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文化大餐 过文化新年

——二○二三年春节元宵期间我市文化进万家活动精彩纷呈


□融媒体记者 池银花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龙灯舞起来、奋进的歌曲唱起来……兔年春节,也是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的首个春节,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关于“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部署要求,推出系列贴近群众生活、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闽西大地上春节的热闹气息再次扑面而来,群众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红红火火过大年、欢欢喜喜庆新春。

赏民俗、看演出、逛展览,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让群众大饱眼福、赞叹连连。记者14日从市委宣传部获悉,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现场活动500余场次、云展播展演展示400多期次,线上线下受众累计500多万人次。

文化下乡 年味浓浓

丹青溢彩描辉煌,翰墨飘香展风采。写春联、贴春联是春节的传统习俗。春节前夕,2023年龙岩市、永定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在永定区金砂镇启动,我市书法家们为群众义务写春联,将温暖送至群众心坎上。

为迎接新春佳节,我市积极发动全市5000余名红色文艺轻骑兵,组成文艺小分队,深入社区、军营、企业、机关、乡村等基层一线,把舞台搭建在百姓家门口,重点覆盖社会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开展义务写春联、免费拍摄全家福、游傩狮、唱大戏、猜灯谜、杂技等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文艺活动。

与此同时,我市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依托文化馆(站)、图书馆、农家书屋、文化礼堂等文化阵地广泛开展活动。例如,新泉整训纪念馆举办“土地改革时期陈毅事迹临时展览”;上杭县在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等举办“红色遗珍 见证辉煌——闽西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等专题展。

据统计,我市累计开展“春联年画送到家”“大爱龙岩 福送万家”等新春送福活动162场,送出春联约3万副;开展“瑞兔祥年·唱红状元”惠民演出、“送欢乐·下基层”魔术惠民文艺演出、“龙津大舞台文艺晚会”等文艺惠民演出80余场;举办庆元宵灯谜笔会、灯谜展猜等节庆文化活动30余场,用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为基层群众送去融融暖意、殷殷祝福。

非遗民俗 处处绽放

福兔迎来锦绣春,闽西大地尽欢腾。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非遗展演增加了浓浓的年味。

2月1日,农历正月十一,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场面火爆。因疫情停办了三年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芷溪花灯再次上演,群众纷纷奔涌前来、欢呼喝彩。

2月5至6日,正月十五至十六,永定区抚市镇,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走古事如期举行,几十顶装扮各异的花轿组成“古事棚”沿街而行,犹如一条五光十色的彩龙嬉戏,把乡村装扮得流光溢彩,吸引了数以万计的人们前来狂欢,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今年春节期间,我市广泛开展地方戏曲演唱演奏、戏剧演出、非遗展演、民间技艺、民俗活动,让群众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其中,市文旅局开展闽西汉剧《春娘曲》公益演出,推出客梦千年——非遗精品展演、西园基太红糖节、魏侃夫民俗文化旅游节等;武平县在非遗旅游街区兴贤坊梨园推出“非遗一台戏”,演出节目以闽西汉剧为代表,融入武平石家拳、客家山歌、客家童谣、客家传统舞蹈以及“上刀山、下火海”民俗绝技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上杭县将“福文化”融入当地打船灯、舞龙舞狮等进行演出;永定土楼景区每日推出大鼓凉伞舞、客家提线木偶、十番音乐等非遗项目表演; 长汀举办“福街庙会”活动,集长汀非遗九连环、刻纸龙灯舞、民俗表演长汀舞龙、踩船灯等活动为一体,让群众领略到浓郁醇厚的传统民俗韵味。

龙岩是“客家祖地”,蕴藏着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据统计,今年春节元宵期间,全市共推出各类民俗表演200余场,受众达100余万人次。

线上展示 出新出彩

2月6日至7日,CCTV2《回家吃饭》栏目用两集节目,专题聚焦龙岩客家美食,让闽西老区苏区又一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闽西客家美食再次出圈。这是我市在线上展演展示的一个生动实践。

逛线上文化馆,过个文化年。我市通过“互联网+”的形式,统筹市县两级媒体平台,展播展示文化进万家活动丰富资源,让年味“不打烊”。其中,市文联策划了3期“‘我们的节日·春节’和神当春”——2023年龙岩市美术作品展线上作品展、“大爱龙岩”主题歌曲展演等;连城县开展“非遗‘豸’连城”线上展览,新罗区推出《龙岩博物馆春节云展播》,长汀县举办“惠风骀荡满园春”同题诗会等网络展,让年味在线上飘扬。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对接中央及省级媒体,依托重量级媒体主力扩大春节氛围宣传。龙岩采茶灯登上央视元宵晚会舞台;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湖坑镇洪坑村振成楼录制的“启航新征程 幸福中国年”永定土楼过大年“村晚”联欢会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和央视频线上展播,观看人次达15.93万人次。

结合新春走基层,我市还积极向上级媒体推送“福”文化主题文章、“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报道,让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据统计,春节期间,我市在“学习强国”等省级以上平台刊发60余篇(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