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庄的红色之路


□丘仰文 文/图

汀水南流,滔滔不息。站在古渡口被河水无数次冲刷过的石块上,望着在阳光下闪耀白色光芒的河面,旁边横跨汀江河的官庄大桥,河对岸几幢用鹅卵石砌成的白色房子,我的思绪飞扬。官庄,这个位于上杭县西北部的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乡,该有多少令人想一探究竟的故事。

官庄,地处长汀、上杭、武平三县交界之地,东南西北与六乡相邻,这是地理位置上的特殊之处。官庄的水路早于公路,清朝时名为“平安里”,因为得水利之便,古代来往于汀州府、潮州府的官员都要在官庄这个地方靠岸休息作短暂逗留,因此清末时改为“官庄”。官庄的渡口在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倡议兴建,当时建造渡船两只,来往于上杭的船舶大多在这里停靠中转。而公路,据史料记载,上杭县的公路始建于1934年,当时有一条龙高路,由官庄回龙起点,经余坊、官庄圩、蓝屋驿、千家村出武平高梧。进出官庄的古道经官庄圩、回龙渡至界牌头出上杭县境再经张屋铺向北往武平县治。

犹如地理位置一样,官庄似乎是个缓冲地带,给了人们思考的空间。

1929年11月18日,红四军从江西寻乌、安远到达上杭县官庄休整。从上海开完全国军事工作联席会议的陈毅,在官庄树人村蓝氏宗祠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会议,决定扩大闽西苏区,向会议传达了周恩来要求毛泽东回红四军复职的口头指示。正在古田苏家坡休养的毛泽东接到要他回到红四军主持前委工作的信后,心情舒畅,同意复命。红四军在官庄召开的前委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四军中的领导地位,在革命的紧要关头起到重要作用,后面的新泉整训为古田会胜利召开奠定了基础。

官庄集镇背街12号,这就是1932年6月8日红军在闽西召开的一次高规格军事会议——红军东路军官庄会议的旧址。凝视着这面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砖墙,脑海中浮现当时会议的场景,不大的空间内,烟雾缭绕,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叶剑英以及众多军事指挥员围坐在客家人吃饭的四方桌旁,喝着大茶壶里的土茶。会议作出了红一、红五军团经广东梅县回师赣南,与红三军团合力打击进攻赣南的粤军的决定。近20位当时红军最高级别的指挥员又一次从官庄出发,离开闽西走上革命征途。

在蓝氏宗祠,在回龙天后宫,在闽西篷船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回龙友祥公祠,在官庄集镇背街,我仔细地寻找着革命的足迹,官庄的红色更加鲜艳。从1930年到1933年,毛泽东曾五次到官庄,这五次毛泽东走的是水路、公路还是崎岖不平的山路?作为“汀水入杭第一乡”的官庄,当时的水运是热闹而又繁忙的,从汀江的源头长汀出发,一路顺流而下,商贾云集,船只穿梭,汇入潮汕,成为汀、杭、武三县交界的商品集散中心。毛泽东五次到官庄,比较明确走水路的是1932年3月31日,毛泽东从长汀河田坐船经回龙、官庄赶往上杭,会见驻扎在那里的红十二军政委谭震林、中共闽西特委负责人张鼎丞,布置配合东路军东征龙岩、漳州的军事任务。1930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到官庄,是和朱德一起率领红四军从江西寻乌出发,打下了武平县城,来到上杭,从珊瑚进入官庄,打败了周志群部,并占领了长汀,把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更加便于进行革命斗争。由于长汀县至上杭县的古驿道贯穿官庄,走古道似乎更方便安全,也便于大部队行军。1932年6月6日,毛泽东、叶剑英率红一军团走古道到达官庄,之后在官庄集镇背街东路军官庄司令部召开了军事会议,红一、五军团回师赣南。毛泽东三次来到才溪进行社会调查,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其中二次经过官庄。龙障古道、朱堡-坪头古道上的红军路,栗子湖、白石角的红军渡口,“思龙堂”围屋以及官庄的乡间小道,都曾留下他的足迹。

行驶在官庄宽阔的公路上,青山绿水间一面面红色的旗帜在眼前飘扬,官庄的红色之路上走出了著名女英烈吴富莲,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林铎等300多名革命烈士,这条红色之路也正在引领美丽畲乡走向乡村振兴的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