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供销系统争做群众的贴心人、农管家——

弘扬“六干”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


■ 融媒体记者 罗玉文

初夏的闽西大地,万物并秀、生机勃勃。

昨日,记者走进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灵芝种植基地,一阵阵菌菇清香随即扑面而来,只见田垄上一朵朵灵芝状似祥云、长势喜人。记者见到曾菊英时,她正蹲下身子仔细察看灵芝的生长情况,并和基地负责人就基地建设、社会化服务以及合作社发展等开展深入交流。

“想着干、领着干、带着干、陪着干、学着干、争着干”作为武平县中山镇供销社主任的曾菊英,一直把田间地头当作最主要的办公室,以行动践行供销劳模“六干”精神,她带领供销社成员先后领办19个专业合作社、12个联合社,联办13个专业合作社、5个产业协会等,建立11个无公害种养示范基地,累计解决农民就业5500多人,助农增收1.2亿元,增加财税收入900多万元。

窥一斑而知全豹。近年来,全市供销系统大力弘扬供销劳模“六干”精神,争做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的贴心人、农管家,着力打造乡村振兴“供销模式”。去年8月,市供销社在武平中山举办“学习弘扬‘六干’精神·推动乡村振兴”现场观摩跟班学习培训班。通过“理论学习、现场观摩、交流总结”等方式,带领年轻优秀基层社或供销农场负责人走进“田间课堂”,深入项目一线,学习供销劳模“六干”精神,着力培养供销系统种子人才,村社共建、供销农场、对口合作等多项工作取得突破。

党建引领,村社共建。帮着群众想,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正是靠着“六干”精神,基层供销社找准了参与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将基层供销社综合改革和农村基层治理相结合,挑起连接党群、沟通城乡的为农服务“金扁担”。“通过打造‘金扁担’党建品牌,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建’工作机制,实现基层供销社或联合社建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延伸到哪里,党建的引领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市供销社负责人介绍,“金扁担”党建品牌形成“党建带社建、社建促党建”的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供销社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近年来,市供销社先后获得“全国供销系统先进集体”“综合改革试点先进单位”及“金扁担”改革贡献奖等荣誉,连续14年荣获全省设区市综合业绩考评一等奖,2022年获评“新时代福建省党建工作品牌优秀案例”。

供销农场,保障粮安。时代在变,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初心和底色不变。2022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促进粮食生产工作部署,市供销社在长汀河田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托管服务试点。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实践,形成“供销农场”水稻生产全程托管服务模式,并在全市复制推广。“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情况下,实行‘12033’供销农场新模式,通过生产托管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市供销社负责人解释说,“1”是指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一包到底全托管服务;“2”是指确定全托管产量、确定全托管费用;“0”是指零风险托管;“3”是指实行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3”是指实现农民、合作社和政府三方共赢,该模式列入2023年的省委一号文件和市政府工作报告。

对口合作,共建共享。5月16日,在全市招商推介会上,市供销社直属企业福建百农汇科技有限公司与广州市善待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农产品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将在广州成立龙岩特色农产品销售中心,设立县(市、区)农产品专柜7个,计划3年销售龙岩农产品1亿元。对口合作启动以来,全市系统大力弘扬供销劳模“六干”精神,积极开展与广州对口合作,持续深化交流,共拓销售渠道,促进我市名特优农产品“出山入湾”,推动对口合作走深走细、落实落地,共同谱写供销领域“老区+湾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