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拳源流考
□ 钟富民
古邑武平,三省通衢,千年古县。据考,自汉唐以降,王化伊始,即设兵寨驿道,乃潮、汀、虔古“三州”的水陆交通之要扼,更是古时长江水道和韩江水道的分水岭,历来乃兵家必争之地。
古邑武平,崇文尚武,文昌武盛。据史载,建县千年来,自宋到明清,邑内文举武科,中式者众。据民国三十年编修的《武平县志》记载,宋代以降至清末,文举共 96人,其中进士10人;武举93人,其中进士9人。可见古之武邑,文武之道,相得益彰,人才辈出。自明朝成化年间武举开科取士以来,明清两代武举中式者众,邑内王氏、石氏子弟,习武传艺者尤众,中举及第者多。如,武邑首位武举人、武进士均为王氏族人,即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甲辰科武进士王人哲、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首位武举王玕。另,武西南下坝宜贵扬邱殿升、邱殿华兄弟,同中咸丰五年(1855)乙卯科武举,一时贵气名扬,享益武邑。可见,明清两代,武邑尚武习武风气之盛。据史统计,王氏、石氏习武之人,在明清两代武举科考中举者,位居邑内之首。如:王氏门第武举6人、进士2人,石氏武举12人、进士1人。
近现代以来,邑人为强身健体谋生存,抵御外敌保国卫家,邑内尚武习武之风更盛。县域内桃溪湘里的“王家拳”,武东六甲、民主横坑的“林家枪”,大禾湘村、万安下圳的“朱家刀”,以及中堡朱坊的“石家拳棍”,其门派习武传人,纷纷摒弃门第观念,开门纳士、设馆授徒,增进域内各家门派的拳、棍、刀、枪、钩等武艺技法的交流融合,逐渐形成“博采众长,多家一体”的武平拳。
当代武平拳,又以桃溪湘里王家拳尤为出彩。王氏第四代传人——王氏三兄弟习武传艺以王益东为首,遵家训,守武德,吐故纳新,博采众长,创新融合“王家拳、石家棍、林家枪、朱家刀”等姓氏流派的武术技艺,创造出综合诸家武术之长的客家武平拳。其基本套路主要有:单拳(棍)、双拳(棍)对打,单拳(棍)对双刀,单拳(棍)对耙头等;其手眼身法含有:挑、扣、拔、撞、劈、扫、斫、顶、缠、点、摆、压等十二法,其功法与莆田南少林拳(棍)法同出一辙。武平拳功法口诀有:“气沉丹田拳(棍)在心,拳棍有强劲分两头。挑打力出两腕间,扣拨两足稳如山。横劈全靠盘中力,旋风横扫敌千军。”武平拳功夫,主要特色套路有:“龙出水”“双蛇出击”“牛子吃奶”“石敢当”“龙摆尾”“旋风横扫”“斫紫倒树”等七法。
如今,武平拳成为地方一派独特的武术人文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