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市政协委员积极出谋划策——

助推“老区+湾区”深度合作 点燃龙岩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 融媒体记者 刘玉荣 刘菲菲 通讯员 赖文光

山海相连,穗龙情深。龙岩与粤港澳大湾区地域相连、文脉相通、经济相融、人缘相亲。当前,龙岩正抢抓中央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以及与广州市对口合作的重大历史机遇,不断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往来交流,扎实推进对口合作工作做深做实。

为进一步推动龙岩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使龙岩与大湾区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开展合作,助力龙岩打造新时代“老区+湾区”的对口合作典范,龙岩市政协委员积极建言、出谋划策。本周开始,我们将关注市政协委员提出了哪些睿智之言、务实之策,相关部门又将采取哪些行动,将建议转化成助推龙岩高质量发展的实际动力?敬请关注。

关于产业

重点关注产业梯度转移项目

农工党市委会认为,未来几年,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我市应重点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涉及产业梯度转移项目,抢占先机,促进产业转移项目落地龙岩。

他们建议,实施产业梯度转移精准领导,开启产业梯度转移量化考评,开通产业梯度转移绿色通道。具体做法上,要精准布局产业梯度转移项目。在摸排大湾区的产业转移情况基础上,依产业链布局梯度转移项目,腾出产业梯度转移项目用地,并争取资金做好园区基础建设。同时,市委市政府要专门研究出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梯度转移项目的扶持政策,如在项目用地上,可先行采取以税代缴的“零地价”形式,允许企业在项目正式开工后的五年内,用其产生的税收额度来抵扣用地价格;在人才使用上,把产业梯度转移企业设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研发机构,其高级人才也参照省、市的人才引进政策给予补助。

重点推动国企、科研机构、园区合作共建

市政协委员廖志新:建议重点推动广州市国有企业和区属企业与我市合作,共建产业合作试验区,推动广州市国有企业和区属企业在各县建设产业园、标准厂房、园区基础设施等,投资布局,设立生产基地。

他认为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强化园区合作共建。参照广州市对口帮扶清远市的建设广(广州)清(清远)产业共建前端孵化器的做法,谋划共建各县前端孵化器。推动广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在龙岩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建成承接两地产业转移的示范区、技术转移示范区、产学研创新合作示范区。同时,探索共建“广州总部+某县基地”“广州研发+某县生产”“广州孵化+某县产业化”等产业新模式,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试验区。依托广州市特色产业园区,推动广州花都经济开发区(汽车)、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广州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数字创意)等特色园区和各县产业园区共建。

关于招商

创建科创“飞地” 建立协同招商体系

市政协委员张森华认为,招商引资本质是政府引导和支持的市场化行为。“需加快打造由城投、园区、基金等构成的多元协同招商体系,把‘平日功夫’‘项目对接’做深做实。”张森华建议,龙岩可在深圳、广州、东莞、中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创建跨区域对接平台(科创飞地),促进跨区域资源嫁接合作,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对接、科创孵化、人才招引等多功能一体的综合平台载体,做好湾区产业阶梯转移的承接及“双招双引”工作。同时,制定各飞地建设发展针对性政策,确保政策与飞地所在地政策匹配度高,对企业孵化培育引导力强。

张森华还建议,加强与粤港澳等地创新园区、产业园区的战略合作,利用粤港澳地区创新优势、资金优势、管理优势,引入一批国际国内园区运营机构和品牌;推动政府基金与粤港澳地区政府和市场基金的开放合作,打造“基金+基地”“股东+房东”多元支撑体系。

明确招商重点 共建“飞地”园区

市政协委员上官玲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我市最重要的投资来源地之一。如何加大粤港澳大湾区招商力度,她认为要研究产业合作方向,明确招商重点,绘制招商“一图一库”,提高招商精准度。

她还建议共建“飞地”园区,创新招商合作模式。“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异地孵化器、异地工业园区,探索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新模式,建立重点产业招商项目跨区域流转和利益共享机制。”同时,建议实施“千名粤商百家穗企龙岩行三年行动”,探索建立”广州企业+龙岩资源”“广州市场+龙岩产品”合作模式,进一步完善对穗企业的招商服务和后续服务机制,助力大湾区企业与岩企合作并持续健康发展。

发挥优势 对接岩籍企业家

市政协委员范元辉: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大军中,有不少龙岩籍企业家,他们有浓厚的家乡情结,回乡投资创业的意愿强烈。我们可充分发挥交通、生态、资源、乡情以及发展空间等优势,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乡亲群体的资本、技术、产品、市场、理念等优势有效结合、精准对接,引进一批高端优质项目,培育做大我市特色产业。

关于人才

建立两地良性互动机制

市政协委员陈炳应认为,要建立干部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工作机制。建议主动到广州市有关县(市、区)“招贤纳士”,发挥人才磁场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有志大学生、各行各业创新人才加入龙岩建设大潮之中。

同时,建议开展“岩籍优秀青年人才回引专项行动”,通过建立“人才回引”激励机制、加大岗位开发供给力度、拓展人才沟通对接平台,引导龙岩籍学子回乡创业就业。他还建议,推动广大干部充分发扬“冲冲冲”的工作作风,定期将年轻干部主动“送出去”培养。

关于教育

全面建立教育深度合作关系

市政协委员许阿强:建议全面建立教育深度合作关系,引进广州国际学校落户龙岩,并推动龙岩一中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实验中学、广州外国语学校对接,在龙岩一中内部开设国际部,给龙岩本地居民提供可选择的高质量教育的同时,为引进外地留学人才、高学历科研人才、外商投资者(含港澳投资者)解决其子女教育问题,带动、提高龙岩教育质量,促进龙岩成为教育强市。

关于医疗

全面建立穗龙医疗合作战略关系

市政协委员罗秋荣:建议全面建立龙岩与广州的医疗合作战略关系,让广州最优科室延伸至龙岩医院,同时建立龙岩医生轮流派往广州学习提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