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归途 不忘来处
——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侧记
□ 融媒体记者 段勇彬
4月18日,“川流不息来时路——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在龙岩市美术馆开展,同日举行的还有一场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研讨会。享誉时代的著名美术家胡一川先生,在他113周年诞辰之际,以作品与文献的形式,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回家了。
“爸爸经常讲小时候他在福建的故事。这次展览能够成功举办,我感到很欣慰,相信在天国的爸爸也一定会感到欣慰。”知悉要在老家举办关于父亲的展览后,伴随着兴奋,涌上胡丹妮心头的还有父亲关于故乡的回忆。展览,是对父亲的追思。
千里归途,不忘来处。在胡丹妮的回忆里,还在故乡永定下洋中川读小学时,胡一川便开始画画。到了印尼,因为家里有商铺,包装商品用的报纸上的画便成了胡一川临摹的对象,一位来买东西的荷兰人看到他临摹的画后,想认胡一川当养子并送他去荷兰留学,胡一川的家人没有同意。年岁尚小的胡一川此时已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
胡一川所拥有的,不仅仅是天赋。正如龙岩市文联主席王永忠所说,“川流”代表的是胡一川的历史,“不息”代表着胡一川的精神。从十岁走出永定中川村前往印尼,归国后先后辗转厦门、杭州、上海、延安、北京、武汉、广州等地,胡一川不断探索着各种风格的可能性,从油画到版画,又回归油画,再到创作书法作品,在追求艺术的高度纯粹上不断实践。而这种艺术实践,又自觉地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于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融入历史、弄潮时代的胡一川,也看到了一生“不息”的时代先锋。
版画《到前线去》是胡一川的代表作,也是胡一川一生“不息”的鲜明写照。在左翼美术家联盟,胡一川在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中,用笔与刀号召人民到前线去;在延安,胡一川带领鲁艺木刻工作团,在前线记录着军民奋战;在广州,胡一川以毕生积累和热情,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贡献重要力量……“川流不息”,吹起“革命与抗战的冲锋号”,奏响“解放与建设的奏鸣曲”,诉说“家乡与国家的赤子情”。
走得出山村,割不断故土。抗战年代,家乡在胡一川的心间笔头,家乡的美景、朴素的村民、客家的美食、家人的温情,伴着浓浓的思绪记录在日记中,温暖着胡一川,给予他前行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萦绕心间的家乡美景出现在了他的作品中,《我的故乡》《中川风景》《龙岩富矿》《闽西探宝》……无不诉说着胡一川对家乡的赤忱热爱,对家乡建设的喜悦自豪;耄耋之年,家乡依然以童谣的形式在胡一川口中时时哼唱:“中川村,好地方;东片有个马山岗,西片有个祖公堂;南片狮象把水口,北片有口大横塘;水流东甲村中过,中心有个和好坊……”故土,是此次展览的重要元素。
“爸爸爱家乡,爱这片土地。他的作品能够跟家乡的人会面,我觉得是他多年的心愿。”川流不息来时路,念念不忘是故土,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把先生带回了家。在龙岩与广州对口合作深度进行的当下,此次展览及研讨会书写了两地文化艺术交流浓墨重彩的一笔,胡一川勇当时代先锋的精神伟力,必将砥砺家乡儿女在推动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道路上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