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江崖岸的红杜鹃
——寻访长汀县河田镇老苏区干部黄毓秀的生命足迹
■ 王坚 文/图
汀江河浩荡南流,在长汀河田镇蔡坊村婉转深情地绕了一个弯。村中有座古香古色的“司马第”,是苏区老党员、原河蔡乡苏维埃政府主席黄毓秀的故居。近日,笔者来到蔡坊村,在时空的缝隙里,搜寻黄毓秀非凡的人生足迹。
细妹子任乡苏主席
在95岁的蔡坊村退休教师刘恩逸心目中,黄毓秀是一位俊俏神气的小姐姐:“黄毓秀比我大15岁,乳名叫有娣妹,出生不久被抱养到蔡坊刘家。小个子的有娣妹面容姣好,虽然没有读过书,但从小活泼伶俐,讲话做事有条有理,是远近闻名的‘小辣椒’。1930年农历四月,朱毛红军第一次来到河田,在栗树坪召开万人大会。开朗活泼的有娣妹主动为红军宣传员带路,她边看边学,很快就成了宣传员的好帮手。”
“不久,蔡坊成立了河蔡乡苏维埃政府,有娣妹担任乡苏少先队队长兼妇女宣传队队长。她带着一帮少先队员在村里的长园坝操练、唱红军歌。指挥少先队员站岗放哨、查路条,可神气了!1932年5月1日,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长汀南寨广场举行体育运动比赛及少先队检阅大会。有娣妹和时任县苏妇女部长余旭英(又名余四妹,南山镇中复村人)负责带队,两人带领40名妇女马刀队员上场表演。有娣妹亲口说过,当时,毛泽东、朱德、邓发、张鼎丞等首长出席大会观看了表演,女子马刀队的精彩表演还获了奖。”
“有娣妹工作积极、立场坚定,经上级考察后被任命为河蔡乡苏维埃政府主席,那年她才19岁。河蔡乡苏出了个女主席,十里八乡一下传开了。有娣妹带领村里的妇女日夜不停为红军募粮募菜、编织草鞋,挑到前方支援红军。在扩大红军的运动中,她挨家挨户宣传发动,带头动员养父把唯一的儿子刘井兰子送去当红军(后牺牲)。为此,养父责怪她是‘硬心妹子’。”
投身前线医疗救护
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红军东路军打下了漳州。苏区各级政府的干部带队,组织大量民工前往漳州搬运战利品。
刘恩逸老人回忆:“有娣妹虽然个子小,但体力好、耐力强,和运输队的男同志抢重活干,草鞋都磨烂了好几双。”
“1933年9月下旬,红军在第五次‘围剿’战场浴血拼杀,伤亡很大。前线急需大量医疗救护人员,上级派有娣妹等一批人到福建军区后方医院卫生培训队学习。有娣妹得到了医院院长罗化成等人指导,不但学到许多医疗救护知识,而且思想政治、读书识字也有很大进步。1934年夏秋间,上级抽调有娣妹组织30多名妇女搞后勤保障,为松毛岭前线的红军运送物军粮、弹药等物资。松毛岭战役中,红军伤亡惨重。有娣妹又被编入随军卫生队,参加战场救护和伤员护送工作。为了培训更多的救护人员,余旭英和有娣妹在蔡坊的三将庙观音堂,对妇女救护队进行速成培训,三将庙成了红军临时医院。因为红军伤员数量大,村里的许多祠堂大屋都设作医疗救护所。这段时间,有娣妹和乡苏干部、革命群众没日没夜地四处奔忙,腿都跑细喽。”
转战游击死里逃生
80岁的退休教师刘马福排行老三,是黄毓秀唯一健在的儿子。老人含泪回忆:“松毛岭战役后期,红军大量减员,医护人员奇缺。苏区各级政府实行‘全体大动员’。母亲这年21岁,跟着最后坚守在松毛岭的红24师,边撤边打。先后在南山、乌石岽、黄馆、鹅颈、牛岭等地,节节抵抗白军。母亲在战场上抢救伤员,一直到江西的瑞金,后来留在瑞金、长汀交界的山区坚持游击斗争。
“1934年底,红军游击队在大山里遭到伏击,母亲和余旭英、曹秀英、廖福香等人,在牺牲战友的遗体掩盖下躲过一劫。后来四人由江西的石城、瑞金等地,辗转来到省级机关所在地长汀四都的大山中。1935年春,在敌军的一次搜山中,母亲和三位女战友与部队失去联系,情况危急,四个女兵藏身在四都楼子坝姜畲坑农户的牛棚里,用浸满牛粪尿、恶臭难闻的稻草、芦箕草掩盖全身,才又逃过一劫。敌军离开后,四人扮成难民分散突围。母亲一路乞讨,忍饥挨饿,经过20多天艰苦跋涉,才回到策田(今策武镇)生母家中。几天后,趁天黑偷偷潜回蔡坊家中。”
“不久,因为走漏风声,母亲被当地反动民团抓捕,关在观音堂的石禾仓里严刑逼供。母亲宁死不叛变,民团本来要枪毙她,我的瘸腿爷爷跪地苦苦哀求。井兰子大伯牺牲在松毛岭,如果母亲再没了,就家破人亡了。多亏一些有头脸的亲房叔伯凑钱担保,被关押毒打半年多的母亲才放出来。但母亲被限制人身自由,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反动派就把母亲绑在庙门前的石柱上示众,狂言这就是‘红军婆’‘主席婆’的下场,还扬言要拿母亲去活祭新建大桥的桥墩。爷爷年老多病,遭此惊吓卧床不起,不久含恨去世。尽管如此,母亲还是经常被反动派抓去游街、做苦役,受尽欺凌。背负着肉体和精神双重折磨的母亲仍然没有灰心,在漫漫长夜中,始终坚信共产党和红军一定会再打回来。”
迎来解放扬眉吐气
黄毓秀的大儿媳林芸芸找出一张婆婆晚年的照片。照片中高年的黄毓秀老人一身粗布蓝衫,满脸慈祥笑容。林芸芸介绍:“1949年底,长汀解放了,婆婆终于迎来了新的春天。她组织村里的腰鼓队、马刀队,亲自示范教练,把解放军的工作队接到了蔡坊。婆婆一生命运坎坷,但她正直果敢、从不屈服于邪恶势力。”
刘马福回忆:“母亲晚年还常唱起红军歌。但有时神情忧郁,怀念远去的战友。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先后担任蔡坊乡的农会主任、妇女主任、代理乡长。她总是想方设法,帮助那些红军烈属出证明、打报告。我参加工作后,因为工资低、思想波动。母亲知道后,教导我只要能为群众服务,就算没有工资也要干好。”
黄毓秀言传身教,后辈们薪火相传,不负所望。大儿媳林芸芸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二儿子刘马福终身从事教师工作,勤勤恳恳教书育人。
黄毓秀于1999年病逝,享年87岁。2004年夏天,江苏南通电视台记者在南山镇采访老红军余旭英,得知黄毓秀的故事,专程赶到蔡坊村采访。第二天,刘马福捧着母亲的遗像来到余旭英面前。当年胼手胝足的生死战友,如今已阴阳两隔。百感交集的余旭英深情摩挲着黄毓秀的遗像,禁不住老泪纵横……
作为长汀苏区的女性代表,黄毓秀曾经是乡苏的一位女主席,是红24师的一名女战士,也是红军游击队的一名女护士。时光如水,冲刷沉淀岁月里的苦难坎坷,留下执着坚贞的精彩人生片段。一如崖岸上鲜艳火红的杜鹃花,岁岁年年装点故园家山的锦绣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