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毛泽东施展才华的舞台


□ 李元健 吴启蒸

长汀,是中国革命的一块红土地,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是中央苏区宏伟蓝图的策划地,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长汀,是毛泽东施展才华的舞台。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沿途遭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在3月11日一举歼灭国民党混成旅,解放长汀县。成立了中央苏区第一个红色县级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在较短的时间内,筹集军款5万银圆,基本解决了红军的给养问题。

3月20日,毛泽东在“辛耕别墅”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会上批准成立长汀县革命委员会,将中共长汀县临时县委改为中共长汀县委;决定对红四军进行整编,将团的建制改为纵队建制,成立了三个纵队,并成立了长汀赤卫队;利用筹来的钱款赶制4000套军服,每个指战员发一套,第一次统一了红军军装。毛泽东在会上对闽、浙、赣等省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及自然条件作了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针对蒋桂战争即将爆发的有利时机,提出了红军目前的行动方针。会议决定,红四军应利用当前蒋桂军阀已经决裂,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大混战即将到来的有利形势,以及闽、赣两省敌人的力量比较弱,党和群众的基础比较好等有利条件,在闽、赣边界20余县的广阔范围内,用游击战术发动群众,造成闽、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会议认为,“唯闽西赣南一区之内由发动群众到公开割据,这一计划是必须确立,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因为这是前进的基础。”

会议的当晚,毛泽东代表前委连夜起草了《关于攻克汀州及今后行动方针向福建省委和中央的报告》。报告称:前委决定四军、五军及江西红军第二、第四两团之行动,在国民党内战的初期,以赣南、闽西20余县为范围,从游击战术、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由此割据区域,以与湘赣边界之割据区域相连接。

毛泽东站在纵观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高度,清晰地勾画出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宏伟蓝图。为了实现这一蓝图,毛泽东于4月1日率红四军向江西赣南进发。经一年多的革命实践证明,毛泽东在汀州红四军前委会上制定的战略计划,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它是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对于当时全国各地的工农武装割据斗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929年5月18日,毛泽东在瑞金召开的红四军前委扩大会上决定红四军第二次入闽,武装开辟闽西根据地。19日,红四军从瑞金出发,进驻长汀县濯田镇。20日早晨,毛泽东在濯田樟树下主持召开群众大会,宣传红军宗旨后抵达濯田水口村汀江码头渡口。

水口村是汀江河与濯田河的交汇处,时值雨季,江水猛涨,江面增宽,给红军渡江增大了困难,加上江西军阀李文彬旅尾追红军,红军必须迅速过江,尽快甩开李部。红军要过江,必须要有渡船,由于受反动分子的宣传,当地船夫将渡船全部撑到离渡口很远的偏僻处了,红军找不到渡船。在万分火急的情况下,红军小分队在蓝坊村发现一只大木船,并找到船主蓝星朗,在战士们的宣传下,蓝星朗兄弟看到红军身穿粗布军装,脚着草鞋,态度和蔼可亲,确实是穷人的军队,与凶神恶煞的国民党军队完全不一样。兄弟俩高兴地拿起船篙,撑着木船来到了渡口。在几个小分队的努力下,共找到9条木船,18个船工,从上午10时到下午4时,全军3000余人顺利渡过了汀江。每位船工还挣到要10天才能挣到的1元银圆。

红四军渡过汀江,攻下龙岩后,毛泽东挥笔写下《清平乐·蒋桂战争》的光辉诗篇,“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赞扬闽西各县的大好革命形势。当时,汀南已掀起土地革命的高潮。到1930年6月,中共长汀县委在红四军的帮助下,全县除了几个偏僻乡村尚未起来暴动外,其他区域早已分了田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长汀全县赤色区域达十分之九,人口约有25万。1931年12月,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从上海沿中央红色交通线抵达长汀,看到“红色小上海”——长汀苏区如此的繁盛,大为赞叹:“汀州的繁盛,简直是全国苏区之冠。”

在整个闽西分田分地的大好形势下,红四军又于1929年11月23日进驻汀州,进行广泛的宣传群众和组织社会调查。毛泽东在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部长谢汉秋的陪同下,于26日从上杭苏家坡抵达汀州,返回红四军主持前委工作。29日,毛泽东在“辛耕别墅”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会上,陈毅传达了从上海带回的中央“九月来信”,同时确定了当前的主要工作,决定在12月召开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

1930年6月19日,在长汀的南寨广场召开大会,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毛泽东、朱德分别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从此苏区的红军得到壮大,军威大震,从打游击战转入打运动战。23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军团从长汀向南昌、长沙进军。途中毛泽东写下《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的光辉诗篇,“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颂扬轰轰烈烈的红军与工农运动。

长汀,同中国许多革命老区一样,为伟大的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历史的机遇,一代伟人毛泽东得以在这里感受到莫大的欣慰。在长汀这个革命的舞台上尽情地施展他的政治和军事才华。

相关链接

客家首府汀州

长汀县,别称“汀州”,简称“汀”,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世界客家首府。地处闽赣边陲要冲的福建的西部山区,武夷山南麓,南与广东近邻,西与江西接壤。是福建新石器文化发祥地之一,全县有200多处新石器遗址。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建汀州,成为福建五大州之一。自盛唐到清末,长汀均为州、郡、路、府的治所。

长汀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与湖南凤凰一起被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山城之一”。2012年获“中国十大最具人文底蕴古城古镇”称号。这里千山竞秀,群峦叠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保存有诸多文物古迹和体现客家文化的古城,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纪念地,客家大本营,海峡西岸经济区西部名城,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长汀县的“十个红色”第一

1.红军入闽第一战——长岭寨战斗

2.第一次提出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在长汀辛耕别墅举行的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上

3.建立第一个县级红色革命根据地

4.第一次发放军饷

5.第一次统一军装

6.第一所红军印刷所——毛铭新印刷厂

7.第一所红军医院——福音医院

8.第一次设立军团建制——1930年6月汀州整编

9.第一批公营企业建立

10.红军长征第一村(中复村)——1934年9月红九军团从这里出发开始长征

(据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