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王全珍,从红坊走出的开国将军

王全珍少将
□ 王荣海 邓廷坤
海军原南海舰队副司令员王全珍少将,是新罗区红坊镇悠远联合村(历史上属永定县太平里,1958年划归龙岩管辖)人。王全珍1906年出生于一个贫困农家,祖上几代都靠租种农田为业,随其父学得一手屠宰和厨艺,家中才略有积蓄,供王全珍兄弟上了悠远小学读书识字。
王全珍少年时即秉性刚烈,天资聪颖。小学毕业后,随父在家务农,因他敢作敢为,不畏强暴,经常与人发生争执,被村人认为是“惹事生非”之人。时有族人在漳州开炉打铁,父母便让他跟堂兄弟去漳州学艺谋生。数年后,王全珍已长成精壮青年,父母要他回家耕种农田。他本就思想活跃,外出数年更加开阔了眼界,接触了先进思想。他白天务农,夜晚和村中活跃青年联络。当时郭滴人等革命先辈经常在悠远村开展革命活动,王全珍和林庆熙、黄树金等青年很快便与他们有了联络,接受了革命思想,参与了一些革命活动。
1928年8月4日,福建临时省委、宣传部部长王海萍,与上杭蛟洋农民暴动领导人傅柏翠组织太平区秋收暴动。8月6日暴动队撤离经过悠远,与龙岩县军事部长陈品三领导的船巷、黄岗、南阳、东埔农民暴动武装,林营熙、林庆熙、林田熙、王全珍组织的悠远村头暴动队一起,到东肖隘头与邓子恢组织的后田暴动武装汇合,杭、永、岩武装队伍600多人趁热打铁,策划攻打龙岩城。
当时22岁的王全珍血气方刚,臂力过人,他加入了先锋队,佩戴着暴动队员红袖章,用肩膀当炮座,扛着“九节龙”猛轰城门。但终因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双方的装备与战斗力太过悬殊,进攻受挫,被迫撤离。攻城虽然失利,但王全珍却受此洗礼,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义无反顾地加入革命队伍,成为一名太平区游击队队员。
经过多次战斗经历磨炼,王全珍的军事、思想素质有了很大提高。1929年5月20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第二次入闽,23日第一次攻打龙岩城。当时王全珍与太平区游击队70余人正在上杭蛟洋集训,即由林梅汀、简祥明率领,配合红四军顺利攻占龙岩、坎市。红四军驻岩期间,宣传党的宗旨、红军纪律,更加激发了王全珍的斗志与热情,他要求加入工农红军,经批准分配在第二纵队第四支队,紧接着参加二克、三克龙岩城战斗。1932年,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王全珍经过三年的战争考验,在漳州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全珍读过小学,又好学上进,在红军队伍中,是稀有的“知识分子”。经培训学习,他的个人才能得到提升,先后担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司令部通讯主任、第二师司令部侦察通讯主任。在五次反“围剿”战斗中,王全珍都能随所属部队出色地完成任务,得到军团首长的表扬。1934年10月,王全珍随部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历尽艰辛,到达陕北,参加了直罗镇战役。
1937年王全珍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留校任队长兼军事教员,期间认识了地方选送的学员高芝珍,1940年两人结成终身伴侣。抗大总校迁到山东后,王全珍再三要求到抗日前线去,曾任鲁西军区营长、团参谋长、八路军总部直属政治处教育股股长、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参谋处处长兼警备第三旅参谋长。
解放战争期间,他历任东北警备第三旅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第七师参谋长、辽东随营学校副校长、东北野战军后勤部第五分部副部长,参加过四保临江,三大战役的辽沈、平津战役,解放江南的渡江作战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五分部副部长、中南军区海军后勤部部长。1954年选入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高级速成班学习,1956年毕业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后勤部部长,1960年任海军南海舰队副司令员。
王全珍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0年10月,王全珍在广州逝世,终年65岁。1978年经相关部门认定,被追认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