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出台方案,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
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
核心提示
为加快完善我市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建设,补齐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更好地服务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助推乡村振兴,近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龙岩市加快推动全市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提出6方面18项具体工作任务。《方案》具体包括哪些内容?1月2日,记者对此进行解读。
出台背景
农村寄递物流是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的重要渠道之一,对满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我市境内多山,山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94.83%,乡村数量多、分布散,农村消费潜力大,农产品出村进城的触网销售动力强、消费品下乡进村的网购消费潜力大。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末端服务能力不足、可持续性较差、基础设施薄弱等一些短板弱项,与群众的期待尚有一定差距,亟待完善顶层设计,加强体系建设,提升发展质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21〕29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22〕14号)精神,加快完善我市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建设,补齐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更好地服务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助推乡村振兴,结合我市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实际,制定我市加快推动全市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工作目标——到2025年,基本形成农村寄递物流体系
《方案》明确,到2025年,农村邮政体系的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末端共同配送体系初步建成、协同发展体系得到优化、冷链寄递体系逐步覆盖,基本形成开放惠民、集约共享、安全高效、双向畅通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助力打造闽粤赣边区域物流和供应链中心。
六大重点任务——全力补齐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短板
围绕工作目标,《方案》提出了充分发挥农村邮政体系作用、高质量推进“快递进村”工程、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冷链寄递服务体系、积极助推农产品出村进城以及落实寄递领域“放管服”改革等六个方面18项工作任务:
在充分发挥农村邮政体系作用方面,《方案》要求——
强化邮政普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市、区)政府要对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的邮政设施建设给予支持,重点扶持农村偏远地区邮政设施建设。加大邮政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化县级中心、乡镇中心、村级站点等三级节点,到2022年底前基本建成邮政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
创新乡镇邮政普遍服务运营模式。鼓励具备条件的乡镇邮政普遍服务局所建设乡镇中转运营中心,增设货物堆场、仓库等设施。推进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搭载符合当地实际的服务项目。鼓励邮政企业衔接全市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系统,将政务代理服务延伸至基层邮政服务网点、站点,承接代办警务、税务、代收、代缴、金融、票务等业务,实现“一点多能”。
鼓励邮政企业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深入推进邮快合作、交邮合作,整合末端投递资源,满足偏远地区群众基本寄递需求。逐步推进农村邮路汽车化,为综合服务提供基础支撑。加快农村电商与邮政寄递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协同发展。支持邮政企业公平参与农村寄递服务市场竞争。
在高质量推进“快递进村”工程方面,《方案》要求——
提升行政村快递服务水平。按照一县一策、因企施策的原则,提升“快递进村”服务水平。在交通不便、偏远地区,引导邮政快递服务进驻村委会,提供邮件快件的代收代投服务。各县(市、区)政府要将“快递进村”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政策资金支持。到2025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邮政快递服务网点实现实体化、常态化运营。
保障农村快递网络可持续运行。探索建立“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双向流通、深度融合”的农村寄递物流发展模式。鼓励农村交通客货场站、供销社、邮政网点、快递服务点、电商服务站等网点开放共享,资源整合。
建立“快递进村”长效工作机制。加快农村共配骨干网络及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末端共配各主体各环节设施设备衔接、数据交互畅通、资源协调共享。2023年底前建成200个农村邮政快递服务示范点,2025年底前累计建成500个。
在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协同发展方面,《方案》提出——
补齐县域快递物流园区建设短板。鼓励邮政、快递、交通、供销、商贸流通等寄递物流企业采取合资、互相持股、加盟、代理代办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共建共享县域快递物流园区。至2025年底,实现县域快递物流园区全覆盖。各县(市、区)政府要设立引导资金,对入驻或租用经相关部门认定的快递物流电商园区的快递企业,其营业、处理及仓储用房,给予租金补贴。
补齐农村寄递物流末端配送短板。将农村地区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场所、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给予土地、资金等方面支持。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县、乡、村布设智能快件(信包)箱。
推动农村地区交邮快协同发展。打造一批“交邮合作”“交快合作”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加强快递运输时间与客运运行时刻对接。支持县级公路客货运站建设完善邮政快递作业设施。完善农村客运班车代运邮件快件、邮政网点代售客票合作机制。深化交邮快、客货邮业务合作,推广客货同网模式。鼓励邮政快递企业与农村客运、城乡公交经营者开展合作。引导邮政快递企业入驻乡镇客运站、综合运输服务站,共享场站资源和设施。推动整合改造村汽车客运站、村邮站、快递网点等设施。鼓励“四好农村路”管护人员兼任农村邮件快件配送员。
在加快构建冷链寄递服务体系方面,《方案》要求——
完善冷链寄递物流基础设施。建立完善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加强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加强生鲜农产品仓储设施统一规划,布局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快递物流集散中心。支持邮政快递企业、供销社和其他社会资本在农产品田头市场建设或租用预冷保鲜、低温分拣、冷藏仓储等设施。支持邮政快递企业建设冷链仓储物流基地和冷链区域性分拨中心。
鼓励发展冷链寄递物流。支持邮政、顺丰、京东等企业发展生鲜冷链寄递业务,开通冷链直通车,助力长汀河田鸡、连城白鹜鸭等农特产品拓展网销市场。支持邮政快递企业增加冷链运输车辆和保温箱。推广“寄递+电商+农特产品+金融”模式,打通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销链条,实现“田头+直销+网络”的多层次冷链寄递物流。
加强冷链寄递安全管理。落实电商快递冷链服务标准规范,提升冷链寄递安全水平。加强冷链寄递重点环节管控,尤其对进口冷链食品(物品)的寄递,严格查验进口冷链食品安全监测信息。建立冷链寄递服务可追溯机制,确保全程可追溯。
在积极助推农产品出村进城方面,《方案》明确——
服务农产品出村进城。在县域范围内培育农产品产业化运营主体。鼓励支持邮政快递企业主动对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农产品上行提供专业化供应链寄递服务。推广“农产品+大同城寄递”业务模式,开展农超、农社、农企等产销直接对接,就近销售寄递本地农产品。鼓励有条件的邮政快递企业建立电商、直播、云仓等基地,提供仓配一体化服务。
支持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助力农产品“闽西品牌”、区域公用品牌、领军企业品牌创建。培育10个邮政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项目,专项扶持100个农村中小微企业,重点扶持1000个农村新经济体。培育闽西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快递金牌项目。
支持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发挥农业农村、商务、邮政、供销等服务三农传统优势,共建三农服务体系,实施“电商+寄递+合作社+农户”模式。组织电商实操技能培训。鼓励具有电商专业技能的“快递小哥”返乡创业。鼓励邮政快递企业吸纳农民就近就业,帮扶员工返乡创业。
在落实寄递领域“放管服”改革方面,《方案》要求——
构建公平公正的行业发展环境。取消不合理、不必要的限制,推动实现“网上备案”和“一次都不用跑”,支持发展农村快递末端服务。对于将70%以上的快递服务站(智能快件箱)设置在农村地区的企业,在申请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时,快递服务站(智能快件箱)数量要求比照现行规定降低30%执行。
规范农村快递市场经营秩序。整顿农村快递市场经营秩序,规范农村快递服务行为,依法查处未按约定地址投递、违规收费等行为。邮政管理、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要依法对跨地域经营、倒买倒卖、刷单、非法扣留邮件快件等违法行为予以联合打击。完善消费者投诉申诉机制,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加强农村寄递渠道安全监管。探索将寄递安全与乡镇综合执法相结合,保障农村寄递渠道安全畅通。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健全行业安全监管机制,落实邮政快递管理领域安全监管地方事权,解决县级及以下基层监管“空白”难题。督促邮政快递企业严格落实实名收寄、收寄验视、过机安检“三项制度”,严防禁寄物品进入寄递渠道。将农村快递网点稳定情况纳入行业常态化管控和应急监测预警的重要内容,对邮政快递服务严重异常的,及时依法依规采取应急整改措施。
组织落实——强化责任落实 加强协调配合
《方案》提出,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按照方案提出的要求,结合实际,明确分管领导及对口部门,出台配套文件,定期召开调度会议,全力推进工作落实。各地要将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纳入相关规划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范畴,落实地方财政支出责任,承担交通运输领域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有关职责,落实邮政普遍服务、快递服务末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责任。各相关部门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将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部门乡村振兴考核。市邮政管理局要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重大情况及时报告。
文字 融媒体记者 施薇 刘菲菲 整理
图片 融媒体记者 郭亦斌 通讯员 曾薇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