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复习:善梳理 细安排


■ 罗艳红

2023年是福建省新教材高考的第一年,在距高考仅剩几天的时间里,对政治学科复习提出如下建议:

一、整合教材内容,厘清逻辑关系

最后几天极其珍贵,除了课堂上紧跟老师节奏认真听课外,建议用思维导图,梳理每个模块知识的主线和主题,将知识结构化、体系化、主题化,化繁为简,形成自身专属的知识系统,实现知识点、主题线、模块面的融合。以必修二《经济与社会》为例,可围绕中国经济社会是在何种制度基础上通过怎样的运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发展的结果如何保障人民共享的主题,和“如何做大蛋糕、如何分好蛋糕、如何让人民吃好蛋糕”的主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将全书分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两大专题进行把握。对于“新发展格局”,强调要善于从统筹国内国际双循环角度切入,并融合选择性必修一经济全球化的知识,从而更全面理解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二、坚持大单元(多模块融合)理念,注重模块融合

二轮复习,要梳理不同模块间相融合知识,作为专题或主题复习,整合知识点,为做好模块融合非选择题打下基础。如,必修4册教材是采取总分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总览和基础,《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则是分领域进行深入阐释。因此,在非选择题方面,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能与其他三个必修模块甚至选择性必修一二出现融合考试。那么,我们可以梳理出必修一的相关知识点,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坚定四个自信”“中国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地位”等,考试中根据设问和具体情境材料与其他模块知识对应整合答案。

同时,必修二三四和选择性必修一二三之间,也可梳理出相关可融合的知识点。如,必修二“坚持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融合;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中“我国的国体与政体”“我国的政党制度”与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国体与政体”“政党”“国家结构形式”的融合;必修三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与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的知识融合;必修四哲学辩证法部分与选择性必修三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的知识融合等。

三、重视基础,回归课本,厘清易错易混点

只有摸清易忘、易错、易混点,才能完善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明确复习重点,做到查漏补缺。教材是基本遵循,更是源头活水。考前要回归课本,阅读教材,夯实基础,对教材中关键性的表述,要熟读成诵,尤其对在选择项中容易出现的考点、易错易混的概念等,更要注意仔细辨析。选择题每题3分,千万不能因小失大,留下遗憾。建议用好错题本,并在接下来几天的训练中,继续做好错题归纳和积累,及时反思感悟,破解思维障碍,打通思维堵点,扫除知识盲点,不断消除自己的薄弱环节。

四、注重技巧、分类训练、总结规律、提升思维

最后阶段的复习,要注重对新教材高考真题和各地模拟题的练习,并在练习中熟悉题型特征、考查命题的角度和方向、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养成做题计时和限时的习惯,提升对考试时间的敏感度,明确不同题目做题的速度,以此确定考场上的做题顺序和做题节奏。要针对不同题型,做好分类练习,练习或考后要注重反思。

对于选择题,重在提高正确率和做题速度,力争满分。选择题一般坚持“三步走”:第一步排错项,排除明显说法错误的选项(题意要求选错的除外),高考政治共16题选择题“两两组合”的选项较多,通过排错可以降低选择难度;第二步排无关项,排除与题意主旨不符的或题干明显没有体现的选项;第三步选最优,即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对于非选择题,重在“有话说、说得准、说得好”,提升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及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几天,考生一定要切记对非选择题不要仅停留于看题而不做题,一定要遵循解题逻辑,认真审设问、审材料,写答案。审材料,要学会从分号或句号角度分层次,对材料进行结构化解读,并逐一分析,提炼出对应的答案。解题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要打通问题逻辑(设问)、情境逻辑(材料)与理论逻辑(知识)间的思维通道,避免答非所问或答案与材料两张皮。这就要对不同的题型特点和解题技巧进行归纳。以意义类题型为例,按照“对谁有意义,有何意义”的逻辑,找出问题逻辑中的显性或隐性的主体,再根据情境材料的结构分层解读,提取有效信息,联系所学理论知识组织答案。考前一个月,建议每天都要保持一定的题量训练、思维训练,培养题感。

(作者系龙岩市高级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