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依依》所想到的
□季仙
开始谋划《乡愁依依》出版座谈会的时候,作者杨本明就嘱咐我写篇评论。我大学读的是农业,文学理论、文学评论一点不懂;虽然在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散文,平时主要还是关注小说,不懂得写评论,就说说我的感觉、印象。
1997年,本明兄从连城一中的高三语文把关老师经公务员考试调入市直单位工作,我们就是同事,隔壁办公室。2009年搬到新大楼上班,隔几间办公室。2014年底到现在,隔三间办公室,相距10米左右。近水楼台先得月。本明兄新写了大作,经常送过来让我拜读,有时,有了好词好句,记在手机上,也让我先欣赏,《乡愁依依》里的许多文章,我是第一读者。读本明兄的散文,总体感觉有三点。
一是语言优美。本明兄科班出身,古文功底深厚,语言文白相间相融。这有两方面好处。一方面,短句多、长句少,词语优雅、平仄押韵、节奏顺畅、朗朗上口,读起来是美的享受。另一方面,这种语言,同样篇幅,语言密度大,传递给读者的有效信息比较多,显得比较厚重。描写一个景物,别人要写一页,本明兄三五十个字就可以了。有的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洋洋洒洒一万多字,甚至三五万字,读完,你可以用几句话概括主题思想、几句话复述故事梗概,其他没有剩下什么东西,抓在手上感觉轻飘飘的。而有的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仅七八千字,甚至两三千字,读完,你很难用几句话概括主题思想、用几句话复述故事梗概,感觉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概括进去,抓在手上,像秤砣一样,沉甸甸的。本明兄的散文,当属于后者。
二是真情实感。读本明兄的散文,感觉字里行间感情浓烈,有所思有所想,但不是矫揉造作、不是故作高深,更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他的亲身经历、真实感受。这种散文,情感在场,能引起读者感同身受,比较容易感染人、打动人。例如,《祖屋难离》《把心放下》《第666块青石板》《又到枇杷黄熟时》等等,处处洋溢着真情,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是宣传家乡。正如本明兄自己在代跋中所言,“为名村鼓与呼,为游踪添念想。”本明兄的散文相当部分是介绍、宣传家乡芷溪和闽西山水的,《芷溪花灯》《红龙缠柱》《结缘罗胜》《狗子脑之旅》《来武平,我醉了!》《心系龙津湖》等等,这类文章占了一半多篇幅。用文字推介家乡的风景、宣传家乡的风俗,用文字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当下地方文化工作者、文学工作者发挥作用的一种很好形式。
业余爱好文学,如果仅仅是记录生活、抒发情感、结识文友,《乡愁依依》已经写得很好了,也基本达到了目的。如果想要在文学上有更进一步的追求,一定要扬长补短,持续发挥语言优美的优势和长处,努力用文学的眼光、文学的角度去思考、看待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