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热议父亲的“退群事件”,引发了众多市民对当下老年人精神赡养需求的思考,专业人士认为

孝老也可以“线上+线下”


■ 融媒体记者 梁熙 通讯员 谢雯

近日,网友分享父亲的“退群事件”,#因分享无人回应爸爸退了家庭群# 冲上热搜第一,该网友发帖称自己的父亲是一个爱分享的人,平时遇到有趣的事、好看的内容都会第一时间发到家族群,自己会给爸爸捧场,但家族群里的其他亲戚对他发的内容几乎不作回应。于是,爸爸义无反顾地官宣退出家族群。该事件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许多人都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类似的家族群,父母、亲戚、七大姑八大姨“济济一群”,家族长辈时常在群内发布一些“养生”“警示”等信息。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变好,老年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也逐渐显现,年轻人如何做好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连日来,记者采访了一些市民和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如何在精神方面关心老人。

10万余字“探母周记”

“线上线下”一起孝老

“2023年5月14日,母亲节陪老妈聊天……”这些温情而朴实的文字,是出自市发改委行政审批科四级调研员廖志添探母时撰写的“每周一说”。

2017年3月开始,廖志添每周用文字配图的形式,记录与母亲相处的点滴,并发布在家族微信群“西桥一家”,至今已经累积了10多万字。

谈起“每周一说”的写作动机,廖志添说:“《论语》有‘色难’之说,意思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即精神赡养不容易做到。我希望通过记录与母亲相处的点滴,放在‘西桥之家’的家族微信群,让我们家族有纽带维系亲情,传递家族的‘孝’文化。”如今,全家只要有人回去看望老人,习惯性地都会晒出老人家的照片,让远在各地的家人们也能了解老人近况。

微信群方便了日常的联系,但是要活跃家族微信群需要花些心思。在廖志添看来,微信群里也折射了敬老的新模式。他告诉记者,“西桥之家”群内的老叔远在福州养老,“每天他在群内发布信息,我视为‘打卡’,表示他平安。如果偶然一天没打卡了,我马上会拨去电话问候。”

“家族群还有一位远在广东退休的姑父,他喜欢发布照片在朋友圈,我看到后立即点赞评论,并转载到家族群,让家人们共同感受,老人家看到亲人们的点赞后就像文章被发表了一样的高兴,我觉得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孝顺。”

“新时代,孝老也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这种并不是‘形式主义’。”廖志添说。

多与父母视频或电话

有空“常回家看看”

“在家族群,我都认真回复信息,老人家开心,挺好的。”家住中心城区的陈婷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刚毕业时,家族群长辈时常发出各种“养生”等相关信息,陈婷从来不点开,还在群里提醒长辈这些信息并不正确。“当时觉得老人家很无聊,提醒完长辈后,群内顿时变得特别安静,气氛尴尬。”陈婷笑着说,但是家族群长辈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分享。

“现在我也当妈妈了,能理解长辈们的这些做法。”陈婷的老家在河南,她说,“我们平时上班,无法陪在父母身边,父母对儿女的挂念可能也体现在这些转发的信息里。”如今,陈婷晚上都跟远在老家的父母视频,在家族群都积极点赞回复,时不时群里分享孩子的一些照片。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不少年轻人对家族群长辈发出的各种信息视而不见,但能理解长辈的做法,“对待老人家应该多一些理解和耐心,提醒我们要多关心他们。”“常回家看看,让老人家不会孤单。”……

专业人士:

对老年人多一些理解和关心

这个热议的话题,延伸出当下老年人对精神赡养的需求。精神赡养是指在家庭生活中,赡养人对被赡养人在感情、心理等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使被赡养人从家庭中得到更多的温暖,享受家庭带来的特有的天伦之乐。

“人到老年,由于生理上的老化,社会交往、角色地位的改变以及心理机能的变化,比较容易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与情感。”市第三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饶新铭介绍。

对于网友分享父亲的“退群事件”,饶新铭认为这位爸爸选择退群,心理变化往往是沮丧感产生后情绪受挫,最后选择社交回避。“爸爸的情绪因无人回应而受挫,但是也提醒了我们‘家族群’不仅仅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也承载了一些情感的寄托。亲人之间,孩子对于父母长辈,还是要多一些关心。”

饶新铭建议,如果家族群经常有人分享,看到的亲人给予一些回应,表示自己的关心和支持,这有助于建立互相尊重和理解的氛围。同时,老年人要培养积极的社交心态,试着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

“在日常生活中,子女要尊重老人,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孝老也可以‘线上+线下’。”饶新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