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网瘾低龄化亟须社会发力


□ 蔡庆阳

前不久,一位朋友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趁其父亲晚上睡觉之机,偷偷拿走了他的手机,并躲在房里玩游戏,第二天朋友醒来,发现手机里的1万多元都被孩子转走玩游戏了。令朋友大惑不解的是,自己的开机密码、支付密码多次修改,竟然还被孩子破解。

时下,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不少未成年人,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且“用网”能力不输成人,呈现网瘾低龄化趋势明显。一些平台也瞄准缺乏辨别能力的低龄人群,开发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等软件,吸引未成年人参与,这不得不令人担忧。

出现这些情况,固然原因很多,但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孩子接触网络便捷化,目前未成年人网民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手机的不在少数,为其上网提供了便利条件;二是家庭缺乏陪伴和亲密的亲子关系,许多家长要么没时间陪孩子,要么在陪伴时做别的事情,没有真正优质的亲子时光,孩子容易转向网络寻求认可和陪伴;三是网络平台审核不严,一些网络游戏的“实名制”落实不到位,未成年人往往拿着父母、亲戚的身份证账号就可以进行账号注册。因此,面对网瘾低龄化趋势,亟须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视,并努力加以解决。

时下,许多学校规定了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除了校内禁止外,校外对中小学生使用手机也应有明确时间标准和使用范围。家长要以身作则,多陪陪孩子学习、生活,减少自己使用手机及网络的时间,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关部门应健全相关法律规范,对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作出一些限制,比如多大年龄的孩子不能接触手机,让父母有基本的常识和了解。

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督的力度,净化未成年人常用软件,如社交平台、视频平台上的游戏广告,减少自动跳转的可能。此外,游戏平台在注册、充值时应进一步加强技术识别手段,采用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多重身份验证,减少未成年人冒用父母身份及转账的可能。只有全社会筑牢未成年人的防线,拉高底线,才能真正让网络成为工具而非“担忧”,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让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