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别样红

——长汀濯田精心谋划“红旗跃过汀江·两山实践走廊”乡村振兴“跨村联建”示范片建设纪实


■ 融媒体记者 陈良锦 罗玉文 谢泽铧 文/图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94年前,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在长汀县濯田镇水口村渡过汀江,成功甩开追兵,以锐不可当的气势,一举攻下龙岩、上杭,打土豪、分田地,扩大地方赤卫队,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闽西大地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星火燎原之势。

94年后,濯田人民群众大力弘扬“干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精神,在汀江边上,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引擎,精心谋划“红旗跃过汀江·两山实践走廊”乡村振兴“跨村联建”示范片建设,千年古镇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奔流不息的汀江,带我们在历史的云烟中,寻找那段波澜壮阔、历久弥新的红色岁月;带我们在时代的歌声里,见证濯田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奋斗足迹……

红色足迹

见证乡村振兴

汀水悠悠、炊烟袅袅,1929年的一次军事行动,让水口这小村庄从默默无闻,到载入史册。

当年5月20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第二次入闽,准备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彼时正值雨季,汀江水位暴涨,而尾随的赣敌李文彬部已和红军相距不到一日路程。前有汀江,后有追兵,情况万分紧急,红四军前委决定迅速过江,甩开敌人。

“就在这里,在水口当地群众自发的支持下,红军找到了9条木船,18个船工,最终用了6个小时,全军3000余人顺利渡过汀江,彻底甩开追敌,迅速挺进闽西腹地,建立起红色政权……”昨日,站在“红旗跃过汀江”古渡口遗址前,江水依旧,水口村支部书记兰其洪的精彩讲解,瞬间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渡江后,红四军迅速攻占上杭、武平、永定等地,闽西工农武装割据的形势一片大好,毛泽东为这次胜利所振奋,也为革命前景所鼓舞,于是挥毫泼墨写下千古名篇《清平乐·蒋桂战争》: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如今,硝烟散尽,江水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江边人民奋斗逐梦的步伐从未停止。

“你们看,‘红旗跃过汀江’主题展陈馆的主体结构和外立面装修已完工,即将着手进行内部布管施工。”顺着兰其洪所指的方向看去,一栋占地约400平方米、高两层的建筑物随即映入眼帘,气势恢宏、设计独特的展陈馆已是雄姿尽展。跟着兰其洪的脚步,我们来到渡口老街,沿着红军的足迹,徜徉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两边的红旗迎风招展,眼前清新整洁的风貌,让人眼前一亮。去年8月,“红旗跃过汀江”红绿融合文旅基地项目启动,该项目是2022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基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项目点之一,以保护还原历史风貌、挖掘红色文化和保护生态为目的,高站位、高起点、高品质开展项目设计建设工作,打造A级红色文旅景区,策划实施“红旗跃过汀江”文旅活动中心、文化广场、文旅基地道路改扩建、水口村夜游景观设施及节点景观打造等10个子项目。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完工收尾阶段,水口村村貌为此焕然一新,老街迎来新生,悠悠古渡喜迎四方宾客。

濯田镇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崛起的发展思路,打造“红旗跃过汀江”主题公园,完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推动红色旅游和乡村特色深度融合,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红色基因 汲取奋进力量

山半腰、公路边,梅迳村部对面,何叔衡烈士纪念馆庄严肃穆。

虽然不是清明,可何叔衡烈士纪念碑前依旧摆着不少花束、花篮,前来寄托哀思、缅怀先辈的人群络绎不绝。

生命有终点,但奉献永无止境,人民对英烈的追思亦绵延不绝。

1921年7月,包括何叔衡在内的13名、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中国进步青年,代表全国58名党员出席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红船自此启航。1935年2月24日,何叔衡在转移途中,在梅迳村遇敌围堵,为了不连累同志,奋身跳崖,壮烈牺牲,践行了“为苏维埃流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流传。

1964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同志题写碑文“何叔衡同志死难处”悼念亡友。之后,为更好缅怀何叔衡同志,长汀县在梅迳村先后修建纪念亭、纪念碑、纪念馆等设施,继承发扬革命先烈的红色精神。2022年,濯田镇深化何叔衡烈士纪念园打造,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伟大建党精神,打造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线的“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教学点。

今年1月,完成改造提升的“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教学点正式对外开放,并举行教学点揭牌仪式。“完成改造提升后,前来参观、上党课的游客非常多,几乎每天都有人来,尤其是清明节期间,更是忙都忙不过来。”教学点负责人陈余东告诉我们,一季度接待游客约2500人次,一拨又一拨的游客前来重温何叔衡的革命事迹,缅怀追思革命先烈。

濯田是一个千年古镇,人文历史资源丰富、革命底蕴深厚,也是一块彪炳史册、光照千秋的红色土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濯田一度成为中央苏区的红色重镇,为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授予“濯田模范第七区”的共荣称号。

濯田镇坚持把红色资源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充分发挥“红旗跃过汀江”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教学点的作用,编撰《红旗跃过汀江》《永远的叔衡 不灭的马灯》等精品微党课,并组建一支由镇干部构成的“红色讲解队伍”,通过面对面宣讲,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革命教育,形成良好的红色宣传氛围,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砥砺初心使命,赓续濯田红色革命基因和文化传承。

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濯田见证了先辈们英勇奋战的关辉历史。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濯田镇积极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升级改造红色文化基地,依托优质的生态资源,将“红旗跃过汀江”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教学点等红色资源串联,构建集现场教学、红色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文旅产业,让广大党员群众在“行走的课堂”中,切身感受光荣的革命传统、体悟深厚的红色文化、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

红色引擎 绘就诗和远方

寨头村,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子。

周围群山环抱、苍翠欲滴,山涧溪流潺潺、花香四溢,村内农屋田舍错落有致、特色墙绘扮靓村庄,正是倦了、累了、烦了的你,来一场不负春光、邂逅浪漫的绝佳去处。

然而,眼前这个宛若世外桃源的村子,却曾因为地处偏远山区,被人们称为“长汀的西伯利亚”,由于交通不便,当年镇干部下村,来回常常需要两三天的时间。从“长汀的西伯利亚”到“网红打卡村”,寨头是如何完成华丽转身?

221省道开通后,寨头村的交通出行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蜕变有了可能和基础。但面对产业薄弱、就业困难、群众收入少等问题,寨头面临重重难关,突围之路何在?

有党旗飘扬的地方,就有方向和希望。

2019年,寨头村以党建引领为抓手,着手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为寨头的蜕变打下坚实基础。2021年,新当选的村“两委”班子在镇党委政府、包村领导和工作队的指导下,将增加村财收入、打造拳头产业作为本届班子的重要目标。村党支部率先在全镇成立“长汀县甜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发展甘蔗种植、红糖加工的产业发展思路,并逐步形成“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同时,镇党委书记陈万娣带队前往福建农林大学洽谈合作,并与该校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红糖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引进福农28号、41号,新台糖22号,桂糖35号等4个甘蔗新品种。同时,农林大学多次派出专家博士团队驻扎寨头,开展手把手帮扶,指导新品种甘蔗的栽培、植保、加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去年9月,寨头村濯田红糖厂开始试生产,开榨三个月生产风味红糖食品200吨,标志着寨头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进入濯田红糖厂,一股浓郁的红糖香味扑鼻而至,厂长王法轲正在利用模具打砂,让红糖成型。“针对市场多元化需求,我们在传统红糖制作的基础上,开发研制出养生红糖饮品,以及枸杞、瓜子、花生等口味红糖。”王法轲一边放下手中的工具,一边告诉我们。在产品设计方面,小袋独立包装方便食用和保存,外包装融入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和绿色文化设计制作伴手礼式红糖,大大提升产品附加值。

制糖厂正对面,则是正在建设之中的红糖研学综合体,目前项目已完成封顶,即将开始外部装修。“一层为研学体验,让游客亲身体验红糖的整个制作流程,二层为餐饮,三层为民宿,预计今年10月将投入使用。一二三产共发展,一块红糖看‘六产’,旅游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拓宽红糖销售渠道。”对于寨头的未来,2022届选调生、寨头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廖丽榕信心满满。

寨头村在省市组织部门挂钩帮扶下,积极融入长汀县创建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工作大局,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突出创建“红濯田、甜寨头”党建品牌,打造红色引擎,2022年村集体收入50余万元、人均收入2.3万余元,成为闻名遐迩的宜居宜业宜游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焕然新生的水口到红色厚重的梅迳,从日新月异的集镇再到风景如画的寨头,一路走来我们发现,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濯田这片土地,并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正凝聚成开启新征程、奋进新时代、谱写新篇章的澎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