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烧烤持续霸榜+好口碑:

当地政府做对了什么?


自今年3月开始,淄博烧烤就开始持续“霸榜”,淄博也成为新晋的网红顶流城市,而且现在热度依然不减。

数据显示,仅3月份淄博接待外地游客就达48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34%。“五一”期间,北京到淄博的高铁票被秒光,游客超过12万人,旅游订单同比增长2000%,所有酒店都满房状态。

如今,淄博财政收入增速已由负转正,一季度增幅跃居山东第三,比上月提升7个位次。淄博烧烤带动了当地一整条产业链的快速增长,既拉动了GDP,也增加了财政收入。甚至连一款淄博政信2.5亿规模的非标信托产品,出来之后也是秒光。这就是网红经济,可以说,淄博烧烤这个“支点”,撬动了整个淄博经济。

从无心插柳到用心栽培

烧烤全国各地都有,像淄博烧烤这么火的并不多见。淄博烧烤虽然讲究“小饼烤炉加蘸料,灵魂烧烤三件套”,吃法上有一定特色,但客观讲这个特色并没有壁垒,其他城市想复制很容易,但想复制淄博烧烤的成功恐怕很难,因为这背后是一套环环相扣的“组合拳”,还有与之相对应的城市治理观念。

淄博烧烤今天的火爆,可能还是去年防疫期间埋下的“火种”。当时1万多名大学生在淄博结束隔离,淄博市政府请他们吃淄博烧烤,并约定等到春暖花开、疫情结束后再请他们回来吃烧烤。今年春天,大学生们相继组团重新回淄博撸串,并在网络上形成了第一波热度。

应该说这第一波热度是“无心插柳”,但淄博很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热点,并快速跟进和行动。比如3月1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设立淄博烧烤名店“金炉奖”、成立烧烤协会、发布烧烤地图、开通烧烤公交,还宣布五一举办淄博烧烤节等等,这一系列措施后来很快落地。

自媒体带来的口碑

第一波热度还没过去,第二波热度紧跟着过来。这次主要是美食博主和自媒体,他们发现了淄博烧烤的流量密码,纷纷过来打卡拍摄。这种自媒体拍摄很多都是第一视角,给人感觉就是更真实亲切,而淄博烧烤本身吃法独特,味道也好量又足,各家烧烤店都很热情,于是这一波视频迅速出圈,而且几乎全是好评没有差评。

淄博政府如何处理投诉

“人红是非多”,这么大流量不可能不出现负面事件或评价。政府公关以往的做法都是能遮就遮能掩就掩,甚至是采取简单粗暴的“删帖封口”等传统应对方式。到最后,“盖子”实在压不住了,都成为热点舆论事件了,有关部门这才去“深入调查”重新处理。比如2012年的“三亚宰客门”、2015年的“青岛大虾事件”、2017年的“雪乡宰客事件”都是这样,完全是在被动应付。反观淄博,正视问题不做袒护,一有问题快速介入、秉公处理,并及时公开处理结果,反而赢得了更多理解和信任。

这里也可以看出淄博给商家定的“调子”,那就是不要因为来的是游客,就去做“一次性买卖”,通过宰客赚快钱,而这一点恰恰是很多其他旅游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五一”,有的地方民宿毁约,推掉原来已经订好房间的游客,转而接待出价更高的游客。这对民宿店自己来说倒是赚钱了,但完全打乱了原来预订游客的出行计划,势必也会有损整个城市的形象,淄博的做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种城市治理公地悲剧的发生。

另外与淄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西晋城发布通知,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露天烧烤,厦门市也划定了全时段禁止露天烧烤的区域。成都烧烤本来也打算“出征”,结果一上热搜就被吐槽,不少成都人都留言表示价格贵还缺斤短两、不新鲜味道还差,被网友评价这是在“大义灭亲”,完全无法复制淄博烧烤的“好评如潮”。

价格管制问题

当然,火爆之后也有些问题需要小心应对,比如最敏感的价格问题。因为此前有旅客投诉住宿价格问题,这次淄博对价格实行了短期的价格管制,发文明确以3月1日-3月31日宾馆酒店各类型客房平均实际成交价格为基准,“五一”期间如果价格上浮超过50%,就按哄抬价格行为予以查处。

这个通知同时明确:“五一”假期后,经监测市场价格平稳运行后,该价格监管措施即行取消。这里可以看出有关部门很清楚价格管制的副作用,所以实施得很克制,明确了时间段。主要目的应该说并不完全是为了压住价格,而是照顾当下的舆论情绪,维护一下“好客山东”的形象,不至于让住宿涨价吓退游客。

不过价格管制背后的隐患需要看到,一是人流量可能会因此持续高位运行,势必会降低消费者的餐饮体验,也会使餐饮店老板过于“拼命”。已经出现烧烤店老板不得不关门休整,也有的消费者抱怨排队时间过长,甚至是来一趟吃不上又回去的情况。二是很多人工和食材都在涨价,比如孜然,4月初是10元一斤,现在涨到24元左右;蘸料以前是80一箱,现在已经涨到92;小葱原来七八毛,现在是一块钱。而原材料的涨价,人流量又大,正常情况终端烧烤也应该涨价才对,而如果为了维护好客的形象,一直摁着终端价格,恐怕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

把“流量”变成“留量”

总体来说,淄博烧烤引爆淄博经济,很明显可以看出当地政府的主动作为。向上,积极协调资源,开通淄博烧烤高铁专列,后来协调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形成又一波流量热度。同时向下,加强对明码标价、诚信经营的要求,另外增派执勤人员,维护好治安秩序,有人喝酒闹事,结果20秒就被带走了。

建立和维护一个城市的声誉需要很多人的长期努力,而毁掉它可能就只需要一个人一件事。看得出,淄博一开始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一开始就在做长期打算,把“小烧烤”当作这个城市的“大产业”来经营,最后把“流量”变成“留量”,带动其他行业产业的发展。

除了有关部门有这个认识外,还要把这个观念传递给商户,并在具体措施上下功夫,这样才能避免有的人为了“赚快钱”毁了淄博的声誉。另外淄博市政府的具体措施,主要还是集中在外围配套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产业政策,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产业公地悲剧的发生。

简单回顾一下,淄博市政府在热度形成初期迅速捕捉到了这一市场信号,而中期他们懂得了如何利用这波热度和机遇,不再是原有的“家长式”作风,而是发挥了一个“推手”的作用,迅速推了烧烤市场一把。同时,他们知道营商环境和信用的重要性,对内维护了市场公平,对外维护好了自己的城市形象。淄博烧烤这一把“火”,应该会给很多城市带来观念和行动上的改变。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张是之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文章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