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米粿
□ 通讯员 陈天长 丘嘉瑞
又是一年清明节,定居厦门的陈先生,回到老家长汀祭扫追思。在祖先墓前,供上鸡、猪肉和米粿、米酒,寄托着客家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深深的故土情结。
据悉,长汀客家人用米粿扫墓的习俗始于明朝正统年间,汀人马驯高中进士,四朝为官,清正廉明,关心百姓疾苦,晚年归乡在汀终老。朝廷念其功绩,特遣钦差主持葬礼,因其生前常为民赈粮济灾,其后人特奏请钦差,在祭品中增加米粿。百姓闻讯,纷纷带米粿前往祭奠。此后,米粿便成为长汀客家人扫墓的必备供品。
扫墓时,参加扫墓人员拿起草刀,割草、铲土、扫刷草泥,特别是墓堂窝要扫干净,有积水要排干净。接着,把墓纸挂在墓地左、中、右,然后将带来的米粿、鸡、肉等祭品,按顺序摆好,并斟好三杯酒,虔诚而隆重地举行祭典仪式。按照习俗,参加扫墓者,均发给一根米粿;若是家族中有人添丁,第二年清明时,要做添丁米粿,到祖祠供奉祖宗,并分送给同族宗亲。
客家人对清明扫墓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过年,远方的游子,若非万不得已,必定要返回老家祭扫。清明必定要备米粿供品扫墓,清明期间,筵席中必定有一道菜——炒米粿。这不仅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也是让后辈铭记自己的根,还可增添族人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