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草”到“踩坑” 跟着博主探店打卡靠谱吗?


我市市民张晓倩偶然间看到一位旅游博主的推荐,“种草”了漳州市的某个景点。提前两周她预定了博主所推荐的景点民宿,并在上周末带上朋友一起自驾前往。当她到达网红民宿时,却发现那里的真实情况与博主所发图片存在巨大差异。“哪里是什么小垦丁,实际上就是一片满是垃圾、杂草的河滩!”“以前网购的护肤品、化妆品不好用也就算了,损失几十元上百元,就当破财消灾了。”但是这次“踩坑”网红打卡地,让她意识到如今的博主探店有多不靠谱,高价定了暑期周末的房间,满心欢喜期待着这次旅行,结果大失所望。

博主探店日趋火爆

“听说这家店的xx特别地道,今天带大家来尝一尝”“我不允许你们还不知道,还有家这么好吃的宝藏店”“这么大一桌子才xx元,爱吃的朋友们千万不要错过福利……”如今,打开小红书、大众点评、抖音等社交平台,不少探店博主都在卖力推介各地的美食和景点。所谓探店,是指网络博主通过直播或者视频等形式分享个人消费体验,并对商家或品牌进行评价、推介的行为。

“经常刷景点、美食探店的视频,看到不错的就会‘种草’收藏。”家住新罗区卧龙小区的李丽婷去哪玩、去哪吃之前都习惯上网搜一下,看看探店博主的推荐和评价。“有些探店博主还会推出优惠套餐和团购,挺合算的。”李丽婷说,“看探店信息主要是希望通过博主真实的体验来为自己推荐菜品,考察景点,进行挑选甚至‘避雷’。”然而,李丽婷最近发现,如今探店博主越来越多,视频摆拍也越来越多,内容也逐渐同质化,“有的把食物拍得很精美、秀色可餐,但是看不到几个吃的镜头,反而会觉得不真实。还有一些景点,不同博主去拍的照片,角度几乎都一样,但景点的全景图一张也没有。”

“网红”博主探店的影响力日益强大。但与此同时,不少消费者频因被误导而“踩坑”。家住新罗区红梅小区的黄佳雪称,曾在某平台上看到我市多名博主推荐市区的一家餐馆,并推出“99元团购5人餐”链接,看起来美味又丰盛。她到店品尝后发现,套餐中菜品分量远不及视频中展示的样子,味道也相当一般。“当时特意带着家里人去吃的,那些菜根本不够5个人吃,我又额外花了100多元多点了两个菜。”黄佳雪表示,“现在我已经不会轻易相信博主探店推荐了!”

打卡文化改变出游方式

如今盛行的打卡文化也改变了不少市民的出游方式。如果说以前出门旅游看景点追求的是壮观、优美,那现在则是追求独特、小众。

在我市从事旅游行业多年的卢晓梅称,现在游客打卡景点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出片”,不管怎么平平无奇的景色,只要拍照角度神奇,加上神秘滤镜,就出现了这世间独有的美照,彰显小众品位与精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游客明知道博主的打卡照片有滤镜存在,还是要亲测一番的原因。平凡人想要获得更多的点赞和目光,还要靠打卡网红景点。出门旅游如果没有一组满意的照片发朋友圈,那对他们来说相当于没来过。”

走访中,我市多位旅游业内人士坦言,今天的旅游市场与以前大不相同,游客的偏好和行为都发生了变化。以前是先确定目的地,查当地旅游攻略,再订购交通、住宿、景点等产品;现在,人们都是在图文、短视频、直播被种草,再根据推荐规划出游。有些游客甚至在看旅游直播时抢到便宜的酒店,下一秒就是订下机票“说走就走”。旅游消费的核心环节从“交易”转移到了“种草”,种草引发的兴趣够不够大,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去不去目的地。此外,游客的旅游行为也在改变,不少人都不再喜欢跟团走景点,而是更爱休闲游。传统景区也不是必去的地方,到了目的地,先打开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找网红推荐、高分餐馆、小众玩法、当地人喜欢。

流量生意催生种种乱象

消费者“探”到的商家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商家也表示苦不堪言。我市一家餐饮店经营者李响提起探店就直摇头。“店铺今年年初开业至今,前来探店并声称要合作的博主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一个月来了近20拨人。起初还能招待餐食,但数量太多我们也承受不起,后来就都婉拒了。”李响说。

“新店开张前花了几千元请博主拍了探店推广,当时感觉效果还不错,毕竟我们是新店,需要曝光度。”新罗区一家烧烤店老板陈志胜称,“虽然开业时的流量挺好,但是现在热度降低后,人流量明显少了。”走访中,我市多家餐饮店负责人表示,有的博主进来探店寻求合作时,声称自己粉丝众多,能帮助店里引流,合作后,尽管观看数据不错,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引流效果,消费人次和收入并无明显增加。

在我市从事短视频运营工作多年的蓝振宇表示,探店博主和商家的商业合作模式一般分为几类:一是商家邀请博主,为其提供免费的餐饮服务,博主体验后在平台发布探店内容,并附上门店的位置标签吸引消费者;二是商家向博主支付一定费用,按照商家要求拍摄、发布探店内容;三是在博主推出的探店视频中附上商家的消费券、优惠套餐等链接,根据平台用户下单情况,给予博主相应提成。随着博主数量激增,探店逐渐职业化,其商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按粉丝量等级不同,费用在500元~10000元不等,粉丝量越高探店价格也越高。而如今全职或兼职做探店博主,也成我市部分年轻人的职业新选择。

消费者“种草”须理性

“软性推广会让我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在我市一家物流公司工作的林小姐称她最近取关了一名关注多年的旅游博主,因为该博主的“种草”文已经不如当初的纯粹,开始出现不少商业软文。目前,她常用“关键词+避坑、踩雷”等字眼的搜索方式反向避坑,“还可以重点关注一下评论区,在一些时间接近、字数较多的评论大概率是刷出来的。”

对此,蓝振宇表示,作为第三方测评,探店连接了消费者和实体商家。以“种草”营销刺激与引导精准用户进行消费,这种属于市场经济行为本身没问题。但探店作为一个产业能否繁荣发展下去,关键点在于拍摄内容是否真实和相关介绍是否真实。缺乏真实性的探店,涉嫌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也会损害消费者权益。

(邱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