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一管竹笛吹乡间
□ 巫庆明
松毛岭下有村曰“黄沙”,它自县道入口起,至村尾乌石下,坑长15里,故名“黄沙坑”。此村有人叫“北生”,乐师也。
北生者,四方脸,身板结实,笑容可掬。从小酷爱乐器,读初三时就用笛声撩得女同学芳心萌动。劳作归,吹一曲。其时,农村缺少文化生活,村里那帮有点音乐细胞者,自愿前往小学部,吹奏一番,引得村民前来围观。他聪明有悟性,很快掌握乐器演奏要领,各种乐器拿得起,弄得响。“打十番”者称之为“先生”,专司红事,领奏乐器为笛子。“十番”头非他莫属,一管竹笛吹乡间。数年后,他购扬琴、添设备,乐曲婉转悠扬,令眼观耳听者流连忘返。天籁之声响彻四方,乐队名声传遍河源十三坊及汀连两县。乐队配上美女歌手,锦上添花。逢人结婚乔迁添丁等喜事,每次前去喝酒,基本就见北生“河源十番乐队”,握手寒暄,硬塞给你二胡,“抹一阵,乐呵乐呵!”
耕田读书,尊师重教,黄沙村风。早年,我任教于此。正月开学,家长盛邀全校老师至家中,招待一番。北生,与老师很熟,酒量大,会劝酒,有人请他作专职敬酒,让老师多喝一口。往往开学一个来月,食堂午晚两餐不开膳。有时,一餐得赴两三家。后来家长商议,由学校安排,免得重复。只要教书认真,家长高兴,虽然困难,倾尽全情不吝惜。
课余,有时邀上从城里回来的师范同学征辉,至北生家小坐。有时搬出家伙,来个小合奏;有时,刚刚坐定落座,菜已上桌。酒壶抬高,飞流直下,管你喝个痛快!
后来,北生对我讲,人们评论,说我在那工作的几年,教书认真,村里以后出的人才比他年多。做了好事,人们岂会忘记?小学打下的基础和养成良好习惯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得靠他们以后的奋斗。人的成长,家庭学校社会,缺一不可。我等仅在基础阶段为其奠定基底。
那年,我的妻子患病住院。春耕,北生知后叫妻联系秀菊妯娌、侄女等帮忙“莳田”,知情者纷纷相约,几个后生费神打听,一路寻来。几拨人先后骑单车或徒步“竹龙尾”田里。田间午餐,人多饭少,客人先吃,自己人等母亲回去再煮。往事悠悠,37年弹指间。这些帮我家插秧者,有的多年未见。想起他们,辛酸泪目。
一年过,北生荣任村主任,几年后担任村支部书记。工作关系,接触频繁,学校与干群关系愈加密切。就是这美丽的小山村,曾办过两年初中班。1970年代开始勤工俭学以来,学校养鱼、种水稻、种柑橘、育杉树苗等。用所收入维持正常办公费用,全校学生免收杂费,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获全国先进后数年,学校又荣膺省勤工俭学先进称号。我和县教育局领导出席省城召开的表彰会议。北生知后,心想“学校评为先进,也是村庄光荣!”于是,率数人携乐器,前来庆贺。部分家长闻讯,人均一盘菜,一壶酒,自发汇聚学校礼堂。学校买点瓜子花生茶点,厨房烧了几壶开水。接着,八板头和弦起调,奏《天官赐福》《南进宫》《过江龙》《刮耳风》……北生拿起麦克风,乐队奏起当代歌曲《好日子》全堂拍手合唱。歌声飞出礼堂,荡漾小山村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