩云:‘截断苍天百尺崖,峥嵘相倚洞门开。天生只隔红尘路,不碍浮云自往来。’蔡雋云:‘向来曾醉呼猿洞,乱石穿云拥坐隅。谁料七闽烟瘴底,半岩风雨似西湖。’旧东庄潭沿其旁,后湮塞,今远徙教场后矣。”苍玉洞也是八景之一,叫苍玉古洞。所举宋代人的题咏,表明宋时即为胜景。山下原为江流长潭,后来河道改远了。而今房屋渐次盖到山上,山也不大明显,只能再以其后的山作为依托了。由东往南,与卧龙山隔江相对的,是拜相山。《临汀志》山川篇记:“拜相山,在长汀县东南二里。俯挹卧龙山如人拜状,故名。白鹤仙云谭子岗头拜相山是也。”因拜相山低于卧龙山,便似有朝拜之义。相应的就有一景,叫拜相青山。当然,山色本就是青的,则就是一座青山了。《临汀志》山川篇中记:“霹雳岩,在长汀县拜相山隈。旧传迅雷一声,岩洞遂辟,中有丹灶犹存。今为佑圣道院。”这有点神乎其神,说是迅雷劈开,也有可能是地裂。相应地,便有丹灶之说。这霹雳丹灶,另成一景。山顶上有塔,原叫万魁塔,后来重建的新塔,则叫上善塔。山本就不高,山背后房屋早已盖上山顶。只另一面还有草木覆盖,山脚下则有几丛巨石。若是从有草木的这一面沿石径小路而上,到了山顶新塔那边,仍可登临送目,眺望一江两岸城郭人家。
《临汀志》山川篇记:“南山,在长汀县南三里。山脉自石含分支,由湘洪峡过鸡笼嶂,历高坑,起鹦鹉石,又里许秀峙为南山,实州治朝山也。白鹤仙云‘一龙湘洪峡里过,却在南山饮水浆’是也。文殊院、同庆寺,左翼军驻扎寨在其下。元丰间,郡守陈公轩有诗云:‘渡溪缘石磴,问寺转松岗。’又有与郡倅郭公祥正游南山唱和长篇。见《鄞江集》。豫章洪刍有诗云:‘烟花淡荡连三里,云树低迷过一州;冈献卧龙春色老,气横野马日光浮。’”南山,也叫南屏山,有如南边的屏障。往北看,也是朝向卧龙山的,便为州治朝山。“朝斗岩,在长汀县南山崦。缘石扪萝而上,俯视城市。有佑圣、广佑、福善王祠,祈祷必应。长汀宰陈显伯有诗云:‘分明贮秋汀一角。’三山林乔有诗云:‘醮坛夜朝斗在目,石室昼卧云生胸。’”朝斗岩是山坡上一处突出的山崖,有朝斗烟霞一景。旁边的山谷里的寺庙,就叫朝斗岩寺。再往上,则有水云寺等。至于原有的祠庙,多已不存。“圆珠山,在长汀县正南三里。白鹤仙云‘二龙争珠’是也。绍兴间,郡守张公宪武有诗云:‘万叠崇岗揖卧龙,一峰圆顶翠连空。’今为六祖道场。绍定间,郡守李公华书匾‘倚松’二字。”圆珠山是两山间一座小山峰,也叫宝珠峰,有宝珠晴岚一景。山下是两条河道的交汇处,可比为二龙争珠。由此山往西,便是西山。“一川远汇三溪水,四面深围千嶂城。”如此环绕起来,才形成了四围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