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寻乌调查启示录


■ 赖抡新

江西寻乌县城东北角的马蹄岗,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 随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介绍,1930年5月,毛泽东寻乌调查活动的一幕幕,不时浮现在眼前。

情景一:“大家知道毛泽东同志开座谈会时是坐在哪个位置吗?”站在当年毛泽东寻乌调查旧址会议室长方桌前,讲解员提问游客。

“坐上席。”有人按照通常的规矩,说。

“不是的,毛泽东同志坐的是下席。”

据回忆,当时与会代表都请毛泽东上坐,因为毛泽东是“大官”,但毛泽东说“你们是寻乌通、是先生。”自己坐在下席,坚持请年长的长者坐了上席。

参加座谈会的都是寻乌当地人:负责协助组织并充当翻译的寻乌县委书记古柏,杂货店主、县商会前会长,县署钱粮兼征柜办事员,原是小地主、后降为贫民的老童生,农民成分的县苏维埃委员、职员,区、乡苏维埃主席,以及前清秀才等先后有11人。调查会开了10多天。

情景二:“陈师傅好!你的剪刀‘利害’吗?”上午刚开门,毛泽东就来到铺子拜访裁缝陈倬云,一见面就大声打招呼,还开起了玩笑。

剪刀“利害”,寻乌当地话的意思是会偷布。陈倬云人好,经得起这样的玩笑,毛泽东早就打听清楚了。

陈倬云哈哈大笑。不过,这时夫妻俩正在店里吵架。陈倬云怪妻子动他的剪刀,那是他的专属,其他人动不得的。妻子却不信“邪”,一气之下将剪刀扔出了门外。

毛泽东上前捡起剪刀,说:“中国的匠人,为了自己的手艺,都很讲究的。”用自己的袖子擦掉沙土,然后把剪刀轻轻放在桌子上。

陈倬云没再跟妻子争吵,脸上还带着笑意,却无意中碰了一下桌子,桌子有些晃动。毛泽东到门外捡了一块石片,垫在一条桌腿下,再推推桌子,桌子很稳固。

“毛委员,让你受累。”

“我就是农民的儿子,这也谈得上累?”

“毛委员,你抽烟。”

“你这是裁缝铺,一屋子的衣服和布料,小心火烛,万一有什么闪失,我毛泽东可赔不起呀!”

毛泽东跟陈倬云聊了一个时辰,一支烟也没抽。两人从布源说到寻乌县种植棉花、街坊做新衣的情况,还有洋布的渠道、行情等,无话不谈。

第二天,陈倬云找到毛泽东,要送毛泽东一件他连夜赶制出来的衣服。说:“虽不是好布料,但一定合身。”

毛泽东试穿后赞:“好手艺!但必须收钱!”

陈倬云只得收钱。

情景三:在古柏的陪同下,毛泽东首先从了解寻乌县城入手,绕县城四周城墙走了一圈,说这叫“走马观花”,先对寻乌城有个整体的印象。接着便在城内转悠起来,走遍大街小巷,“下马看花”。除开座谈会外,还沿街走访了豆腐店、木工店、黄酒店、铁匠铺等城里所有门类的商铺,以及商会和寻乌县委、县苏维埃政府,走访墟场并亲自赴墟,还来到田间地头和乡亲们一起插秧,进行实地调查。近一个月时间,积累了20多万字的素材,整理成《寻乌调查》。

《寻乌调查》全文共五章、39节、104个纲目、8万余字,涵盖了寻乌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行政区划、自然风貌、水陆交通、土特产品、商业往来、税收制度、人口成分、土地关系、阶级状况、剥削方式、土地斗争等内容,细致分析了5家盐店、17家杂货店、一家油行、一家豆行、10家酒店、7家水货店、7家药店、2家黄烟店、16家裁缝铺、10家旅店、8家理发店、7家首饰店等,内容丰富、记述翔实,令人信服。

情景四:寻乌调查,毛泽东自己拟提纲、主持调查会、提问、做记录,自己探访群众、实地察看,自己撰写调查报告,既动嘴动脑,又动手动腿,自始至终亲力亲为,不假手于人、依赖他人。毛泽东拟定的调查纲目,既有大纲,也有细目。共列出五个大目,每个大目之下又列出几个至十几个细目,在细目之下再列出作讨论式调查的具体问题,比如在细目“寻乌城”之下就列出25个具体问题。还到各家店铺问价钱、问品种,问哪些商品卖得好、为什么,以及进货渠道等等,盘根究底,不留空白。

情景五:如何克服党内某些“左”倾现象,克服脱离实际、迷信本本去指挥工作的作风,解决对富农、中农等中间阶级的策略模糊迷茫,甚至执行过“左”政策的问题?1930年5月,在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进程中,毛泽东决定利用红四军分兵寻乌、安远、平远做发动群众工作的时机,找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城市解剖一下城市商业的内幕,这是毛泽东作寻乌调查的原因。毛泽东考虑“寻乌这个县,介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明了了这个县的情况,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大概相差不远。”通过这次调查,毛泽东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证明实行“保护中小商人、公买公卖”的政策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纠正了过“左”的做法,保证了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红色区域的商业也市场繁荣、生意兴隆,对于保障红军和根据地人民的生活供给、扩大党和红军的良好政治影响、争取和获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寻乌调查是毛泽东一生诸多社会调查中规模最大、用时最长、对社会生活了解最为广泛、深入的一次社会调查。寻乌调查,以深入基层、底层为基础,凭借数据、实例,通过对事实的分析研究,明了社会实际、群众反映并据以制定正确的政策、策略、工作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为民宗旨和实事求是工作作风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群众路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光辉范例。毛泽东在寻乌调查后,紧接着撰写的《调查工作》(后改为《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科学论断,和“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依靠斗争开创新局面”的要求,初步形成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路线,是指引党的事业战胜艰难困苦、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毛泽东在调查活动中所表现的谦虚谨慎、脚踏实地、深入细致、依靠群众的优良作风和崇高风范,所倡导和坚持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科学精神和方法论,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和启示,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感悟一:调查要放下架子。寻乌调查座谈会,两张方桌拼成的长桌、六把椅子、两条长凳,简陋朴实,没有任何装饰;走访群众,抬腿就走,除翻译和一名警卫员外,没有其他随员,个人形象也无任何修饰;接触群众,随和亲近,不装腔作势,同群众交往、讨论,无任何官腔,无任何距离;撰写报告、阐明观点,言简意赅,直截了当,还借用当地老表富有特色的地方语言、群众语言,描绘寻乌县城内外的社会生活风貌。寻乌调查,毛泽东对自己定了“新规”:开头一句话必须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对于与会者、受访者,毛泽东说,他们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真心实意地尊重群众,把自己与参会人员、走访对象定为平等关系,成为群众可信赖的知心朋友,才换得来群众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听到得真话、看得到实情。

感悟二:调查要扑下身子。眼睛向下、身到心到,踏踏实实地深入一线,而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应付安排,满足于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报纸有名,甚至变调研为作指示,而是进得了群众的屋,吃得了百姓的饭,上得了百姓的炕头聊天,下得了农民的地头问苦,这样的调查活动群众才会欢迎,这样的党员、干部才会被群众当亲人,才会畅所欲言、无拘无束。毛泽东寻乌调查,既有会场座谈,又有现地走访,既有集体讨论,也有个别访谈,广泛接触各种对象,置身各种环境,完全融合于群众之中。面对戎马倥偬、中央革命根据地初创、建党建军建政、国民党反动势力虎视眈眈、红色政权危机重重,没有过人的勇气、胆魄和信心,没有对于中国革命事业的担当与忠诚,是不可能做到的。

感悟三:调查要亲力亲为。了解真情实况,才能切实体会民间疾苦、感悟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明了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才有助于作出最接地气、最符合实际、最有群众和社会基础、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欢迎和拥护的决策。而要做到这些,莫过于亲临一线做真实的调查研究。毛泽东的工作本就十分繁忙,寻乌调查期间更是辛劳,但自始至终,调查活动从未缺席,实地走访一次不少,也从未委托他人、请人代劳。正是因为亲临一线的亲闻亲见,获得了深刻感受,促进了深入思考,才使毛泽东弄清楚了想要了解的问题,才认识到“对于地主也应给予生活出路,对于富农应在经济上限制而不是彻底消灭”。为此,提出了“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方案,纠正了“左”的倾向,同时鼓励城市繁荣工商业,防止机会主义和盲动主义错误及其危害的出现。

感悟四:调查要深入细致。调查是工作、事业的需要,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确切情况、摸清社情民意,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调查工作做得好不好,对于调查者、决策层对某一事物、某方面情况的了解及其本质与规律的认识和判断,对于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行,都有直接的影响。不求甚解或一知半解、摆样子、走过场的调查显然无助于工作的推动、事业的发展,反而可能产生错误的导向、得出错误的结论。毛泽东为做好寻乌调查,广泛接触各色人等,走访了140余家商店和手工业店铺,几乎囊括当时南方城乡商铺的所有类型,并了解其所经营商品的来源、种类、销售额、行业竞争等情况,使其后制定的我党土地革命政策和城市工商业政策建立在充分、可靠的事实依据之上。

感悟五:调查要解决问题。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毛泽东之所以作寻乌调查,就是心里装着问题、为了解决问题。通过寻乌调查,在弄清了城市商业状况、明确了城市和乡村的关系之后,才制定了对待城市贫民和商业资产阶级的正确政策、制定了土地革命的正确路线。摒弃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做法,制定正确的政策、策略,才使革命事业避免了弯路和损失。寻乌调查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宗旨,是坚持和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原则的生动实践。

《寻乌调查》所涉及的具体内容虽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实践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