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市政协委员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共绘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 融媒体记者 刘玉荣 刘菲菲 通讯员 赖文光
乡村振兴是当下的热点话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运用好乡村振兴政策,探索更多乡村治理新路径?8月22日,记者从市政协提案委了解到,多位龙岩市政协委员围绕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推进乡村规划建设、提高乡村治理水平、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推动龙岩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助力全面乡村振兴。
村庄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指导乡村发展建设的基本依据。市政协委员廖雪涵注意到,近年来,村庄规划逐渐受到重视,但实施效果尚未达到理想水平。她说,一些乡村进行规划建设时,因乡镇缺乏相应专业性人员,无法对项目所选用的设计单位提出专业性意见,不利于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和打造出特色乡村建设品牌。对此,她建议设立设计师、工程师驻镇(村)机制,征集聘请规划、建筑、景观、市政、艺术设计、文化策划等领域专业人员下乡驻(镇)村服务,以第三方视角辅助当地的工程、设计项目,参与方案评审、讨论,并对设计公司、施工建设提出专业性建议。
市政协委员曾汉辉则认为,解决乡村凋敝、空心化的困局,是当前乡村振兴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他建议市农业农村局从强化人才支撑、发展农村种植旅游产业、完善乡村主题业态打造等方面着手,形成发展合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和美乡村建设离不开“数字乡村”发展。市政协委员罗红霞、林敏、魏富民等都认为,数字经济已成为助推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数字乡村建设可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力,其带来的普惠性增长,深刻改变着乡村的发展道路。然而,目前我市乡村数字平台较少,乡村数字化建设缺乏动力。他们建议发挥“数字乡村平台”引擎作用,充分运用数字化方式解决目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多、广、散、杂”等痛点问题,促进农产品快速流通,让乡村治理、农业管理、农村文化建设实现智能化、精细化、科学化。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在乡村产业支撑上,多位市政协委员建议发展我市油茶、水仙茶等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快培育壮大地理标志农产品等。此外,何伟委员认为乡村休闲旅游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我市乡村自然风貌、生态人文、客家美食、民俗风情等优势,深入挖掘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潜能,积极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成为我市乡村振兴新的增长点和闪光点。廖占红委员还建议充分运用我市的美食文化,筹划打造一批乡村美食一条街助力乡村振兴。
当前,电商网络销售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市政协委员谢飞龙认为,农村农产品在线上销售得越好、农民的收入就越高。但是,当前我市农村电子商务网站规模总体较小、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冷链物流供给能力不足,不能充分适应农产品季节性、易腐性、品种多等特点,制约了本地农产品走向更大的市场。他建议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农产品物流设施,如依据各县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合理设置农产品物流园,建立专门的农产品及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并建议对农产品物流公司的冷藏存储设备冷链车给予财政补助。他认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能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也能保障农产品及时上市,大大促进农产品在线上流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保障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人才是保障,生态是基础,乡风文明是灵魂,农民富裕是目标。廖健程委员认为,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新画卷,靠的不光是资金和产业政策,更要有梦想、有情怀,有乡亲的关心,有乡愁的依恋;既要有乡贤的支持,更需要有广大乡亲民心的回归。他建议要多举措鼓励支持外出闽西乡贤乡亲回归,调动各方积极性,一起为乡村的产业转型、居民增收和环境治理想点子、出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