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青山不负有心人
——记福建省优秀乡土专家吴国祯
□通讯员 陈立烽 滕水滨
元月3日,新年伊始,在新罗区万安镇高林村千亩红菇山密林中,一位农民正带领着当地合作社村民忙碌着给红菇山进行围栏修复、落叶覆盖等增强红菇菌丝生长环境保护的有效管理。他就是在2022年福建乡村振兴促进会、乡村振兴基金会组织开展的福建最美乡土专家评选中获得种植类优秀乡土专家吴国祯。
走出山门闯营销
吴国祯的家乡新罗区万安镇高林村,地处万安溪下游,上有万安溪水库,下有白沙二级电站水库,四面青山环抱。
1986年,全镇掀起副业兴农的高潮,吴国祯第一批参加了镇农技站举办的食用菌培训班,带头搞起香菇大棚栽培,连续4年的种植,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当地村民看在眼里,纷纷加入到香菇栽培的队伍。作为一名农技推广员,吴国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传授给村民,在田间地头为菇农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每当看到村民栽种香菇获得丰收,他打心底为他们高兴。
然而由于地处偏远地区,高林村距城区60余公里,交通十分不便,产品销售难成为燃眉之急。为了寻找出一条产供销之路,保护菇农生产积极性,吴国祯同妻子商量,带上自己的8万余元积蓄,在新罗城区开了间万安土特产经营店。
一间小店虽不起眼,却为当地百姓解决了许多后顾之忧,成为万安特产销售之窗,被当地人称为土特产品营销“大王”。
红菇保护当使者
经营过程中,吴国祯发现人们品食红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价格也从几十元一斤上升到几百元上千元,由于红菇的天然属性,无法人工栽种,产品供不应求。为满足市场需求,吴国祯又回到家乡搞起正红菇保护地研发推广之路。
野生红菇由于生长在独特环境中,生长条件极其苛刻。在高林村,每年夏季,人们都会成群结队上山采食红菇,在没有发现它的价值之前,菇民们采摘的红菇自己食用,有的赠送给好友。也由于原生态保护意识没有得到重视,无序上山踩踏,红菇孢子、菌丝受到破坏。许多拥有菇山的农民申请林地改造,成片原始阔叶树林在不经意间被毁掉。
为了当地为数不多的菇山生长林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吴国祯走家串户,把先由自己垫资对现存菇山进行保护性经营的想法告诉大伙,以山入股的形式来成立家庭农场,实行股份制经营林地。独到的眼界和真诚的举动,让村民们看到长远的收益预期,于是三户菇农加入菇山保护队伍。
很快,国祯家庭农场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吴国祯先后筹措40余万元,对1200亩林地进行栅栏铁网围保,防范了野生动物对环境的破坏,阻止了周边村民无序入山砍柴、采菇对菌种、孢子的人为损坏。
随着家庭农场经营成效的显现,本村拥有红菇阔叶林的村民和周边村庄的村民纷纷上门请教,他毫无保留将实行家庭农场经营理念和走联合护山管菇的成功经验传授给他们,当地菇农纷纷加入正红菇保护的行列。为实现共同富裕,2008年吴国祯牵头成立了68户村民的万安镇高林村食用菌合作社,搭起红菇山保护地的发展桥梁。
增产技术引富路
看到菇农满怀信心,吴国祯深感自己作为带头人肩上的责任。但仅凭自己对食用菌多年的生产管理经验和对红菇生长习性的了解,单靠自身的能力很难达到菇山产量增长的愿望。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国祯得到一条让他彻夜难眠的好消息,福建省农业厅已对省农业科学院中心实验室主持的《正红菇生态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完成成果鉴定。该技术在林区实验获得成功,3年内天然红菇采集量可翻番,菌根多样性增产技术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引进技术推广落地,吴国祯到省城拜访有关专家,并邀请他们到实地考察了解,得到专家们的支持。
2015年,首批1200亩阔叶林地成为省级林下示范基地,吴国祯满怀信心与合作社成员一道,筹措近百万元,全身心投入到正红菇菌根多样性增产技术的示范推广。
在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吴国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分析当地地理气候,环境变化的特点,采取就近水源实施人工降水、滴灌喷水等技术成功攻克了由于天气过干、过旱和气温过高,对红菇生长林地菌丝繁殖的影响难题。采用树叶洒在地面上,让地面覆盖一层椎树叶确保红菇的生长不受其他物种的侵入破坏。为改善菌丝生长环境,对密林周边的杂草拔除,杂木间伐,增强日照与露水的渗透,给林地提供自然营养。
历经多年的精心管护,在人力、财力、物力的保障下,项目推广获得成功,产生了经济收益,菇山亩产值达到2000多元。为帮助菇农增加收入,吴国祯在示范区建设了3000多平方米的管理接待用房,一座多功能烤房。每年6-8月份,他翻山越岭指导菇农采摘、烘烤,在他手中每年销售的新鲜红菇就有数千斤,人们称他是红菇山里最美土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