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处矛盾筑防线 化解纠纷促和谐

——聚焦我市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综合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罗区法院依托“调解超市”在线融平台,秉持为民服务的初心,成功调解一起起矛盾纠纷。

□ 融媒体记者 赖容 通讯员 郑琦炜 董丽娜

编者按:2020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部署要求,以“为市域之治提供龙岩样本”的态度和决心,创新谋划、主动作为,聚力书写符合时代特征、满足人民期盼、具有鲜明闽西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篇章。本报今日特推出“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龙岩”专版,深入报道我市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亮点特色和实际效果。

调解千家事,温暖万人心。处理矛盾、化解纠纷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作。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等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把社会矛盾化解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1-11月份,全市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8.99%。今年来,全市未发生重特大矛盾纠纷,未引发群体性维权事件。上半年,龙岩市群众安全感率达99.4%,居全省第1。

高位部署强推动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大督查大落实”工作内容及平安建设、平安单位考评内容,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成立了党政分管领导为组长、副组长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领导小组,加强对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挥调度,形成了政法委和司法局双牵头、相关部门具体负责的组织体系。

2020年12月,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践“一站式”多元化解工作体系,制定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服务中心工作指引,完善矛盾纠纷分流移交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纠纷案件分类导入县级调解联动中心、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或归口部门,实现“分类导诊”。

建立以政法委、法院、公安局和事权部门为主的矛盾纠纷联动联调机制,定期会商,分析研判,提出对策建议,形成信息月报,供领导决策参考。对涉及多部门、跨区域且存在隐患的重大矛盾纠纷,由中心指挥调度调解专家、事权部门、属地乡镇(街道)等进行“集中会诊”。各级各部门坚持对本辖区本领域内的涉稳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实行主要领导包案化解,严格落实“一个案件、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包案措施,确保各地各领域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

协作联动聚合力

2021年8月,我市组建成立了龙岩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服务中心,设有接待大厅、金牌调解室、警务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明确信息汇集、分析研判、指导协调、跟踪督办、考核评估等5大职能定位。安排4名专职人员常驻,政法委、法院、公安局、司法局等单位人员定期派驻,其他业务部门人员因需随驻,形成政法委统筹协调、司法局牵头落实、相关部门协作联动的中心运作机制。

2021年8月,我市制定了《龙岩市进一步落实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方案》,成立市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专项组,下设“诉调”“检调”“公调”“访调”四个对接专班,重点加强与公安、司法、卫健、交通运输、劳动保障、市场监管、金融监管、银保监等行政部门、行业单位的沟通衔接。联合开展推进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婚恋家庭纠纷风险隐患专项排查化解活动,有效解决一批影响基层平安稳定的痛点难点问题。

据统计,目前龙岩全市成立各类人民调解组织2236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219个,行政调解组织107个,律师调解工作室30个,共有人民调解员10760人。在全市两级法院建成市县级诉非联动中心8个,实现全覆盖,并对接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指挥调度中心,与260个单位和部门建立了诉非联动机制。

建强实体解纷争

今年上半年,总投资300万元、建筑面积640平方米的长汀县多元调解联动中心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配备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和调解经验的工作人员6名,组建了由各行业各单位32名专家组成的调解专家库,形成了专、兼、聘一体的调解工作队伍。

近年来,我市加强实体建设,前移调解关口。市、县、乡三级全部设立实体化的调解中心,实现了有专门地方调解、有专职人员调解,1538个中心村完成村级调处室建设,建立市级统筹、县级统管、乡级统办、村级统报、网格员统收的“五统”模式,明确了市县乡村四级调解中心工作流程,完善 “前端发现报告—网上分流移交—部门联动化解—全程跟踪督办—办结问效反馈”工作机制,把调解服务向基层治理末梢延伸。

我市还强化基层诉源治理,诉非联动工作覆盖全市17个人民法庭,在工业园区、林区、景区、矿区设立诉非联动站、法官指导工作室。将条件成熟的街道、村居纳入调解平台,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全市133个乡镇(街道)建立2116个“红土先锋”信访评理室,聘请信访评理员23936名,积极开展信访评理,畅通广大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建设市县乡村四级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成立市社会心理服务专家工作组,对矛盾纠纷当事人开展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引导当事人以理性、合法、平和方式解决利益纠纷。

指挥调度提效率

我市依托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服务中心,建立矛盾纠纷调处“1+6+N”模式(即设立1个总调度台,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访调对接、裁调对接、“12348”法律服务平台6个功能区块,金牌调解室、警务室、心理咨询室等N个功能室),明确信息汇集、分析研判、指导协调、跟踪督办、考核评估五大职能定位,打造一站式受理、全流程调处、全链条解决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

为提高调解效率,我市坚持“多平台合一、多部门合一”,按照高效、协同、实战的要求,实现政法系统及其他业务部门等多部门力量常驻联动,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多中心”融为“一中心”,健全统一受理、分流交办、跟踪督办、反馈回访等机制,构建矛盾纠纷调处多元协同、无缝衔接的工作体系。为强化办理时效,我市制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服务中心直接答复类和转办类工作标准,将矛盾纠纷分为一般矛盾纠纷、跨县(市、区)和跨行业矛盾纠纷、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三类,制定“红、黄、蓝”三色响应机制,明确办理时限分别为15个、30个、60个工作日,以实现受理、流转、响应、调处、答复等环节全程提速。

今年6月18日凌晨,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接到12345信息推送,反映连城县某镇居民林某,来电咨询安乐死和器官捐献等问题,表达出随时轻生的念头。平台接到信息后,市指挥调度中心立即向连城县联动中心下发交办通知,镇司法所、派出所及村干部迅速响应,入户调查,让该起因婚姻家庭纠纷导致的社会风险隐患得到迅速化解。

科技赋能畅渠道

今年3月份,广州的汤先生仅用2天时间就成功收回了异地被拖欠已久的货款。汤先生激动地说,感谢政府,感谢“龙岩e调解”平台,仅2天时间,就让我通过手机足不出户成功收回异地货款,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高效服务。

为畅通调解渠道,我市开发矛盾纠纷“龙岩e调解”微信小程序,开通县直单位账号197个,乡镇账号133个,村(社区)账号2022个,实现和龙岩市级统一网上公共服务平台“e龙岩”同步对接。通过平台进行线上远程调解,让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实现矛盾纠纷“全程网调”。

近年来,我市还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依托“雪亮工程”和综治信息化平台,整合各部门线上线下信息数据资源,部署应用龙岩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息系统,实时汇聚了县乡村三级调解中心和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局等40多个业务部门矛盾纠纷数据,实现分析研判、跟踪督办、考核评估、法律服务等11项功能,打造集预测预警、流转办理、动态管理、调度指挥于一体的“智慧大脑”,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提供有效指引,提升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源头预防夯根基

“务勤俭,戒斗讼”“和乡党以息词讼,读法律以警愚顽”……近年来,永定在全区设立了300多个法治宣传阵地,各乡(镇)、村(居)深挖本地家训,强化道德教化,用身边的家训、家风引导群众。该区还从村“两委”干部、综治人员、志愿者中,挑选熟悉客家家训和热心服务群众的人员,组建“客家调解员”队伍。他们遍布在村组、奔走于乡间,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打通了调解服务在农村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4月以来,市司法局深入开展“解百姓愁做‘开心锁’、入千户门做‘连心桥’、调万家事做‘守护神’ 争当人民满意调解员”活动,评定一批“人民满意调解员”,积极打造新时代闽西“148”红土调解品牌。同时,把具有行业部门工作经历的退休法官、律师、医疗、金融专家等选聘为调解专家库成员,培育了“郭大姐”“潮哥”等调解品牌。

为加强源头预防,夯实调解根基,我市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培育“红土法治”普法志愿者团队,发挥闽西红色文化、客家文化资源优势,完善村规民约、家规祖训,运用道德良俗调节关系、化解矛盾。实施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现已登记在册14570余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开展红土“四小员”建设,打造“法训合一”特色工作模式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创新开展“1+X”专门教育和“工匠计划”职业教育,逐步解决特殊青少年群体“教育难、管理难、就业难、干预难、矫正难”问题。

我市还建立健全平安创建考评激励制度,深入推进“平安县乡村三级联创活动”,在全国率先推出“三个10%”的政策(平安村居的村居民医保个人缴费贴补10%、新农保60周岁以上老人基础养老金提高10%、守法家庭成员大病医保报销提高10%),增强群众参与的获得感。截至目前,投入3亿多元激励惠民,800余万人次乐享平安实惠。群众安全感率、扫黑除恶好评率、执法工作满意率等“三率”位居全省前列。